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資格證考試復習資料:中國歷史小常識

字號:

2018年導游證考試備戰(zhàn)已經悄然拉開了帷幕,為了各位考友能夠更好地復習應戰(zhàn),為大家?guī)韺в钨Y格證考試復習資料:中國歷史小常識,希望能對各位的備考有幫助。
    中國歷史小常識
    國號名稱的主要來由原來的部族發(fā)跡地封爵發(fā)跡地特產吉祥文義建立者的姓氏社會上流行口號同音通假建政權所在地
    帝王、皇族、皇戚稱謂
    奴隸社會中統(tǒng)治者可稱“后”、“王”、“天子”。‘‘后”、“王”的稱謂源自原始社會。夏、商、周三代的統(tǒng)治者都稱為“王”,”天子”一稱在西周時出現(xiàn)。周王室衰微后,諸侯國的君主也有稱“王”的,如楚莊王。戰(zhàn)國時各大諸侯國的君主均稱“王”。漢代開始,分封的諸侯稱“王”,也有封爵稱“王”的。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把“皇”和“帝”連起來始稱“皇帝”.為封建社會中歷代君主所沿用。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嬪妃
    皇太子皇太孫
    公主駙馬
    公主:漢代開始專指皇帝之女。漢代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母稱大長公主。后代有所不同,有的以“長”指排行。清代皇帝之女不稱“格格”,只有親王、郡主、貝勒、貝子、“國公”等人之女才依次稱和碩格格、多羅格格、固山格格、格格等。
    駙馬:魏晉開始,皇帝的女婿大都封“駙馬都尉“之職,魏晉以后帝婿皆加封“駙馬都尉”.故“駙馬”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稱“額駙”;
    帝王的謚號、廟號、尊號、全稱、年號、陵號
    謚號,出于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按其生平事跡給予褒貶或同情的稱號。
    廟號,帝于死后,其繼承者立廟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的名號即為廟號。
    尊號,封建社會對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頌揚性稱號即為尊號。有時也稱為“徽號”,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劉邦)等。
    全稱,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乾隆皇帝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其中,高宗為廟號,純?yōu)橹u號,其余為尊號。
    年號,封建帝王即位后為紀年而設置的稱號。
    陵號,封建帝王陵寢的名號叫陵號.始于西漢,如長陵、陽陵、杜陵霸陵。
    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中、酉、戊、亥。天下和地支合稱“干支”。干支按照‘定的規(guī)則搭配,成為60對。
    年、月、日、辰及其記錄方法
    年,原始的意義為莊稼收獲—次。以地球繞太陽一周天為一年,古人測365.25日為一太陽年。
    古代計算月亮繞地球與太陽—個“合朔”周期的時間為29.53059日,叫一個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年一般12個月,閏年13個月。
    古代以—晝夜為一日。用干支紀日在商代就實行了。因為兩個月加起來是59天,所以用干支紀日可依次下推,如止月初一是甲子,三月初一就是癸亥。
    古代分一日為十二個辰,也叫“時辰”。記辰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時、球2小時為一個時辰。
    四時節(jié)氣
    亦稱四季。正月、二月、二月為春,故可分別稱之為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四、五、六月為夏,亦有孟、仲、季的別稱;秋、冬同。七、八、九月為秋,十、十一、十二月為冬。
    一年分24個節(jié).也稱“氣”或“節(jié)氣”。24個節(jié)氣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陰陽、五行、八卦
    原括向日為陽、背日為陰的日照向背,后擴展引申到相互對立或消長的兩種現(xiàn)象、事物、聯(lián)系等。
    古代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稱
    為“五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上,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勝):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周易>少納入種符號,象征著八種基本自然現(xiàn)象
    乾卦象征天。
    坤卦象征地。
    震卦象征雷。
    艮卦象征山。
    離卦象征火。
    坎卦象征水。
    兌卦象征澤。
    巽卦象征風。
    生肖
    也稱十二屬相。生肖發(fā)端于戰(zhàn)國,東漢時已有明確記載。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種動物構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龍、巴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戊狗、亥豬。
    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一)院試
    又稱郡試、道試。是參加過縣試、府試后的童生取得生員資格的考試。由朝廷所派官員主考。考中古稱秀才,才有資格“入泮“(進學)學習。
    (二鄉(xiāng)試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取中者稱“舉人”,已有做官資格。第—名稱“解元”。
    (三)會試
    每三年一次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取中舌稱“貢士”(或“中式進上”)第—名稱“會元”(或“會魁”)。
    (四)殿試
    亦稱“廷試”,是皇帝在殿廷親自對會試考中的貢士所進行的面試。按成績分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賜進土及第”。第—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二名稱“探花”。
    二甲:若干名:均叫“賜近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賜同進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無、會元、狀元),就叫“連中三元”。
    十三經四書五經三綱五常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代所定。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始有“四書”之名。前兩種是從《禮記》中抽出的,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合稱。
    漢武帝時定。也是科舉考試必讀書。
    三綱和五常的合稱、簡稱“綱常”?!叭V”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封建論理道德的規(guī)范化教條,對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起了巨大的作用。
    避諱
    “避諱”就是不直接說小或寫出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遇到和君長名字相同的字或音,用改字、缺筆或改變讀音的辦法來回避。
    避諱始于周朝.行于秦漢,盛于隋唐,嚴于兩末,苛于清代。民國成立后廢除。
    姓、氏、名、字、號
    姓在中國古代早期是一個氏族的號,如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周族姓“姬”等等。在奴隸社會中貴族有姓,平民和奴隸無姓。
    氏,是姓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