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jīng)》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歷代王朝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jīng)》作注。
廣至德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对姟吩?'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解釋】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詩經(jīng)·大雅·酌》篇里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
廣揚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
【解釋】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里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里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于后世了。"
諫諍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解釋】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jīng)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于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于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于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么稱得上是孝順呢?"
感應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对姟吩?'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解釋】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yǎng)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对娊?jīng)·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
事君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对姟吩?'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解釋】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于君王的優(yōu)點,要順應發(fā)揚;對于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guān)系才能夠相互親敬?!对娊?jīng)·小雅·隰?!菲姓f∶'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么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章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yǐ],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guǒ】、衣、衾[qīn]而舉之,陳其簠簋[fǔguǐ]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bǔ】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解釋】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fā)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xiàn)。父母之喪,3天之后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圣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nèi),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nèi)ナ篮?,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yǎng)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