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效的學習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有效的讀書方式根據(jù)規(guī)律掌握方法,不要一來就死記硬背,先找規(guī)律,再記憶,然后再學習,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識。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歷冊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學情分析:
1,我校為陜西省重點中學,學生基礎較好,又經(jīng)過高二一年系統(tǒng)的文科訓練,知識儲備、思維能力都是比較高的。
2,學生對理學的知識儲備基本到位,結(jié)合高考題,理解上需要深化。
教學目標:
1課程標準: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2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下面三個問題是重點;
(1)為什么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難點:學生能聯(lián)系所學,做對高考題,真正對理學融會貫通,是難點。
教法學法
情景問題法,師生情感互動,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歷史,在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理解、記憶,進而在情感上得到升華。
啟發(fā)式學習,教師通過引導,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多角度思維,終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出更加深刻的認識。
結(jié)構(gòu)教學法,通過將本節(jié)課分成若干結(jié)構(gòu),層層遞進深入,一步步的吸引學生興趣,揭示本課內(nèi)容。
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材料、圖片等。
課時:本專題復習共需約7課時,本課為貫穿線索,升華理解的一課。
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展示材料:部分歷年來理學高考選擇題。
教師講述:幫助學生分析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我們需要具備什么能力才能應對這樣的高考題,導入本課。
展示課題:《第3課宋明理學》
第一部分為什么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1:儒學從春秋一直發(fā)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說。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fā)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xiàn)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么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么
1,理學的內(nèi)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于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好。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zhì),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jié)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zhì)依然是儒學,他們對于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zhì)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后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后,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欲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欲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lián)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jié)、道德、自我節(jié)制,強調(diào)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欲,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nèi)斂。
展示材料:一組高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nèi)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高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書,回避書;回避書,源于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jié)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從內(nèi)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么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知道內(nèi)遷的五個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nèi)容、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nèi)容和影響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評價孝文帝改革,培養(yǎng)和提高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孝文帝改革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宏觀上認識和把握這一時期我國北方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階段性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fā)趨勢,符合人民的愿望,起到了推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促進民族融合的進步作用。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改革家,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價值觀;
認識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抗絕的潮流,在積極順應歷史潮流的同時,應該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教學重點: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教學難點: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教學設計:
1、學法:討論法。
2、教法:講解法、辯論法、談話法、比較歸納法、圖表法等多種方法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數(shù)字故事導入。
