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中秋節(jié)的來歷習俗作文

字號: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的傳統(tǒng)習俗,中秋節(jié)也是中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中秋節(jié)的來歷習俗作文》,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
    中秋節(jié)有許多習俗,比如吃月餅,但是你知道中秋節(jié)的由來嗎?
    傳說以前后羿到山里去尋友訪道,看見西王母路過此地,就向西王母求到一包不死藥?;氐郊液螅篝嗌岵坏萌鱿缕拮渔隙?,就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但這正好被徒弟蓬蒙看到了,蓬蒙就起了壞心眼。
    有一次后羿帶著徒弟去打獵,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后羿一走,蓬蒙就拿著寶刀闖進房間里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沒有辦法,突然她靈機一動,把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因為嫦娥心里牽掛著丈夫,所以嫦娥飛到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后,發(fā)現(xiàn)嫦娥在天上對他說:“今天晚上月亮會變圓,你晚上做一塊面團在屋子東北角,等到午夜時我們夫妻二人就團圓了。”后羿按照嫦娥說的做,到了午夜,夫妻二人終于團圓了。兩人離別時嫦娥對后羿說:“每年的8月15這天,你都要做好面團,等到午夜時分我回來了之后再走?!泵磕甓甲龊妹鎴F,等著嫦娥回來。后來,這個習俗被大家繼承下來,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吃月餅也就成了習俗。
    【篇二】
    今天是中秋節(jié),爸爸上網(wǎng)給我查了一些關于中秋節(jié)的資料,我看到資料上說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中秋節(jié)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也稱“團圓節(jié)”。
    爺爺給我講了中秋吃月餅的來歷,在元朝的時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已經(jīng)做好起義的準備了,但朝廷的官兵查的很嚴,傳遞消息很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了一個辦法,命令屬下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月餅里,派人把月餅送到每個家里。很快,徐達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朱元璋很高興,將月餅賞給大家。
    此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下來。
    中秋節(jié)的晚上,奶奶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吃完飯后,我們把月餅和柚子搬到陽臺上,這時月亮已經(jīng)升到天空了,奶奶告訴我,吃月餅要看著月亮,這樣眼睛會變得更明亮,我們在陽臺上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這個中秋節(jié)我學到了很多關于中秋節(jié)的知識,這真是個有意義的中秋節(jié)。
    【篇三】
    月餅象征團圓,是人們中秋節(jié)必備的食品。可是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呢?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還是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上網(wǎng)查找資料,才把問題弄明白。
    原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jù)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lián)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于無從傳遞消息。
    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了一條計策,命王昭光制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了元朝。
    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我國東北地區(qū),更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于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諧成天下人們美好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