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榖(谷gǔ);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zhì)真若渝;
大方無隅(yú);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chěng)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yŏu),見(jiàn)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jiàn)而明,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zhǎo),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