(二)、進入新課:提問,同學們,我們從視屏當中了解到了什么樣的歷史信息?(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滿坎坷)正如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老師將孝文帝看成一位智者,當落后的游牧文明和中原漢人先進的農(nóng)耕文明發(fā)生碰撞時,智者孝文帝該何去何從。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第十六課的學習,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智者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兩歲喪母,五歲登基為帝,十歲喪父。年幼的他只能依靠祖母——馮太后。但這位太后似乎不喜歡他,有,馮太后將小皇帝關在屋子里面,三天不給吃喝,還準備廢掉他。幸好有大臣勸阻,他才保住了皇位。就在這樣險惡的環(huán)境中,小皇帝學會了小心謹慎,形成了隱忍的性格。小皇帝從小在馮太后的引領下,對漢文化愛不釋手。馮太后去世之后,之前隱忍的兒皇帝終于翻身做了主人。之前隱忍的壓力,也就成了他改變陳規(guī)舊制的動力。正所謂壓力有多大,動力就有多大。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智者孝文帝的那個年代,跟隨他的改革步伐。下面同學們就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教材P93-P96,帶著問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內(nèi)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孝文帝為什么要把都城遷到洛陽)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在這里老師問大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空穴來風嗎?說今天心血來潮,想起了,就改革,明天心情不好,就不改革。是這樣嗎?一場重要的社會改革,必定事出有因。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智者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的背景。首先來看一下這樣一段材料:
“據(jù)文獻記載,拓跋貴族“每有騎戰(zhàn),驅(qū)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zhàn)爭時,鮮卑拓跋貴族往往驅(qū)使?jié)h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當步兵,在陣前沖鋒,鮮卑騎兵則在后督陣,并任意縱馬踐踏?!?BR> 當時鮮卑貴族看不看得上漢人(看不上),這說明當時鮮卑統(tǒng)治者的民族政策是怎樣的(歧視)當時的真實狀況是這樣的(繼續(xù)展示材料),一個相對落后的民族統(tǒng)治一個相對先進的民族的政策是民族歧視,這必然遭到其他民族的反對,導致其他各民風進行了風起云涌的反抗。因此,智者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背景之一就是:落后的統(tǒng)治方式激化了社會矛盾,面臨著統(tǒng)治危機。
而當時北方的社會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看到書上93頁,總結(jié)一下當時北方的民族狀況(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少數(shù)民族散居邊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內(nèi)遷,即五胡內(nèi)遷;鮮卑族拓跋部統(tǒng)一北方,標志北朝開始)鮮卑貴族就的統(tǒng)治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因此,智者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的第二個背景就是:北方民族融合趨勢加強。
以上兩點就是智者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當時北方民族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而處于統(tǒng)治地位鮮卑貴族卻依然采用老舊的方法統(tǒng)治其他民族。面對這種局面,身為高統(tǒng)治者的孝文帝,又該作何選擇呢?他選擇了亮劍,厲行改革。同學們在書上快速的找出智者孝文帝改革的內(nèi)容(....)改革的第一個內(nèi)容就是實施新制度,現(xiàn)在同學們找出他又實行了那些新制度呢?(...)改革的第二個內(nèi)容就是遷移都城。一個國家遷移都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當時孝文帝堅持遷都就遭到大臣的反對。好,好在我們就來模擬一下當時朝臣議論的畫面,我來扮演孝文帝,你們扮演眾大臣,就要不要遷都來“廷議”(...)。改革的第三個內(nèi)容就是大力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同學們在書上找出北魏孝文帝都推行了哪些文化(...)如果說我們把一個國家比作成一棟房子,改革之前的北魏已是大廈將傾,但是智者孝文帝力挽狂瀾。首先推行漢族制度,從整體上穩(wěn)住了即將倒下的大廈,然后又學習漢族文化,從而使得這棟房子表面上看更加光鮮。智者孝文帝不論是從制度上還是從文化上,都是學習的漢族。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實際上是全面漢化的改革。
智者孝文帝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那他的改革收效怎樣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同學們,首先來看看這樣一則材料: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勝,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比税部刹恢兀俊堵尻栙に{記》”
當時南方人自認為自己才是漢文化的繼承人,視北方為“荒土”,說明改革之前北方貧窮;視北方人為“夷狄”,說明改革之前北方落后。但后來經(jīng)過孝文帝改革,北方人寧南方人刮目相看。于是“百姓殷富,年登俗樂,于是國家殷富,庫藏盈溢”,因此他的改革的第一個意義就是(促進了北方經(jīng)濟的復蘇和繁榮)。再來看一下這樣一幅圖片()北方人定居,成為了農(nóng)耕民,生活已經(jīng)完全漢化,而我們漢族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強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再來看看這樣一則材料:
孝文帝順應歷史潮流,經(jīng)過孝文帝的主動融合和以后的發(fā)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shù)民族終成為漢族的一部分——葛劍雄。
這則材料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就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就包括以上三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就是我國浩瀚的歷史長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但是天不假年,上天只給了他33年的時間。就這樣,一顆耀眼的明星就此隕落,他是帶著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離開了人世。為是么這樣說呢?待會兒見分曉。今天我們學習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結(jié)合老師所講,你們心目中的孝文帝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智慧、堅持不懈...)正如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孝文帝力排眾議,厲行改革;力挽狂瀾,振興民族。因此,老師說他是智者。智者精通漢學,留下兩句詩句: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這句話表達的就是他一心要統(tǒng)一天下,但壯志未酬身先死。孝文帝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何啟示?(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
(三)、課堂小結(jié)
(四)、輕松一練
(五)、板書設計:文明的沖突智者的選擇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智者---不幸的童年
