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chǔ),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下面是分享的三字經(jīng)解釋: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歡迎閱讀參考!
wéixuézhě
為學者
bìyǒuchū
必有初
xiǎoxuézhōng
小學終
zhìsìshū
至四書
【注釋】
學者:學習的人。
初:開始,開端。
小學:一本古代兒童教育課本,宋人朱熹、劉子澄所編,通過講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類的儀節(jié),向兒童灌輸孔孟之道。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解釋】
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chǔ),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啟示】
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chǔ),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
【三字經(jīng)故事】
活到老學到老的歐陽修
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于歐陽修的父親為官清廉,并沒有留下什么遺產(chǎn),家里沒有錢買筆墨,歐陽修的母親鄭夫人只好以蘆稈當筆在沙地上寫字,字寫好了,用腳在沙地上輕輕一抹,又可以重新寫字了,這就是歷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歐陽修小時候就是這樣刻苦學習的。
二十四歲時,歐陽修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了仕途。雖然在官場上忙碌操勞,但歐陽修對學習卻從未放棄,仍然忙里偷閑地做學問,他經(jīng)常與尹洙、梅堯臣互相切磋、唱和、探討詩文創(chuàng)作理論,并從事詩詞歌賦創(chuàng)作,后來成為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有“文章名冠天下”之譽。
歐陽修六十歲之后,依舊將讀書與琴、棋、書、畫看作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斷將自己所寫的文章仔細琢磨、加以修改。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并且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卻笑著說:“不怕先生罵,卻怕后人笑!”歐陽修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被傳為文壇上的一段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