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和小學存在很多方面的差異,因而幼小銜接是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不可跨越的一個階段。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就是提前給孩子補習一年級的知識,這就大錯特錯了。為您梳理一下幼小銜接的誤區(qū)及應對措施,希望家長們看完之后能對幼小銜接有一種新的認知和思考,幫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
幼兒園與小學的區(qū)別
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
幼兒園一般很多小朋友圍著一張桌子坐,而且教室比較大,可以自由玩耍和游戲;小學則是一人一張桌子,擺放的方式也不再是圓圈或半圓式的,而是整齊地朝向黑板,自由活動的空間也有所變小。
學習方式的改變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以游戲為主來開展活動,趣味性強;而小學則是以學為主的系統(tǒng)學習階段,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不能亂動,這樣會使孩子容易產(chǎn)生疲勞感和抵觸情緒。
師生關系的改變
在幼兒園里,老師承擔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角色,老師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機會比較多;而上小學后,往往是一個老師同時面對四五十個孩子,而且老師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師生交往大多局限在課堂,課間往往沒有老師在班里,這個時候孩子一旦有了困難,就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社會結構的改變
進入小學之后,孩子要和幼兒園原本熟悉的老師和小朋友分開,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這個時候如果您的孩子是個性內(nèi)向或者不懂得與他人友好交往的,那么孩子就比較難適應這種改變。
行為規(guī)范的改變
在幼兒園,行為規(guī)范相對比較自由,孩子可以遲到早退;而在小學,行為規(guī)范比較嚴格和制度化、秩序化,如果孩子遲到早退就會影響當天學習的進度。
期望水平的改變
在幼兒園里,作為家長的我們覺得孩子開心快樂就可以了,所以無論在家里還是幼兒園大部分時間都是讓孩子“玩”,學習只是“副業(yè)”,也不會對孩子有分數(shù)的要求;到了小學,我們會認為這時候才是真正“學”的開始,就會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考試分數(shù)、在校表現(xiàn)等。
小學教育以正規(guī)的課業(yè)學習為主要形式,雖然也注重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但游戲的成分已經(jīng)大為減少,這使得一直以游戲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孩子,在初入小學時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幼小銜接誤區(qū)
誤區(qū)一:孩子上大班后才開始準備
幼小銜接,不能等到孩子升入大班后才“臨時抱佛腳”,而應該是從進入幼兒園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小學一年級的長期過程。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并未重視,等到孩子入學前夕開始準備,才發(fā)現(xiàn)有點來不及了。
明智的做法
從表面上看,幼小銜接主要體現(xiàn)在幼兒園大班過渡到小學一年級這段期間,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應該貫穿整個幼兒階段,如習慣的養(yǎng)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為幼小銜接做準備,絕不能等到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才進行。
誤區(qū)二:幼兒園升小學銜接就是擇校
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就是為孩子選擇一所好的學校,甚至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所謂的“”,花天價購買學區(qū)房。其實,擇校不如擇師,一所好的學校,并非所有老師都盡職盡責;一所一般的學校,也有很多好老師會對孩子盡心盡力。所以,家長不必為了孩子的擇校問題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
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一味地扎堆選擇所謂的,其實沒太大必要。更為關鍵的是,家長為孩子選擇的學校應與孩子的自身發(fā)展情況相匹配,盲目地送入,孩子跟不上反而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個性的發(fā)展。
誤區(qū)三:重知識輕能力
有些家長認為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學知識才是重要的。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過早學習唐詩、識字、拼音等,孩子雖然表面上掌握了很多知識,但會讓他的認知過早符號化,進而影響想象力的發(fā)展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家長的事事包辦也讓孩子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明智的做法
除了相應的入學知識準備以外,家長還應該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獲得長足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
2、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物品的生活習慣。
3、培養(yǎng)孩子的任務意識和交往能力,養(yǎng)成認真、專注做事的習慣,學會同伴間相互合作、溝通交流。
誤區(qū)四:重視物質準備,忽視心理建設
對于即將上小學的孩子,由于他們的角色和任務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所處的環(huán)境、所接觸到的老師和同學也會有很多不同,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提前做好適應這些變化的相關準備,以便入學后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和環(huán)境的改變,讓孩子的心理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軟著陸”。
明智的做法
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1、實地參觀,增加孩子對小學的感性認識。
2、家園配合,引導孩子對小學產(chǎn)生向往之情。
3、演練角色,增強孩子的角色意識。
4、提前試讀,讓孩子體驗“實戰(zhàn)演習”。
誤區(qū)五:孩子表現(xiàn)不好就批評
小學和幼兒園教育有很大的差異,由于家長沒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導致孩子進入小學后出現(xiàn)哭鬧、消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一落千丈”等現(xiàn)象。有些家長很著急,認為是孩子學習不夠努力而一味地指責和批評。
明智的做法
1、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不要隨便責罵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大膽激勵。
2、跟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每個問題都當作共同成長的機會。
3、保持良好的家校互動,積極爭取老師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長。
那么,關于這個階段的銜接,應該怎么做?
幼兒園升小學的銜接是孩子心理品質播種時期,不同階段孩子的特點和需求不同,比如,在3-6歲階段,要有側重地鍛煉孩子手部動作,訓練其腦手統(tǒng)合、協(xié)調一致,讓他通過玩具拼搭等一些小的游戲鍛煉手部肌肉。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讓一個不滿一歲的孩子學走樓梯,和教會一歲半的孩子走樓梯,肯定是后者的學習速度快。這就說明,要在適合的階段,讓他學習適合的東西,他會學得很快。因此回歸教育本質,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兒童學習規(guī)律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