二、智者---少年勤奮,志在改革
三、智者----隱忍的張力
(一)山雨欲來風滿樓——改革的背景
(二)拔劍出鞘顯神威——改革內(nèi)容
(三)千秋功過任評說——改革的影響
四、天妒英才---智者早逝
學情分析:
1,我校為陜西省重點中學,學生基礎較好,又經(jīng)過高二一年系統(tǒng)的文科訓練,知識儲備、思維能力都是比較高的。
2,學生對理學的知識儲備基本到位,結(jié)合高考題,理解上需要深化。
教學目標:
1課程標準: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2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下面三個問題是重點;
(1)為什么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難點:學生能聯(lián)系所學,做對高考題,真正對理學融會貫通,是難點。
教法學法
情景問題法,師生情感互動,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歷史,在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理解、記憶,進而在情感上得到升華。
啟發(fā)式學習,教師通過引導,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多角度思維,終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出更加深刻的認識。
結(jié)構(gòu)教學法,通過將本節(jié)課分成若干結(jié)構(gòu),層層遞進深入,一步步的吸引學生興趣,揭示本課內(nèi)容。
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材料、圖片等。
課時:本專題復習共需約7課時,本課為貫穿線索,升華理解的一課。
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展示材料:部分歷年來理學高考選擇題。
教師講述:幫助學生分析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我們需要具備什么能力才能應對這樣的高考題,導入本課。
展示課題:《第3課宋明理學》
第一部分為什么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1:儒學從春秋一直發(fā)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說。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fā)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xiàn)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么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么
1,理學的內(nèi)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于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好。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zhì),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jié)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zhì)依然是儒學,他們對于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zhì)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后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后,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欲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欲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lián)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jié)、道德、自我節(jié)制,強調(diào)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欲,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nèi)斂。
展示材料:一組高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nèi)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高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書,回避書;回避書,源于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jié)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從內(nèi)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么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知道內(nèi)遷的五個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nèi)容、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nèi)容和影響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評價孝文帝改革,培養(yǎng)和提高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孝文帝改革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宏觀上認識和把握這一時期我國北方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階段性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fā)趨勢,符合人民的愿望,起到了推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促進民族融合的進步作用。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改革家,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價值觀;
認識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抗絕的潮流,在積極順應歷史潮流的同時,應該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教學重點: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教學難點: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教學設計:
1、學法:討論法。
2、教法:講解法、辯論法、談話法、比較歸納法、圖表法等多種方法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數(shù)字故事導入。
