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jīng)》: 感應(yīng)章第十六原文譯文

字號: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dòng)天地神明。下面是分享的《孝經(jīng)》:感應(yīng)章第十六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譯文】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shí)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xí)r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yīng)其誠,就會(huì)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yǎng)心,謹(jǐn)慎行事,是因?yàn)榭峙乱蜃约旱倪^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dá)敬意,神明就會(huì)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dá)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dá)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yīng)相通。《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BR>    【讀解】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dòng)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xué),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yīng)。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于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于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shí)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huì)彰顯護(hù)佑。”
    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lǐng)袖,誰能先于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guān)系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并追及其祖先,設(shè)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于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cuò),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jǐn)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diǎn)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cuò),就會(huì)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顯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過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yīng),德教自然光顯于四境之外,遠(yuǎn)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孔子引詩經(jīng)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