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jié)選自《檀弓》上。下面是分享的國學寶典《禮記》:曾子寢疾。歡迎閱讀參考!
曾子寢疾(1)
——事于小處見精神
【原文】
曾子寢疾(2),?、郏瑯氛哟鹤诖蚕?4)。曾元、曾申坐于足(5),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6)。童子曰:“華而睆(7)。大夫之簀與(8)?”卜也!”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9):“呼(10)!”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只賜也(11)。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自此始也。曾子曰:“夫子之病革矣(12),不可以變(13),幸而至于旦(14),請敬易之?!痹釉唬骸盃栔異畚乙膊蝗绫?15),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16)。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17),斯已矣(18)?!迸e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沒(20)。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檀弓》上。②曾子:孔子得弟子,名參,字子輿。寢疾:病倒,臥病。(3)?。阂馑际虏∏閲乐?。(4)樂(le)正子春:曾子的學生。⑤曾元、曾申:曾子的兒子。(6)隅:墻角。(7)睆(huan):光澤。(8)簀(ze):席子。與:表示疑問的語氣詞。(9)瞿(ju)然:驚懼的樣子。(10)呼(xv):同“吁”,嘆息聲。(11)斯:這。季孫:季孫氏,魯國的大夫。(12)革(ji):危急。(13)變:意思是移動。(14)幸:希望。(15)爾:你。彼:他。這里指童子。(16)細人:小人。(17)得正:合于正禮。(18)已:意思是可以。(19)舉:起,抬起。(20)反:同“返”。沒:同“歿“,死去。
【譯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嚴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童仆坐在墻角,手拿燭火。童仆說:“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樂正子春說:“住口!”曾子聽到了,突然驚醒過來說:“?。 蓖陀终f到:“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送給我的,我沒有力氣換掉它。元啊,扶我起來,把席子換掉?!痹f:“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讓我來換掉?!痹诱f:“你愛我不如愛那童仆君子愛人是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我現在還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禮罷了?!庇谑谴蠹曳銎鹪?,換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還沒有放安穩(wěn),曾子就去世了。
【讀解】
《儒林外史》中的嚴貢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手指,示意為節(jié)省燈油要掐滅一根,露出十足的守財奴的嘴臉,吝嗇的本性至死不改。曾子臨死前要求換掉華麗的臥席,卻不是出于慳吝,而是以言行維護他所信奉的“禮”——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餓禮遇。曾子的舉動與嚴貢生的守財奴有著質的不同。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他慎終如始,嚴于律己,直至去世。
曾子換席子的做法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鑒的。常言說:“正人先正己?!币髣e熱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則便不會有說服力。做人的嚴謹應當體現在遵守規(guī)則之上,尤其是細小的事,更能見出真精神。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事對自己所確認的價值和意義的執(zhí)著追求。沒有信念做支撐,可能憑興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卻不可能始終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現出完全的一致性。局外人,營營茍茍的人,事不可能理解這一點的。
人在生活中的確應當有精神,不管這種精神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它都會使我們的言行有所歸依,有軌可循。
曾子寢疾(1)
——事于小處見精神
【原文】
曾子寢疾(2),?、郏瑯氛哟鹤诖蚕?4)。曾元、曾申坐于足(5),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6)。童子曰:“華而睆(7)。大夫之簀與(8)?”卜也!”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9):“呼(10)!”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只賜也(11)。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自此始也。曾子曰:“夫子之病革矣(12),不可以變(13),幸而至于旦(14),請敬易之?!痹釉唬骸盃栔異畚乙膊蝗绫?15),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16)。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17),斯已矣(18)?!迸e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沒(20)。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檀弓》上。②曾子:孔子得弟子,名參,字子輿。寢疾:病倒,臥病。(3)?。阂馑际虏∏閲乐?。(4)樂(le)正子春:曾子的學生。⑤曾元、曾申:曾子的兒子。(6)隅:墻角。(7)睆(huan):光澤。(8)簀(ze):席子。與:表示疑問的語氣詞。(9)瞿(ju)然:驚懼的樣子。(10)呼(xv):同“吁”,嘆息聲。(11)斯:這。季孫:季孫氏,魯國的大夫。(12)革(ji):危急。(13)變:意思是移動。(14)幸:希望。(15)爾:你。彼:他。這里指童子。(16)細人:小人。(17)得正:合于正禮。(18)已:意思是可以。(19)舉:起,抬起。(20)反:同“返”。沒:同“歿“,死去。
【譯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嚴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童仆坐在墻角,手拿燭火。童仆說:“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樂正子春說:“住口!”曾子聽到了,突然驚醒過來說:“?。 蓖陀终f到:“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送給我的,我沒有力氣換掉它。元啊,扶我起來,把席子換掉?!痹f:“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讓我來換掉?!痹诱f:“你愛我不如愛那童仆君子愛人是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我現在還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禮罷了?!庇谑谴蠹曳銎鹪?,換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還沒有放安穩(wěn),曾子就去世了。
【讀解】
《儒林外史》中的嚴貢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手指,示意為節(jié)省燈油要掐滅一根,露出十足的守財奴的嘴臉,吝嗇的本性至死不改。曾子臨死前要求換掉華麗的臥席,卻不是出于慳吝,而是以言行維護他所信奉的“禮”——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餓禮遇。曾子的舉動與嚴貢生的守財奴有著質的不同。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他慎終如始,嚴于律己,直至去世。
曾子換席子的做法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鑒的。常言說:“正人先正己?!币髣e熱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則便不會有說服力。做人的嚴謹應當體現在遵守規(guī)則之上,尤其是細小的事,更能見出真精神。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事對自己所確認的價值和意義的執(zhí)著追求。沒有信念做支撐,可能憑興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卻不可能始終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現出完全的一致性。局外人,營營茍茍的人,事不可能理解這一點的。
人在生活中的確應當有精神,不管這種精神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它都會使我們的言行有所歸依,有軌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