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唐代詩人李嶠的作品。此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jīng)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下面就和一起了解下李嶠的詩詞《風》,歡迎閱讀!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注釋】
①解落:吹落,散落。三秋:秋季。一說指農(nóng)歷九月。
②過:經(jīng)過。
③斜:傾斜。
【賞析】
這首詩雖小,卻寫出了風的力量。風,來去無蹤,反復(fù)無常。它溫暖輕柔之時,可催發(fā)百草,萌發(fā)百花;冷酷無情之時,又可摧殘萬物,掀起驚濤駭浪。它既能給人類帶來生機勃勃的春景,又能使自然界變得蕭瑟衰敗,正是多情而又無情。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寫風對自然界的作用力。“三秋”即秋天,又可指農(nóng)歷九月。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風把秋夜吹得紛紛揚揚,此為“解落三秋葉”;“二月花”,即春天的花,春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催使這種繁華的力量也是風。所謂“吹開紅紫還吹落,一種東風兩樣心”,說的就是風的這兩種作用力。“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兩句著重突出風的巨大力量,它經(jīng)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詩人通過“千”、“萬”兩個數(shù)目巨大的字,把風的狂暴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擴展閱讀:李嶠的簡介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朝宰相,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
李嶠出身于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以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尉、長安尉、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臺少監(jiān)等職。他在武后、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睿宗時貶任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廬州別駕任上,終年七十歲。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但他歷仕五朝,先是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繼而又追隨韋氏一黨,其人品多受詬病。史家評價,貶抑居多。
擴展閱讀:李嶠的文學成就
李嶠是武后、中宗時期的文壇領(lǐng)袖,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崔李蘇杜),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深得時人推崇。他的文章善于隸事用典,講求駢偶,辭采華美,堪稱大手筆。開元名相張說贊其文“如良金美玉”,《舊唐書》則稱其文學為“一代之雄”。
李嶠曾作《雜詠詩》一百二十首,分為乾象、坤儀、居處、文物、武器、音樂、玉帛、服玩、芳草、嘉樹、靈禽、祥獸xx大類,各以一字為題,又稱《單題詩》,一詩詠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詩歌的類書形式。這組《雜詠詩》在天寶六載(747年)已有張庭芳為之作注,后流傳至日本,在平安時代成為貴族及士族階層重要的幼學讀物。
后世論者對李嶠的詩作多持否定態(tài)度。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談到詠物詩的發(fā)展中認為:“李嶠稱大手筆,詠物尤其屬意之作,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亦匠筆耳。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達情之作。”喬象鐘在《唐代文學史》中稱李嶠的詠物詩:“乍看題目,令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卻充滿陳腐的堆砌雕琢和連篇累牘的隸事用典,毫無生氣,使人膩而生厭?!苯袢硕嗾J為李嶠的詠物詩不過是小弄巧筆,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李嶠的詩作以五律數(shù)量最多,成就。他改造齊梁聲律理論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講求一聯(lián)中平仄相“對”外,開始注意上下聯(lián)之間相“粘”的規(guī)則,使得一聯(lián)之間的葉韻發(fā)展為全篇的諧暢。無論詠物、應(yīng)制、寫景、抒懷,皆“風骨高華,句法宏贍,音節(jié)雄亮,比偶精嚴”。胡應(yīng)麟把李嶠的《侍宴甘露殿》與杜審言《早春游望》、陳子昂《晚次樂鄉(xiāng)》、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等并列為初唐五言律詩之者。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注釋】
①解落:吹落,散落。三秋:秋季。一說指農(nóng)歷九月。
②過:經(jīng)過。
③斜:傾斜。
【賞析】
這首詩雖小,卻寫出了風的力量。風,來去無蹤,反復(fù)無常。它溫暖輕柔之時,可催發(fā)百草,萌發(fā)百花;冷酷無情之時,又可摧殘萬物,掀起驚濤駭浪。它既能給人類帶來生機勃勃的春景,又能使自然界變得蕭瑟衰敗,正是多情而又無情。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寫風對自然界的作用力。“三秋”即秋天,又可指農(nóng)歷九月。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風把秋夜吹得紛紛揚揚,此為“解落三秋葉”;“二月花”,即春天的花,春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催使這種繁華的力量也是風。所謂“吹開紅紫還吹落,一種東風兩樣心”,說的就是風的這兩種作用力。“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兩句著重突出風的巨大力量,它經(jīng)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詩人通過“千”、“萬”兩個數(shù)目巨大的字,把風的狂暴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擴展閱讀:李嶠的簡介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朝宰相,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
李嶠出身于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以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尉、長安尉、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臺少監(jiān)等職。他在武后、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睿宗時貶任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廬州別駕任上,終年七十歲。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但他歷仕五朝,先是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繼而又追隨韋氏一黨,其人品多受詬病。史家評價,貶抑居多。
擴展閱讀:李嶠的文學成就
李嶠是武后、中宗時期的文壇領(lǐng)袖,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崔李蘇杜),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深得時人推崇。他的文章善于隸事用典,講求駢偶,辭采華美,堪稱大手筆。開元名相張說贊其文“如良金美玉”,《舊唐書》則稱其文學為“一代之雄”。
李嶠曾作《雜詠詩》一百二十首,分為乾象、坤儀、居處、文物、武器、音樂、玉帛、服玩、芳草、嘉樹、靈禽、祥獸xx大類,各以一字為題,又稱《單題詩》,一詩詠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詩歌的類書形式。這組《雜詠詩》在天寶六載(747年)已有張庭芳為之作注,后流傳至日本,在平安時代成為貴族及士族階層重要的幼學讀物。
后世論者對李嶠的詩作多持否定態(tài)度。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談到詠物詩的發(fā)展中認為:“李嶠稱大手筆,詠物尤其屬意之作,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亦匠筆耳。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達情之作。”喬象鐘在《唐代文學史》中稱李嶠的詠物詩:“乍看題目,令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卻充滿陳腐的堆砌雕琢和連篇累牘的隸事用典,毫無生氣,使人膩而生厭?!苯袢硕嗾J為李嶠的詠物詩不過是小弄巧筆,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李嶠的詩作以五律數(shù)量最多,成就。他改造齊梁聲律理論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講求一聯(lián)中平仄相“對”外,開始注意上下聯(lián)之間相“粘”的規(guī)則,使得一聯(lián)之間的葉韻發(fā)展為全篇的諧暢。無論詠物、應(yīng)制、寫景、抒懷,皆“風骨高華,句法宏贍,音節(jié)雄亮,比偶精嚴”。胡應(yīng)麟把李嶠的《侍宴甘露殿》與杜審言《早春游望》、陳子昂《晚次樂鄉(xiāng)》、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等并列為初唐五言律詩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