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賞析

字號: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下面是為大家?guī)淼膭⒂礤a《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唐代:劉禹錫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譯文
    被貶出京城十年后,我們二人同時接召赴京,卻同時再被貶往邊荒之地,同行千里渡過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雖是再次充任連州刺史,卻與西漢黃霸兩任潁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嘆不如三次被貶黜的柳下惠。想要歸去的目光隨著北歸的大雁消失在天邊,心中愁腸百結之時卻又聽到了凄厲的猿啼。柳州和連州有桂江相連,每當桂江向東流經(jīng)連山之下時,我將和你相互凝望,低頭吟誦《有所思》。
    注釋
    連州:今廣東連縣(連州市)。柳柳州:柳宗元。
    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黃丞相:西漢時賢相黃霸,受漢宣帝信任,曾兩度出任地近長安的潁川太守,結果清名滿天下。
    三黜:三貶。柳士師:柳下惠。士師,獄官?!墩撜Z·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魯人。居處曰柳下,死后謚號惠。
    斷猿:形容猿聲凄厲,聞之使人斷腸。
    桂江:即漓江,此處指柳宗元將要前往的柳州。連山:指詩人所往之地連州。
    有所思:古樂府篇名,漢歌十八曲之一,原詩本為情詩,這里用以喻指詩人與友人不忍離別的情狀。
    賞析
    這首《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載于《全唐詩》卷三六一。開頭一、二兩句,寥寥幾筆,就把劉柳二人屢遭挫折的經(jīng)歷勾畫出來了。對起述事,句穩(wěn)而意深,為下文的展開,創(chuàng)造了條件,可謂工于發(fā)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劉禹錫初次遭貶,即謫為連州刺史,途中追貶為朗州司馬。此時再貶連州,所以叫做“重臨”。關于這次“重臨”州政的狀況,詩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漢時有個賢相黃霸,兩度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而劉的“重臨”,則是背著不忠不孝的罪名,帶著八旬老母流徙南荒。這是積毀銷骨的*。詩人通過“事異”兩字把互相矛盾的情況扭合到一起,帶有自嘲的口氣,暗含對當政者的不滿和牢*。下一句,詩人又用了春秋時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為“士師”(獄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貶黜,這里用以比作同樣“三黜”過的柳宗元。同時也暗示他們都是因堅持正確的政見而遭打擊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謂天衣無縫?!懊麘M”,是對劉柳齊名自愧不如的謙詞,表示了對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聯(lián)五、六兩句,將筆鋒從往事的縈回折入眼前的別況。“歸目并隨回雁盡”句,把兩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時的情景描繪得多么有情有致:兩位遷客并影荒郊,翹首仰望,他們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際消失。一個“并”字,一個“盡”字,寫得十分傳神,把他們共同的望鄉(xiāng)之情極為凄惋地傳達出來了。“愁腸”句,從張說“津亭拔心草,江路斷腸猿”詩中化出。心已傷楚,更不堪斷斷續(xù)續(xù)催人淚下的哀猿悲啼。詩人以“回雁”、“哀猿”襯托別緒,詩境也變而凄厲了。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經(jīng)營處,真足以搖蕩人心。
    “桂江”兩句,設想別后,以虛間實,筆姿靈活?!肮鸾焙汀斑B山”并無相連之處,因此這里并不是實說桂水東過連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這東西遠隔的兩地聯(lián)系起來。原來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長吟遠慕的無限相思呵?!坝兴肌保彩枪艠犯?,這里出現(xiàn),語意雙關。最后兩句,一縱一收,轉折于空際,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與杜甫的“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秋興八首》之六)相似。不過杜詩抒發(fā)的是個人對云山萬里的故國的懷念,這里則用“相望”二字,把這一對志同道合又遭隔別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誼,從彼此兩方寫出,與杜詩不盡相同,而有襲故彌新之妙。寄離情于山水,同悵望以寫哀,詞盡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穩(wěn)又綿渺,不愧大家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