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二年級小學生看的成語故事

字號:

成語結(jié)構(gòu)精巧、語言縝密、表達簡潔,是集古典文化于大成的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好學生熟練地運用成語,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使用效率,而且對學生個人的文學水平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成語教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語文人才。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
    百丈竿頭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jīng)。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jīng)。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nèi)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jīng)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nèi)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BR>     【篇二】
    嘔心瀝血
    唐朝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奔词钦f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后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篇三】
    沆瀣一氣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jīng)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考試,各地已經(jīng)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
    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fā)榜了。
    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發(fā)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fā)榜后,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
    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于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币馑际?,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