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文公十二年》原文譯文

字號:


    《公羊傳》寫定于漢初,系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它是今文經(jīng)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文公十二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辭也。
    杞伯來朝。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此未適人,何以卒?許嫁矣。婦人許嫁,字而筍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其稱子何?貴也。其貴奈何?母弟也。
    夏,楚人圍巢。
    秋,滕子來朝。
    秦伯使遂來聘。•遂者何?秦大夫也。秦無大夫,此何以書?賢繆公也。何賢乎繆公?以為能變也。其為能變奈何?惟淺淺善崢言,傅君子易怠,而況乎我多有之。惟一介斷斷焉無他技,其心休休,能有容。是難也。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zhàn)于河曲。此偏戰(zhàn)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敵也。曷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運。
    【譯文】
    魯文公十二年,春季,周歷正月,盛伯逃奔到魯國來。盛伯是什么人?失去國土的國君。為什么不寫出他的名字,這是兄弟國家之間的說法。
    杞桓公來魯國朝見。
    二月,庚子這天,子叔姬死了。這是還沒有出嫁的人,為什么記載她的死呢?她已經(jīng)訂婚了,女子訂婚以后,就要取名字,并給她舉行成年的典禮。死了就應(yīng)按照成人的喪葬禮儀為她辦理。這里為什么稱“子”呢?是尊貴她。為什么尊貴她呢?因為她是魯文公同母妹妹。
    夏季,楚國軍隊包圍了巢國都城。
    秋季,滕國國君來魯國朝見。
    秦伯派遣遂來魯國訪問。遂是什么人?是秦國的大夫。秦國沒有大夫,這里為什么記載呢?是認為秦穆公賢明。秦穆公怎樣賢明呢?《春秋》作者認為他能夠轉(zhuǎn)變思想。他怎么能轉(zhuǎn)變思想呢?秦穆公認識到能撰善辯,易使君子輕忽惰怠,何況自己經(jīng)常犯這種毛病。只有對一切事物認真專一,不追求奇巧異端,自己心胸寬廣,能容納不同的意見,這才是最難做到的。
    冬季,十二月,戊午這天,晉國軍隊與秦國軍隊在河曲這個地方交戰(zhàn)。這是各據(jù)一方的正規(guī)戰(zhàn)爭,為什么不說哪一方軍隊潰敗了呢?因為秦晉兩國軍隊勢均力敵,不分勝負。為什么用河曲作為交戰(zhàn)地點呢?因為河曲疏曠,黃河上千里才形成一個河曲。魯國大夫季孫行父率領(lǐng)軍隊修筑諸和運兩座城邑的城墻。
    擴展閱讀:《公羊傳》流傳情況
    《公羊傳》寫定于漢初,系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它是今文經(jīng)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qū)W者認為,《春秋經(jīng)》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這同古文學派認為《春秋經(jīng)》是一部歷史著作不同。
    《公羊傳》其戰(zhàn)國初至漢初的傳承系統(tǒng)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毋子都(生);公羊?qū)W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胡母生和他的老師公羊壽用漢代的隸書“著于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
    漢初傳《公羊》有三家,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中說:“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在這三家中,盡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對《公羊》的闡發(fā)比胡毋生與公孫弘深刻,但始終只是《公羊?qū)W》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學的宗師。特別是,東漢《公羊》學的代表何休,在其名著《公羊解詁》中,明確胡毋生是《公羊》宗師,而一個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漢初期,時代需要封建大一統(tǒng)的政治思想?!豆虼呵铩肪褪驱R學學者對孔子《春秋》改造的結(jié)果,因而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漢景帝時,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為博士。二人同業(yè)《公羊春秋》(也有學者認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書稱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為代表的齊學學者將儒學理論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統(tǒng)需要的新儒學,才取得漢武帝欣賞,獲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學術(shù)統(tǒng)治地位。胡母生弟子眾多,有名的除公孫弘外,還有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之呂步舒。后來,又有齊人任公、貢禹、管路、左咸、魯眭孟、顏安樂、嚴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傳》得顯。
    《公羊春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東漢的何休、唐代的徐彥、清代中后期常州學派的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公羊?qū)W派中有影響的人物。
    1995年,蔣慶出版《公羊?qū)W引論》一書,為當代公羊?qū)W重興之濫觴。
    擴展閱讀:《公羊傳》十句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豆騻?宣公十五年》
    點評:春秋時期,因宋國殺了楚國使臣,楚莊王就出兵攻打宋國,將宋國團團圍住。圍困日久,城內(nèi)糧草斷絕,只能以人肉為食。百姓不忍心殺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換孩子,殺了作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當柴禾燒了來做飯。這句話后來經(jīng)常用于形容災(zāi)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二,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豆騻?宣公十五年》
    點評:君子在見人遇到危難的時候,即使對方是敵人,也會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給予無私的幫助,這不同于居高臨下的賞賜,也不是裝模作樣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別人有難的時候,反而會幸災(zāi)樂禍,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公羊傳.僖公十年》
    點評:怎樣才算有信呢?這是周朝時期,晉國大夫荀息在晉獻公臨死前說的話。他說,假如死去的人又活過來,而他生前所囑托的人,一直還在堅守承諾,一點都沒有慚愧的地方,這就叫做“信”了。
    四,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豆騻?恒公十一年》
    點評:為了保存自己而殺害別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臨生死選擇的時候,往往很多人都會選擇犧牲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親人,以求保存自己,雖然很令人悲觀,但也很現(xiàn)實,不然也就不會有“易子而食”的故事發(fā)生了。
    五,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豆騻?隱公七年》
    點評:這是《春秋》的寫作筆法,《春秋》對尊貴的和卑賤的可以用同一個稱號,不加區(qū)別;對美好的和丑惡的,也可以不加區(qū)別地用同一種文辭,表面看起來用詞一樣,但內(nèi)里含義卻是不同的,這就是微言大義。
    六,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豆騻?宣公十五年》
    點評:孔子作《春秋》,就是為了扭轉(zhuǎn)亂世,是使社會、政治回歸正道,從這方面的功能看,沒有哪本書比《春秋》更合適了。
    七,內(nèi)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隱亦遠矣,曷為為隱諱?隱賢而桓賤也?!豆騻?桓公二年》
    點評:按《春秋》的寫作原則,魯國大的惡事,是應(yīng)該避諱的,為什么這里又明確標注出來了呢?因為時間太久遠了,各個時代說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這么久遠了,為什么還要為隱公避諱呢?因為作者認為隱公比較賢良,而桓公比較卑賤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豆騻?隱公元年》
    點評:《公羊傳》就是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攝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個季節(jié)?!巴酢敝傅氖钦l?就是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再說正月呢?因為正月這個歷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巴跽隆边@三個字,更是為了表示重視周朝的統(tǒng)一大業(yè)。
    九,《春秋》錄內(nèi)而略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書;于內(nèi)大惡諱,小惡書?!豆騻?隱公十年》
    點評:《春秋》這部書主要是記載魯國的歷史,所以,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有大的惡事就記載,小的惡事就不記了;對于魯國來說,大的惡事就要避諱,小的惡事就可以記下來。
    十,《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豆騻?隱公十一年》
    點評:這是介紹《春秋》的寫作原則。如果君主被人殺了,而弒君的壞人沒有被討伐,那就不用記載葬禮了,因為不能為國君報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經(jīng)不存在君臣關(guān)系了,這個葬禮也就不作數(sh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