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下面是分享的李白詩詞《勞勞亭》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勞勞亭》
唐代: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譯文】
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送別的勞勞亭。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兒發(fā)青。
【注釋】
勞勞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毒岸ń抵尽罚簞趧谕ぃ诔悄鲜謇?,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督贤ㄖ尽罚簞趧谕?,在江寧府治西南。
知:理解。
遣:讓。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單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別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卻非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后兩句。在上兩句詩里,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指出天下傷心之地是離亭,也就是說天下傷心之事莫過于離別,已經(jīng)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么話好說,沒有進一步盤旋的余地了。如果后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別翻新意,另辟詩境。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lián)想?!段男牡颀垺の锷氛f:“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痹娝纪桥c聯(lián)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lián)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王之渙的《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也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lián)想而言,只不過因古時有楊柳送別習俗,就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lián)系的事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lián)。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lián)在了一起。如果說王詩的聯(lián)想還是直接的,那么李詩的聯(lián)想則是間接的,其聯(lián)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應當說,在古代詩歌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在從折柳寫到春風的詩,并非。楊巨源的《折楊柳》詩“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這兩句相比,就顯得巧而不奇。李白的這兩句詩是把聯(lián)想和奇想結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fā)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fā)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lián)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之一: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似惜長條。
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為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fā)點相同,而結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愿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fā)青;李商隱卻先說送別之人不忍折損楊柳的枝葉,再設想春風為了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得到一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說明,同一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擴展閱讀:李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剛到,寒氣襲人。住在采石磯的李白,常到街頭的一家酒店里買酒喝。這店是一個姓魯?shù)呢斨骷议_的,人們都叫他魯老板。別看這魯老板表面對人和顏悅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幾個酒保(酒店中的伙計)個個累得彎腰駝背,到頭來,都被他踢出門外。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魯老板捻著胡子,瞇著眼,笑呵呵地打量著李白,心想,這個窮寫詩的離開京都幾年了,帶來的錢興許花得差不多了。記得,李白頭次進店,他笑臉相迎,以后常來常往,他估計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淺,經(jīng)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xiàn)在看魯老板這副模樣,不愿同他爭辯,就從懷里取出最后一錠銀子往柜臺上一扔,“啪”!震得魯老板兩眼發(fā)花,滿面烏云立時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么多酒錢?!彼D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
李白一揮袖子:“算了,別找了,下次再來!”魯老板兩眼瞇成一道縫,一個勁地連說:“是,是!”
第二天黃昏,李白又來了,酒保又為他滿滿灌上一壺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魯老板很不耐煩,他算算李白丟下的銀子,再有個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語支開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壺里兌水。
李白喝了幾口,覺得味道不濃,也沒說什么。以后每次來,魯老板總裝得特別熱情,親自為李白灌酒,暗地里卻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無其事。后來魯老板干脆給李白灌上滿滿一壺涼水。李白還以為是酒,高高興興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壺往杯子里倒,一聞,味道不對;喝一口,“呸”地吐了出來!一看,才知是又濁又渾的江水。他氣壞了,想找店主論理去。又一想,和這種人沒講頭!可是采石磯一帶就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爺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況對這樣一個前(錢)心貼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靜,他翻來覆去地睡不穩(wěn);想寫點詩,寫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壺下肚,他便暫時忘記愁苦;把霧漒鳚韉氖瀾紓?看個清清楚楚??墒侨缃?,在這滿目凄涼的采石磯頭,連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