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左傳》:哀公三年

字號:


    三年春季,齊國、衛(wèi)國包圍戚地,戚地人向中山請求救援。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左傳》:哀公三年。歡迎閱讀參考!
    《哀公三年》
    【原文】
    【經(jīng)】三年春,齊國夏、衛(wèi)石曼姑帥師圍戚。夏四月甲午,地震。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zāi)。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宋樂髡帥師伐曹。秋七月丙子,季孫斯卒。蔡人放其大夫公孫獵于吳。冬十月癸卯,秦伯卒。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邾。
    【傳】三年春,齊、衛(wèi)圍戚,救援于中山。
    夏五月辛卯,司鐸火?;鹩夤珜m,桓、僖災(zāi)。救火者皆曰:「顧府?!鼓蠈m敬叔至,命周人出御書,俟于宮,曰:「庀女而不在,死?!棺臃安?,命宰人出禮書,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剐H顺笋R,巾車脂轄。百官官備,府庫慎守,官人肅給。濟濡帷幕,郁攸從之,蒙葺公屋。自大廟始,外內(nèi)以悛,助所不給。有不用命,則有常刑,無赦。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駕乘車。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救火者傷人則止,財可為也。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垢桓富敝?,曰:「無備而官辦者,猶拾也。」于是乎去表之蒿,道還公宮。孔子在陳,聞火,曰:「其桓、僖乎!」
    劉氏、范氏世為婚姻,萇弘事劉文公,故周與范氏。趙鞅以為討。六月癸卯,周人殺萇弘。
    秋,季孫有疾,命正常曰:「無死。南孺子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肥也可?!辜緦O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南氏生男,正常載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遺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則以告于君與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敢告。」遂奔衛(wèi)??底诱埻?。公使共劉視之,則或殺之矣,乃討之。召正常,正常不反。
    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于其南。荀寅伐其郛,使其徒自北門入,己犯師而出。癸丑,奔邯鄲。十一月,趙鞅殺士皋夷,惡范氏也。
    【譯文】
    三年春季,齊國、衛(wèi)國包圍戚地,戚地人向中山請求救援。
    夏季,五月二十八日,魯國司鐸官署發(fā)生火災(zāi)?;饎菰竭^公宮,桓公廟、僖公廟都被燒毀。救火的人都說:“照顧府庫財物?!蹦蠈m敬叔來到,命令周人拿出國君所看的書,讓他在宮里等著,說:“交給你了,如有損失,就處死你?!弊臃安畞淼?,命令宰人拿出禮書,讓他等候命令。如果不能盡職,就要按規(guī)定處罰。校人駕上馬,巾車在車軸上涂上油脂,百官堅守自己的崗位,府庫加強戒備,官人認(rèn)真執(zhí)行供應(yīng),用透濕的帷幕覆蓋火場附近的建筑物,救火的器材就放在旁邊。然后又用浸濕的東西把公屋覆蓋起來,從太廟開始,由外到內(nèi)依次覆蓋。幫助力量不足的。有不聽從命令的,就按規(guī)定處罰,不加赦免。公父文伯來到,命令校人為公車套上馬。季桓子來到,為哀公駕車站在象魏外邊,命令救火的人受傷就停下來,因為財物是可以生產(chǎn)出來的。又命令把文獻(xiàn)收藏起來,說:“舊的章典不能丟失。”富父槐來到,說:“沒有準(zhǔn)備而叫百官倉促辦事,就好像拾起地上的湯水。”因此就拆去火道上的干枯易燃物品,圍繞公宮四周開辟火巷隔火。
    孔子正在陳國,聽到發(fā)生火災(zāi),說:“恐怕是桓公廟、僖公廟吧!”
    劉氏、范氏世世代代互通婚姻,萇弘事奉劉文公,所以周朝親近范氏。趙鞅因此而討伐。六月十一日,周人殺死了萇弘。
    秋季,季孫有病,命令正常說:“不要跟隨我死!如果南孺子生下的孩子是男孩,就把我的話報告國君、大夫而立這個孩子為繼承人;如果是個女孩,那么立肥就可以了。”季孫死,康子即位。安葬剛剛完畢,康子正在朝廷上。南氏生了個男孩,正常用車把男孩載著送到朝廷上,報告說:“他老人家有遺言,命令他的賤臣說:‘南氏生了男孩,就報告國君和大夫而立他為繼承人?!F(xiàn)在繼承人生下來了,是個男孩,謹(jǐn)此報告?!庇谑蔷吞油龅叫l(wèi)國去??底诱埱笸宋唬Ч晒矂⑷パ膊?,有人卻已經(jīng)把嬰兒殺死了。于是就討伐殺人兇手。召見正常,正常不回來。
    冬季,十月,晉國的趙鞅包圍朝歌,軍隊駐扎在朝歌南邊。荀寅攻打朝歌外城,讓他的部下從北門進(jìn)來,自己突圍出來。二十三日,荀寅逃亡到邯鄲。
    十一月,趙鞅殺死了士皋夷,這是由于討厭范氏。
    擴展閱讀:
    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zhèn)東衡魚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guān)于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于先秦及漢代文獻(xiàn)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xué)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一說復(fù)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jù)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xì)、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xué)者的愛好和研討,他被譽為“文宗史圣”、“經(jīng)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成為中國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歷代帝王對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經(jīng)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左丘明的思想在當(dāng)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東泰安建有丘明中學(xué)以紀(jì)念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