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昭公九年》原文譯文

字號:


    《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即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昭公九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九年①,春,叔弓會楚子于陳。
    許遷于夷。
    夏,四月,陳火②。陳已滅矣,其言陳火何?存陳也⑧。曰:“存陳,悕矣④?!标聻榇鏃??滅人之國,執(zhí)人之罪人,殺人之賊,葬人之君,若是則陳存悕矣。
    秋,仲孫貜如齊⑤。
    冬,筑郎囿⑥。
    【注釋】
    ①九年: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
    ②陳火:陳國發(fā)生火災(zāi)?!蹲髠鳌纷鳌瓣悶?zāi)”。
    ③存陳:何休注:“陳已滅復(fù)火者,死灰復(fù)燃之象也。此大意欲存之,故從有國記災(zāi)?!?BR>    ④悕:徐彥疏:“悕,謂悲也。公羊子曰:陳為天所存者,天悲痛之故也。”
    ⑤仲孫貜(jue覺):即孟嘻子。魯國大夫。
    ⑥郎囿:魯國囿名,今址不詳。
    【譯文】
    魯昭公九年,春季,魯國大夫叔弓在陳國會見楚靈王。
    許國遷移到夷地。
    夏季,四月,陳國發(fā)生火災(zāi)。陳國已經(jīng)滅亡了,這里說陳國發(fā)生火災(zāi)是什么意思?是要保存陳國。公羊子說:“應(yīng)該保存陳國,上天都悲痛陳國的滅亡?!睘槭裁凑f上天悲痛陳國的滅亡而要保存它呢?楚國滅亡了別人的國家,拘捕了別國的罪人,殺了別國弒君的壞人,安葬了別國的國君。像這樣,所以說上天保存陳國是悲痛它的滅亡。
    秋季,魯國大夫仲孫貜到齊國去。
    冬季,魯國修筑郎囿。
    擴展閱讀:《公羊傳》千古名言
    1.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饑餓的人自然歌唱出他們要吃飯的愿望,勞累的人自然歌唱出他們艱苦的勞動。
    2.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干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這是鄭襄公投降時候說的話。大意是:我是一個鎮(zhèn)守邊邑的沒有才能的小官,由于得罪了上天,降下了災(zāi)禍。讓您余怒未消,屈尊降臨,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我們這個偏僻小國。
    3.戊申,納于大廟。何以書?譏。何譏爾?遂亂受賂,納于大廟,非禮也。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戊申這一天,將部國的大鼎,送進了魯國的太廟?!洞呵铩窞槭裁匆獙懴逻@件事情呢?為了譴責(zé)。譴責(zé)什么呢?這是為了譴責(zé)魯桓公趁亂收取賄賂,并將賄賂搬進了太廟,這是不符合禮法的。
    4.君子見人之厄則矜制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君子見人受困了人會感到悲憫,小人見人受困了只會幸災(zāi)樂禍。
    5.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出自《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正亂世,使亂世回歸正道,沒有比得上《春秋》這本書的了。
    6.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糧食柴草斷絕的時候,百姓交換孩子當(dāng)食物吃,剖了尸骸當(dāng)柴燒了來做飯。
    7.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
    出自《公羊傳·桓公十一年》。通過毀滅別人換得自己的生存,這種事君子是不做的。
    8.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君子看見別人有難的時候就會表示自己的同情,小人看見別人有難的時候就會幸災(zāi)樂禍。
    9.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
    出自《公羊傳·隱公七年》。貴與賤不厭惡稱號相同,美與惡不嫌棄說法一致。喻指看實質(zhì)不重名稱。
    10.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出自《公羊傳·文公九年》。為什么不去稱呼氏呢?因為他是蠻夷啊。古代的楚國被視為蠻夷之地,他們的大夫不被中原人們所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