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人教版上冊美術課件【三篇】

字號:

美術教學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教學輔助設備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通過對比創(chuàng)設情境?!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課件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并給一堂課確定基調的話,要恰到好處,形式活潑,吸引人,打動人,讓聽課者回味無窮。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學三年級人教版上冊美術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大人國與小人國》

    一、教材分析:
    1.輯指導思想
    ⑴本課大人國與小人國是一節(jié)繪畫創(chuàng)作課,大人國與小人國屬于造型表現(xiàn)領域。在讓學生認識大與小、高與矮的基礎上,通過對比的表現(xiàn)方法將兒童眼中的魔法世界自由的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大人國與小人國》通過繪畫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表現(xiàn)能力。
    ⑵在學習方法上應當偏重與討論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通過語言上的交流表達自己豐富的幻想世界,分享想象帶來的無窮樂趣。通過語言交流可以激活學生的興奮點,聯(lián)想到更有創(chuàng)意的構思。
    ⑶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思路時可以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進行想象,也可以從他們的嗜好入手。如:喜歡的童話故事、科學幻想等入手。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非常了解。
    2.教學內容與目標
    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讓學生認識大與小、高與矮的特征及相對性。
    應會:嘗試用對比的方法表現(xiàn)大小與高矮的區(qū)別。
    ⑶隱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創(chuàng)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創(chuàng)新的精神,培養(yǎng)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分享快樂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表現(xiàn)大小、高矮的對比關系,進行大膽而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有情趣的內容。
    難點:敢于大膽想象,表現(xiàn)出有情趣的內容。
    水彩筆、油畫棒、16開彩紙、16開白紙、自己喜歡的故事書。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活動的方式與教學方法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媒體教學意圖
    一、認識大小
    二、啟發(fā)想象
    三、表現(xiàn)技巧
    四、造型表現(xiàn)
    1.出示一張半開白紙。
    誰會用線條畫一棵簡單的樹?
    誰能用線條簡單的畫出一棵巨大的樹?
    請畫在這張紙上。
    2.選一名學生用線條簡單畫樹。
    誰能在旁邊畫一棵更大的樹?
    比第一棵樹大嗎?
    你們怎么看出第二棵樹比第一棵大的?
    通過比才能知道大小。大小對比使大的顯得更大,小的顯得更小。
    我可以讓這些樹顯得更高大!
    4.你們猜猜什么地方會有很多這么大的樹?
    這個人來自什么地方?他是誰?
    5.今天我們就去大人國和小人國游覽一下吧!
    1.我們來到大人國和小人國時會遇到什么事呢?例如我們怎么在一起學習、吃飯、休息、勞動、娛樂。我們之間有沒有發(fā)生什么讓人笑掉大牙的事呢?
    2.我們每個人到了大人國和小人國都會遇到不同的事,十節(jié)課也說不完,誰沒有機會說都會失望,這樣好了我們先把自己遇到的故事在小組中講一講吧。
    巡視小組,了解學生討論情況,
    引導學生從人與人,人與物的不同進行對比。
    找出想象豐富有情趣的同學準備代表發(fā)言。(注意選擇大人國和小人國不同地點的故事。)
    4.選代表發(fā)言并適時給以肯積極舉手表示。
    舉手
    用線畫一棵簡單的樹。
    一名學生畫更大的樹。
    比它大!
    比一比高矮
    比一比誰占的地方大。
    感受大小的反差。
    大人國的樹。
    小人國的使者、探險家
    積極舉手。
    一名學生發(fā)言。
    四人一組。
    互相說一說自己想到的故事;a。
    選一幅喜歡的作品講給身邊的同學聽。
    舉出各種處理方法。
    (畫出大人的一小部分局部,上面有很多做活動的小人……)
    單色彩筆
    演示紙
    范畫,y
    彩筆
    彩紙
    引導學生將表現(xiàn)重點放在大小上。
    了解學生對表現(xiàn)大小認識角度。
    指導學生認識大小通過對比才能看出來。
    滲透表現(xiàn)大小的方法。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構思,抓住有情趣的內容進行想象。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交流,互相豐富構思。
    進一步引導學生選材、構思、確定表現(xiàn)角度。
    通過欣賞學生作品,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
    2、解決重點與難點的要點
    通過從學生熟悉的樹入手,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認識大小、高矮的相互對比性知識。
    ②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啟發(fā)思路,展開大膽的想象,豐富他們的故事內容。
    ③教師通過適時的引導、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表現(xiàn)出更大或更小的對比關系,豐富表現(xiàn)角度,打破畫面的單一性
    三、教學評價:
    .評價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學生互評的方法進行評價,輔以是適當?shù)淖栽u。對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應給予鼓勵性評價,對特別精彩、獨到的見解要給予特別的表揚、鼓勵。
    2.評價點
    ①學生是否認識了大小高矮的特征及它們的相對性。
    ②學生能否通過繪畫形式表現(xiàn)出大小高矮。
    ③學生作品表現(xiàn)內容是否富有情趣性。是否達到了自己希望的效果。
    ④在交流與繪畫過程中是否有愉快的情緒體驗。
    
