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江公務(wù)員行測備考要點:利用矛盾辨真假

字號:

判斷推理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事物關(guān)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guān)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的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為了方便考生及時有效的備考,今天為您精心整理了2019浙江公務(wù)員行測備考要點:利用矛盾辨真假,歡迎大家的關(guān)注。
    
    一、例題展示
    一件盜竊刑事案件中,警方抓獲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對他們進行質(zhì)問,他們是這樣說的:
    甲:是乙作的案
    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
    丙:丁是案犯
    丁:不是我作的案
    四句話只有一句是謊言,如果以上為真,則:
    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丙
    B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乙
    C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乙和丁
    D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乙
    【解析】第一步:分析題干。共有四個人參與對話,根據(jù)問法能確定有一句為謊言,意為有三句話為真話。
    第二步:確定假話所在的范圍。觀察對話,丙、丁兩人的話都圍繞“丁”展開。關(guān)于丁是不是罪犯的問題,無非就只有兩種情況,要么他是罪犯,要么他不是罪犯。不可能同時存在他既是罪犯又不是罪犯的情況。說明丙說的“丁是案犯”和丁說的“丁不是案犯”必須有一句是真話,有一句是假話。確定假話出自丙或丁兩人之中。
    第三步:分析其他條件。既然一句假話的范圍已經(jīng)鎖定,那么甲乙兩人說的都是真話,即是乙做的案,并且是乙和丁一起做的案。此時已經(jīng)能確定選項C。
    第四步:確定假話。乙和丁都是罪犯,丁卻說自己不是罪犯,說明丁說了假話,其他三人為真話。答案選C。
    【總結(jié)】回顧一下這道題的解題思路,當(dāng)我們通過問法能確定一道題為真假話問題時,就可以去鎖定一句真話或假話所在的范圍。根據(jù)本題,“丁是罪犯”和“丁不是罪犯”不可能同時為真,我們將其稱之為矛盾。在今后的真假話解題過程中,我們都可以利用找矛盾的思路。第一步是找矛盾,此時只能確定這一對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并不能確定誰真誰假;第二步繞開矛盾看看其他條件,根據(jù)甲乙兩人的話得到確定的信息“乙丁都是案犯”;第三步再回到矛盾中驗證,確認(rèn)丁所說的“丁不是案犯”違背了確定信息。這三步我們可簡單記做“一找二繞三回”。
    二、實戰(zhàn)演練
    某公司發(fā)生一起貪污案,在對所有可能涉案人員進行排查后,四位審計人員各有如下結(jié)論:
    甲:所有人都沒有貪污。
    乙:張經(jīng)理沒有貪污。
    丙:這些涉案人員不都沒有貪污。
    ?。河械娜藳]有貪污。
    如果四位審計人員中只有一個人斷定屬實,那么下列哪項是真的?
    A.甲斷定屬實,張經(jīng)理沒有貪污
    B.丙斷定屬實,張經(jīng)理沒有貪污
    C.丙斷定屬實,張經(jīng)理貪污了
    D.丁斷定屬實,張經(jīng)理貪污了
    【解析】根據(jù)一找二繞三回,來確定四句話當(dāng)中的矛盾。那么問題來了,在這道題當(dāng)中矛盾好像并不是馬上能鎖定,因此補充一下題外話,題干中的四句話均為直言命題。
    直言命題三對矛盾:所有A是B矛盾有些A非B
    所有A非B矛盾有些A是B
    某個A是B矛盾某個A非B
    現(xiàn)在觀察題干來尋找矛盾,能夠確定甲“所有人都沒有貪污”和丙“這些人不都沒有貪污(有些人貪污)”為矛盾,兩者之間必有一真一假。題中共有一句真話,因此乙和丁為假話,即張經(jīng)理貪污,所有人都貪污。得出甲是假話,丙為真話。選C。
    三、鞏固訓(xùn)練
    在某次稅務(wù)檢查后,有四個工商管理人員有如下結(jié)論:
    甲:所有個體戶都沒有納稅。
    乙:服裝個體戶陳老板沒有納稅。
    丙:個體戶并非都沒有納稅。
    ?。河械膫€體戶沒有納稅。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斷定屬實,則以下哪項是真的?
    A.丁斷定屬實,陳老板未納稅
    B.丁斷定屬實,但陳老板納了稅
    C.丙斷定屬實,陳老板納了稅
    D.甲斷定屬實,陳老板沒有納稅
    【解析】
    一找。找矛盾,甲丙為矛盾,其中必有一真一假。
    二繞。繞開矛盾看其他。一人講真話,說明乙丁為假話。那么事實上陳老板納稅了,所有人都納稅了。
    三回?;氐矫苤序炞C。甲說所有人都沒納稅為假話,丙說的有些人納稅了為真話。
    綜上所述,選C。
    面對真假話問題,“矛盾”一直都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專家希望同學(xué)們能夠巧用矛盾解題,不再畏懼真假話問題。最后祝各位考生一舉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