百家姓:《竇氏的介紹》

字號:


    竇氏的分布地區(qū):陜西扶風郡,河北觀津郡,據(jù)《風俗通》記載:“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方娠,逃出自竇,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望出扶風、清河、河南。扶風郡:后漢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治所現(xiàn)在陜西省咸陽市。三國曹魏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槐里(今陜西省興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河南郡:漢市帝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清河郡: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
    歷史來源
    竇(Dòu竇)姓源出有四:1、出自姒姓,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為氏。據(jù)《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風俗通》和《尚友錄》等所載,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樂田獵,遠去洛水的南面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后絡(luò)也跟隨去。這時,有窮國的君主羿由于人們不能忍受太康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即后緡),就到洛水轉(zhuǎn)彎流進黃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見太康回來,他們也被有窮國人發(fā)現(xiàn)管制起來了。這時,后緡懷孕臨近產(chǎn)期,就逃出自竇(洞*地名),奔歸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繼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繼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繼位。大概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姓竇,世代相傳姓竇,形成竇氏。2、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竇氏,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據(jù)《魏志》載有氐王竇茂。3、出自少數(shù)民族被賜改竇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載,有鮮卑族賜姓沒鹿回氏、紇豆陵氏,后魏孝文改為竇氏。4、出自戰(zhàn)國時魏國有竇公,其后代簡改為竇氏。
    得姓始祖
    少康。根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竇姓出自姒姓,相傳夏后氏帝相失國后,他的妃子(原為有仍氏人),逃出自竇,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為竇氏。關(guān)于此事,在《風俗通》和《尚友錄》上也有記載。竇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竇氏的最早發(fā)源地,也是古時的國名,這個地方在今山西省的濟寧縣一帶。故竇氏后人奉少康為竇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竇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竇姓起源古老,遠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國君相被殺后,到了王妃逃出竇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后來少康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的兩個兒子杼、龍,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竇姓。后來杼即位為下任夏王。發(fā)展和演變: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陜西、甘肅、四川一帶)也有以竇為姓的。在漢朝時,清河觀津的竇氏出了一個皇后,竇太后,她是文帝劉恒的妻子,景帝劉啟的母親,她一直執(zhí)政到漢武帝時,清河竇氏也因此大興,逐漸形成望族。此外,竇姓在發(fā)展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扶風,河南兩大郡望,在當?shù)匕l(fā)展成為望族,因此,竇姓世稱扶風望(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河南望(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清河望(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