《魔幻的顏色》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識。美術教案-魔幻的顏色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動中,觀察色彩的變化。
    3、訓練學生的調色、用色的能力。美術教案-魔幻的顏色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觀察三原色在相互流動中的色彩變化。
    2、引導學生進行色彩的調和、搭配。
    3、培養(yǎng)學生愛色彩、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組織學生動手實踐。
    2、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觀察色彩的變化。
    3、水粉、水彩的調色技巧。
    教學工具、材料:
    1、水粉、水彩顏料。
    2、調色盤、筆。
    3、裝水的杯子。
    4、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1、教師從生活中入手,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所認識的色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學生中進行交流、探討、加深學生對顏色的印象。為教師講解色彩知識做好準備。
    2、從學生的發(fā)言、交流中,教師進行補充、歸納講解,并出示課題——“魔幻的顏色”。
    二、實踐授新
    1、老師用透明的杯子,分別裝進調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現(xiàn)場分別進行混合實驗:“紅+蘭=?”“紅+黃=?”“黃+蘭=?”,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色彩有何變化?鼓勵學生發(fā)言、交流,加深學生對色彩變化的實踐過程印象。
    2、接著老師出示教學掛圖,并進行講解——什么是三原色?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調色的色彩變化規(guī)律等原色的知識。
    三、示范,并布置作業(yè)。
    1、老師在黑板上的白紙上面用大排筆涂上相互重疊的三原色。引導學生觀察色彩的變化,以及老師在用、調、涂色的一般規(guī)律。引導學生注意水粉、水彩不同性能。不同的調色方法,并注意好環(huán)境衛(wèi)生。
    2、要求學生用水粉或水彩畫或用色水流動的方法完成一幅魔幻的顏*。
    四、老師巡回指導
    1、鼓勵學生大膽用色。
    2、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
    3、注意衛(wèi)生。
    五、作業(yè)展示
    1、學生自評。
    2、老師歸納講解,鞏固三原色的知識。
    
《萬花筒》

    教學目標
    1.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能描述它的對稱方式。
    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表現(xiàn)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
    3.試著按自己的設計來表現(xiàn)色彩。
    教學評價建議
    1.能否表現(xiàn)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花樣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3.能否表現(xiàn)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4.如何引導學生在設計、應用領域學習。
    5.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小學中年級學生制定設計方案。
    教學實施建議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教具:一些有萬花筒圖案的圖片,中心對稱的圖案。示范用的紙。筆,剪刀,膠水等工具。
    2.學生準備學具:有萬花筒的學生將其帶到課堂。帶好彩色紙,剪刀,繪畫筆等。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讓學生看看萬花筒然后討論: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主要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歸亮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它是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其中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余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并且圍繞一個中心點對稱。
    2.發(fā)展階段
    首先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思路:我們要創(chuàng)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可以剪,可以畫;再制作其余五個“鏡子里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
    然后讓深長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圖案對稱。(將紙疊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來畫……)學生很難將對稱表現(xiàn)得精確,這并不重要,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只要能表現(xiàn)出萬花筒的圖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再觀察萬花筒,將其中認為漂亮的一個色彩組合記住。并且將它表現(xiàn)出來。
    3.收拾與整理
    學生應該已經習慣將剪下的紙屑放在紙簍中。那么結束時只要再檢查一下周圍是否有紙屑就可以了。
    萬花筒:
    一種光學裝置。由幾面鏡片組成,能使人從其中窺見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對稱幾何圖形;轉動裝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顯示出變幻無窮的圖案。由布魯斯特于1816年前后發(fā)明,1817年取得專利權。簡單的萬花筒包含兩片楔形條狀反射鏡,成60度或45度相連,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鋁片折成。鏡片裝在筒內,筒的一端裝有可轉動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屬箔或圓珠。有些萬花筒不裝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鏡片反映遠方的物體。如在窺孔上裝一目鏡則效果更佳。
    在萬花稠中歸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面,還有無數(shù)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建議學生試著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的形狀,表現(xiàn)它的繽紛。試著做一個萬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