(二)、進入新課:提問,同學們,我們從視屏當中了解到了什么樣的歷史信息?(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滿坎坷)正如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老師將孝文帝看成一位智者,當落后的游牧文明和中原漢人先進的農(nóng)耕文明發(fā)生碰撞時,智者孝文帝該何去何從。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第十六課的學習,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智者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兩歲喪母,五歲登基為帝,十歲喪父。年幼的他只能依靠祖母——馮太后。但這位太后似乎不喜歡他,有,馮太后將小皇帝關在屋子里面,三天不給吃喝,還準備廢掉他。幸好有大臣勸阻,他才保住了皇位。就在這樣險惡的環(huán)境中,小皇帝學會了小心謹慎,形成了隱忍的性格。小皇帝從小在馮太后的引領下,對漢文化愛不釋手。馮太后去世之后,之前隱忍的兒皇帝終于翻身做了主人。之前隱忍的壓力,也就成了他改變陳規(guī)舊制的動力。正所謂壓力有多大,動力就有多大。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智者孝文帝的那個年代,跟隨他的改革步伐。下面同學們就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教材P93-P96,帶著問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內(nèi)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孝文帝為什么要把都城遷到洛陽)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在這里老師問大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空穴來風嗎?說今天心血來潮,想起了,就改革,明天心情不好,就不改革。是這樣嗎?一場重要的社會改革,必定事出有因。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智者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的背景。首先來看一下這樣一段材料:
“據(jù)文獻記載,拓跋貴族“每有騎戰(zhàn),驅(qū)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zhàn)爭時,鮮卑拓跋貴族往往驅(qū)使?jié)h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當步兵,在陣前沖鋒,鮮卑騎兵則在后督陣,并任意縱馬踐踏?!?BR> 當時鮮卑貴族看不看得上漢人(看不上),這說明當時鮮卑統(tǒng)治者的民族政策是怎樣的(歧視)當時的真實狀況是這樣的(繼續(xù)展示材料),一個相對落后的民族統(tǒng)治一個相對先進的民族的政策是民族歧視,這必然遭到其他民族的反對,導致其他各民風進行了風起云涌的反抗。因此,智者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背景之一就是:落后的統(tǒng)治方式激化了社會矛盾,面臨著統(tǒng)治危機。
而當時北方的社會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看到書上93頁,總結(jié)一下當時北方的民族狀況(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少數(shù)民族散居邊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內(nèi)遷,即五胡內(nèi)遷;鮮卑族拓跋部統(tǒng)一北方,標志北朝開始)鮮卑貴族就的統(tǒng)治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因此,智者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的第二個背景就是:北方民族融合趨勢加強。
以上兩點就是智者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當時北方民族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而處于統(tǒng)治地位鮮卑貴族卻依然采用老舊的方法統(tǒng)治其他民族。面對這種局面,身為高統(tǒng)治者的孝文帝,又該作何選擇呢?他選擇了亮劍,厲行改革。同學們在書上快速的找出智者孝文帝改革的內(nèi)容(....)改革的第一個內(nèi)容就是實施新制度,現(xiàn)在同學們找出他又實行了那些新制度呢?(...)改革的第二個內(nèi)容就是遷移都城。一個國家遷移都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當時孝文帝堅持遷都就遭到大臣的反對。好,好在我們就來模擬一下當時朝臣議論的畫面,我來扮演孝文帝,你們扮演眾大臣,就要不要遷都來“廷議”(...)。改革的第三個內(nèi)容就是大力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同學們在書上找出北魏孝文帝都推行了哪些文化(...)如果說我們把一個國家比作成一棟房子,改革之前的北魏已是大廈將傾,但是智者孝文帝力挽狂瀾。首先推行漢族制度,從整體上穩(wěn)住了即將倒下的大廈,然后又學習漢族文化,從而使得這棟房子表面上看更加光鮮。智者孝文帝不論是從制度上還是從文化上,都是學習的漢族。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實際上是全面漢化的改革。
智者孝文帝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那他的改革收效怎樣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同學們,首先來看看這樣一則材料: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勝,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比税部刹恢兀俊堵尻栙に{記》”
當時南方人自認為自己才是漢文化的繼承人,視北方為“荒土”,說明改革之前北方貧窮;視北方人為“夷狄”,說明改革之前北方落后。但后來經(jīng)過孝文帝改革,北方人寧南方人刮目相看。于是“百姓殷富,年登俗樂,于是國家殷富,庫藏盈溢”,因此他的改革的第一個意義就是(促進了北方經(jīng)濟的復蘇和繁榮)。再來看一下這樣一幅圖片()北方人定居,成為了農(nóng)耕民,生活已經(jīng)完全漢化,而我們漢族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強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再來看看這樣一則材料:
孝文帝順應歷史潮流,經(jīng)過孝文帝的主動融合和以后的發(fā)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shù)民族終成為漢族的一部分——葛劍雄。
這則材料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就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就包括以上三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就是我國浩瀚的歷史長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但是天不假年,上天只給了他33年的時間。就這樣,一顆耀眼的明星就此隕落,他是帶著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離開了人世。為是么這樣說呢?待會兒見分曉。今天我們學習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結(jié)合老師所講,你們心目中的孝文帝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智慧、堅持不懈...)正如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孝文帝力排眾議,厲行改革;力挽狂瀾,振興民族。因此,老師說他是智者。智者精通漢學,留下兩句詩句: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這句話表達的就是他一心要統(tǒng)一天下,但壯志未酬身先死。孝文帝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何啟示?(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
(三)、課堂小結(jié)
(四)、輕松一練
(五)、板書設計:文明的沖突智者的選擇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智者---不幸的童年
二、智者---少年勤奮,志在改革
三、智者----隱忍的張力
(一)山雨欲來風滿樓——改革的背景
(二)拔劍出鞘顯神威——改革內(nèi)容
(三)千秋功過任評說——改革的影響
四、天妒英才---智者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