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短文兩篇》

字號:

語文教學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教學輔助設備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通過對比創(chuàng)設情境?!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課件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并給一堂課確定基調(diào)的話,要恰到好處,形式活潑,吸引人,打動人,讓聽課者回味無窮。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短文兩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nèi)容。
    4、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答謝中書書》畫面布局的巧妙。
    2、《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件#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短文兩篇》#設計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⑴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⑵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⑶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⑷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⑶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內(nèi)容如下:
    ⑷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溃艁砉舱劇笨傤I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多媒體顯示,詞語提綱:
    學生根據(jù)詞語提綱,快速背誦課文。
    四、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1、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2、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fā)學生想像。
    3、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粗撥。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xiàn)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三種美交替出現(xiàn),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解歸納成板書:
    4、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復背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五、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閑適歸隱之意,等等。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恚磸陀心芘c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傃灾谋磉_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業(yè)
    1、默寫課文。
    2、你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第二課時
    一、#課件#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短文兩篇》#設計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xiāng)、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jīng)史,長于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創(chuàng)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借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zhí)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diào)杭州。經(jīng)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后貶為瓊州(今海南?。﹦e駕。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節(jié)奏。
    教師提示:
    ①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
    ②讀出節(jié)奏: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jù)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⑶選一學生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⑷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結果,形成板書,理清全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師出示板書:
    ⑸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四、涵泳品味寫景的妙處
    1、提問: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學生想像畫面,思考。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五、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四位同學品評分析,其余同學補充。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游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伴e”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六、課堂小結
    蘇軾遭遇“*”,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nèi)心的郁悶,撫平心靈的創(chuàng)傷,表現(xiàn)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七、布置作業(yè)
    1、默寫《承天寺夜游》。
    2、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篇二

    教學目
    標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
    3、背誦、默寫課文。
    教學設想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握作品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內(nèi)容、步驟、方法、學生活動和板書)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本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達了作者能夠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BR>    一、導入并簡介作者:
    1、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jīng)引起了古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他們?yōu)槲覀兎瞰I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yōu)美篇章。今天我們來學習南朝梁代陶弘景寫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
    2、簡介作者: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①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jié)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②自由朗讀課文兩三遍,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沉鱗競躍:魚(借代)夕陽欲頹:墜落(擬人)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此指欣賞
    ②全文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3、背誦課文:①小組內(nèi)自由競背;②教師抽查背誦
    4、閱讀理解:?文章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獸、游魚……
    ?作者為要在書信中描寫景物是不是能產(chǎn)生特別的效果?
    --作者欣賞大自然的妙處,從中感受到無限的樂趣。他以書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與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賞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發(fā)揮了書信的功能。
    三、研讀與賞析
    1、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奇者?!?BR>    2、作者是怎樣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視“高聳入云”,再俯視“清澈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能分析出一兩點即予以鼓勵表揚)
    3、怎樣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義?
    --首句點題,表達欲與友人交流觀賞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謝靈運以來,無人能真正領略大自然的妙處,頗有惆悵、寂寞之感,也有對自己能真正欣賞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四、拓展延伸:
    背誦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詞文章,看誰積累的多。(如:《望岳》《三峽》《望海潮》《與朱元思書》等)
    五、作業(yè):1、背誦默寫課文。2、翻譯課文
    山水相映之美仰視靜
    山川美色彩相配之美俯視欲界仙都
    晨曦變化之美平視靜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本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僅八十余字,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BR>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1、月亮是古代文學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小短文--《記承天寺夜游》
    2、蘇軾及寫作背景:由學生介紹,重點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①學生聽讀,劃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②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念(考慮,想到)無與為樂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相與(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但(只是)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背誦課文:競背抽查背誦
    4、閱讀理解:?將短文劃為三個層次,并用簡練的話予以概括。
    --①“……相與步于中庭。”--記敘。夜不能寐,約友散步。②“……蓋竹柏影也。”--月光如水,竹影搖曳。③--議論。感嘆人生,百感交集。
    三、研讀與賞析
    1、作者筆下的月景有何特點?--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2、你是如何理解“閑人”的含義的?
    --“閑人”既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3、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變化?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月光入戶,欣然起行”,寫心奮喜悅之情;“念無與為樂者”,轉憂,寫孤寂之情;“相與步于中庭”,寬慰;賞月觀竹,遠離塵世,樂極;然而像今夜這樣好心情能有幾時?…生悲。本文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也有對自己身處被貶境地的牢騷不平。
    4、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對月光的描寫。--月光如水
    5、體味后一句的含義。--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各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四、問題及拓展:1、怎樣理解文章中表現(xiàn)的復雜的思想感情?①從文字本身去細細體味②結合作者的身世揣摩
    2、本文在表達方式上與上文有何異同?-上文主要是描寫和議論,本文多加記敘。
    五、作業(yè):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收集描寫月亮的詩句
    3、寫一篇300字的短文,通過描寫景物本身去表達自己的感情,盡量避免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