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jì)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yán)、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根據(jù)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yīng)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下面是分享的《孝經(jīng)》:五刑章第十一、廣要道章第十二。歡迎閱讀參考!
《孝經(jīng)》: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譯文】
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圣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jì);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三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
【讀解】
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jì)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yán)、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根據(jù)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yīng)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里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yán)可怕,以輔導(dǎo)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孔子又對曾子提醒的說:“國有常刑,來制裁人類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詳加研究,罪之大者,莫過于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BR> “一個部下,如果找到長官的弱點(diǎn),威脅逼迫,以達(dá)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無長官,如果對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譏笑鄙視,那就是無法無天,如果對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譏笑鄙視,那就是無父無母。像這樣的要脅長官,無法無天,無父無母的行為,那就和禽獸一樣,以禽獸之行,橫行于天下,天下還能不大亂嗎?所以說:這就是大亂的道了?!?BR> 《孝經(jīng)》廣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謂之要道也。
【譯文】
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dǎo)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zhuǎn)移風(fēng)氣、改變舊的習(xí)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shù),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BR> 【讀解】
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后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shí)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yīng)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zhuǎn)移社會風(fēng)氣,改變民聞習(xí)俗,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
以上所講的孝、悌、樂、禮、四項(xiàng),都是教化民眾的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禮是外表,禮的本質(zhì),卻是一個敬字,因此,如果一個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他人的兄長,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他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個敬字,只是敬一個人,而喜悅的人,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shù)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豈不是要道嗎?
《孝經(jīng)》: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譯文】
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圣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jì);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三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
【讀解】
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jì)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yán)、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根據(jù)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yīng)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里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yán)可怕,以輔導(dǎo)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孔子又對曾子提醒的說:“國有常刑,來制裁人類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詳加研究,罪之大者,莫過于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BR> “一個部下,如果找到長官的弱點(diǎn),威脅逼迫,以達(dá)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無長官,如果對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譏笑鄙視,那就是無法無天,如果對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譏笑鄙視,那就是無父無母。像這樣的要脅長官,無法無天,無父無母的行為,那就和禽獸一樣,以禽獸之行,橫行于天下,天下還能不大亂嗎?所以說:這就是大亂的道了?!?BR> 《孝經(jīng)》廣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謂之要道也。
【譯文】
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dǎo)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zhuǎn)移風(fēng)氣、改變舊的習(xí)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shù),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BR> 【讀解】
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后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shí)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yīng)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zhuǎn)移社會風(fēng)氣,改變民聞習(xí)俗,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
以上所講的孝、悌、樂、禮、四項(xiàng),都是教化民眾的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禮是外表,禮的本質(zhì),卻是一個敬字,因此,如果一個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他人的兄長,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他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個敬字,只是敬一個人,而喜悅的人,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shù)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豈不是要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