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范文

字號:

《七律·長征》是語文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的一首七言律詩。它描述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的艱難險阻,表現(xiàn)了紅軍藐視困難、勇敢戰(zhàn)斗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一、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兩條綠線內的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正確認讀文中的生字詞,能流利地讀課文。
    2.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預習內容】
    (一)結合課前搜集的長征的資料,回憶學過的關于長征內容的課文,讀一讀長征的故事。
    (二)我會正確、流利的朗讀詩歌。
    (三)我能知
    《七律 長征》是 ____(誰)在紅軍_____ 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共八句,是一首 _____。
    (四)我質疑
    在預習過程中,你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請寫在下面。
    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認識兩條綠線內的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體會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小組合作探究】
    1.這首詩重點講了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體會五幅“征難圖”。
    2.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
    【深入探究】
    學生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集體交流,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有人這么理解:“從‘暖’字可以推斷出巧渡金沙江在春天,從‘寒’字可以推知飛奪瀘定橋在冬天?!边@樣理解對不對?為什么?
    【精講點撥,升華認識】
    《七律 長征》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征服困難的威武雄壯的畫圖。請你各用一句話把每幅圖的主要意思概括出來,并選其中喜歡的一幅說說感受。
    四、課堂檢測
    (一)看拼音,寫詞語?!?BR>    wǔ lǐnɡ  wēi yí  wū ménɡ  yǘn yá  tiě suǒ
       
    (二)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詩句。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三)填空。
    1.《長征》這首詩的作者是 ,寫于 年 月。他不僅是一位 家、 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 。這首詩對 作了生動的描寫和歌頌。詩歌熱情地歌頌了紅軍戰(zhàn)士 的崇高革命精神。
    2.總括全詩的兩句是:
    3.寫山的大,表現(xiàn)紅軍 艱難;寫山的小,表現(xiàn)紅軍把困苦當做 的英雄氣概。
    4.表現(xiàn)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時心情喜悅的詩句: 。
    (四)查字典。
    1.“丸”按順序查字法先查字母 ,再查 部,意思是 。
    2.“岷”按部首查字法應先查 部,再查 畫,“岷山”在我國的 省。
    3.“征”的韻母是 ,在詞語“南征北戰(zhàn)”中的意思:
    (五)選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
    A《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共八句、四聯(lián),其中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對仗(對偶)。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lián)中的“騰細浪”寫水,“走泥丸”寫山,都采用夸張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lián)寫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
    D《長征》寫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澤東。
    五、主題閱讀,課外延伸
    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超越夢想》中的《“神舟”5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飛出地球村——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暢談自己的閱讀收獲。
    六、課后作業(yè)
    1.把課本生字生詞摘抄10個,寫兩遍。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七、板書設計
    21 七律 長征
    五嶺逶迤
    遠征難 磅礴烏蒙
    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金沙江、大渡河
    岷山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騰細浪
    只等閑 走泥丸
    暖、寒
    喜
    篇二
    一、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能聯(lián)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二、課前準備: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初步感知詩歌中較難理解的詞語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fā),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行程二萬五千余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xù)不絕的樣子.
    烏蒙:云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紅軍長征經此.
    三、教學過程:
    (一)誦讀品悟,領略詩境,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初步滲透相關的詩歌知識
    (二)指導朗讀。
    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討論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中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2、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教學難點:
    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2-3分鐘)
    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仡欓L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七律長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
    二、學(1-2分鐘)
    了解詩歌體裁:律詩分五言和七言兩種,限定一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或長律。律詩共八句,兩句一聯(lián)。分別稱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律詩格律較嚴,偶句要壓韻,頷、頸兩聯(lián)要對仗/對偶(即兩句中的詞組結構和詞性要相同,相互成對),字的平仄(平[陰平、陽平]、上、去、入[仄])也有規(guī)定押韻 “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
    三、整體感知(8-10分鐘)
    1.聽范讀朗誦,劃分朗讀節(jié)奏、停頓、重音
    2.生跟隨范讀,充滿感情地大聲朗讀詩歌
    3.學生結合注釋,說說全詩的大意。(不會的地方小組合作)
    師明確:小組之間不會的教師講解
    四、合作探究(7-8分鐘)
    1.詩的第一句說:“紅軍不怕遠征難”。結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難”是何含義?在下面的詩句中,紅軍的遠征之“難”有哪些具體體現(xiàn)?紅軍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困難的?這體現(xiàn)了紅軍怎樣的精神?
    〖參考〗句中的“難”是指長征經歷之苦、犧牲之大——跋涉萬水千山(原意是指無數(shù)的山無數(shù)的水,詩中是指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在詩中具體表現(xiàn)在過五嶺、烏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對這一切艱難困苦,紅軍是“不怕”、“只等閑”,客觀環(huán)境與主觀心理的鮮明對比,充分體現(xiàn)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堅毅精神。)
    2.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朧,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五、悟(4-5分鐘)
    1.全詩表達了什么情感?
    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
    2. 紅軍長征途中歷經千難萬險,而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六、拓展鏈接(8-10分鐘)
    1、談自己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2、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