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種子》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本課是一篇以擬人手法寫的帶有常識性的課文。課文用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講了春天種子在土壤里發(fā)芽、生長的過程。準備了以下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小女孩兒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兒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
    小女孩兒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槐、摻、澀、兜、俊”5個生字,會寫“摻、略、澀、褲、慚、愧、掠、唯、恐”等8個字,掌握“羞澀、慚愧、掠一
    下、唯恐”等詞語,并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教學重點
    從小女孩兒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兒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兒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種子實物。
    導學過程
    二 次 備 課
    預習題綱
    1.自讀課文,識記生字,通過查找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羞澀、慚愧、掠一下、唯恐、虔誠”等詞語。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思考:為什么小女孩交的樹種很少,“我”卻很感動,心里充滿了溫暖?
    3.查閱有關洋槐樹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明確單元學習任務:
    (一)導入:今天,我們開始新學期第一個單元的學習,在這個單元,我們將讀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還要掌握哪些讀懂課文
    的本領呢?讓我們一起打開書,讀一讀“單元導讀”吧!
    (二)學生自讀“單元導讀”,交流體會。
    (三)引導學生提煉學習目標。
    1.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審題導入,談話激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種子嗎?看看這兩包樹種,它們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課《種子》。(板書課題)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互動交流:課文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匯報:一是小女孩交樹種的過程。如: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情。二是我的喜愛之情。如:“
    我心里一動”“充滿溫暖”“小心翼翼”等詞句。②注意引導學生讀相關的語句,并說出自己的理解。)
    四、識記生字,理解字詞。
    1.出示詞語“莢皮、角柄、畢竟、素雅、羞澀、慚愧、凝望、小心翼翼、落落大方、虔誠、溫暖、俊秀、害羞”,檢查認讀情
    況,指導難寫或易錯字,如“摻、慚”等。
    2.出示帶有生字詞的句子,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實際理解生詞的意思。
    3.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摘錄到“詞語花籃”中。
    五、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1.默讀課文,看看哪幾個自然段是講同一個意思的。(用//分段)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
    3.在沒讀懂的地方做標記,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本課生字詞。
    2、繼續(xù)熟讀課文,特別是自己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回憶導入,梳理內容。
    自由朗讀課文,回憶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一)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小女孩交的樹種很少,“我”卻被感動了,心里充滿了溫暖?文中的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
    印象?
    (二)邊讀邊畫出小女孩交樹種時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描寫以及我被感動的句子。
    (三)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四)全班交流,點撥引導。
    1.令“我”感動的是什么?(根據學生回答,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1)小女孩的認真使我感動。
    我看著她倒出來的樹種,不由心里一動。那種子一般大小,有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
    與大家交來的種子相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不由心里一動”寫出了作者什么心態(tài)?(雖然別人的樹種很多,但籽粒里攙雜著莢皮和角柄,而小女孩就那么一點,但是“有如飽滿的黑豆,每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庇纱丝闯鲂∨浞N是非常認真的,這種感動是對小女孩美好心靈的贊賞。)
    (2)小女孩的虔誠使我感動。
    我想她一定是用那雙小手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樹種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閃閃發(fā)光!我被一顆虔誠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滿溫暖。
    這是作者在猜想小女孩是怎么撿樹種的,那么你也能猜想一下嗎?望著她那俊秀的臉頰、專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見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一棵棵洋槐樹正在茁壯成長,為遼闊的大地撐起一柄柄綠色的大傘。
    作者為什么由小女孩聯想到洋槐樹在成長?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①襯托出小女孩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盡心盡力,贊揚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質。②小女孩的認真、踏實、虔誠,正是我希望的品質,作者仿佛看到“一棵棵洋槐樹正在茁壯成長”,也仿佛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
    2.你認為這是個什么樣的小女孩?(結合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她是個純樸羞澀的小女孩。
    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的?
    (1)這時,走上來一個小女孩。她穿著一身素雅的秋裝,顯得落落大方,又略帶著羞澀。小女孩兒走到我跟前,沖我抿嘴一笑,低下頭,把手伸進褲兜里。
    ①她為什么帶著羞澀?此時她可能想什么?②她“沖我抿嘴一笑”此時又在想什么?③誰能把小女孩這樣的心理讀出來?
    (2)“不,可是沒有他們那么多?!彼哪標⒌丶t了,撩起上眼皮看了我一眼,慚愧地站在那兒。
    ①“刷”一詞,寫出了小女孩怎樣的心理變化?②她慚愧的是什么?③誰能把小女孩的心理讀出來?
    (3) “就這么一點兒。”她搖晃一下小葫蘆,抬起頭來。我們的目光正好相遇。我笑著點點頭。她害羞地一笑,輕輕地掠一下額前烏黑的短發(fā),拿著小葫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①“搖晃”和“掠一下”寫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態(tài)?②假如你看到當時的情景會怎么想?③指導學生讀出小女孩的心態(tài)。
    ●她是個謹慎認真的小女孩。
    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的?
    出示句子: 她從兜里掏出一個小葫蘆,又從兜里掏出一張紙,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著那小葫蘆嘴,小心翼翼地往外抖。
    一顆,兩顆,三顆……
    ①找出描寫動作的詞語:“掏出”、“展平”、“凝望”、“抖”。 ②重點理解“凝望”,“小心翼翼”的含義。這兩個詞語寫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態(tài)?③指導朗讀。
    小結:正是因為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的特點細致描寫了小女孩交樹種的過程,才讓我們感受到了小女孩認真、誠實、純樸的美好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齊讀后一段,說說從全班同學的神態(tài)和“我”的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課文中有兩處用了“小心翼翼”,前后有什么不同?從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感情朗讀,加深理解。
    小女孩的認真踏實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你能把作者的這種感動讀出來嗎?選擇你喜歡的句子來讀一讀。
    四、回歸整體,感悟內化。
    1.你喜歡這個小女孩嗎?為什么?
    2.如果你是這個班級里的一員,你會對小女孩說些什么?
    3.回憶作者的表達方法,說說值得借鑒的地方。
    五、布置作業(yè)。
    小練筆: 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的特點寫一個人做某件事的片斷。
    篇二
    教學目標:
    1、從小女孩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槐、摻、澀、撩、俊”等5個生字,會寫“摻、澀、褲、兜、愧、俊、撐、掠、惟、恐”等詞語,并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教學重點:
    從小女孩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根據文章內容給文章分段,并能簡單說說段落大意。
    教學重點:
    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體會新詞。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明確本單元學習任務
    1、#教案# #語文S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種子》教案及教學反思#:今天,我們開始新學期第一個單元的學習,在這個單元,我們將讀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還要掌握哪些讀懂課文的本領呢?讓我們一起打開書,讀一讀“單元導讀”吧!
    2、學生自主讀“單元導讀”。
    3、交流體會。
    4、引導學生提煉學習目標。(1)學會體會情感的方法。(2)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談話引入
    1、板書課題,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見過種子嗎?看看這兩包樹種,說說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一課《種子》。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醒學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
    2、讀準生字字音,認清字形,同桌合作識字。
    3、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教師針對學生容易讀錯和認錯的字作適當指導。
    4、認讀詞語,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摻雜 羞澀 慚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五、練習朗讀,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1、根據投影出示的內容,練習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用歸并自然段的方法給課文分段。
    投示出示:根據下面的意思把課文分成三段。
    (1)望著交上來的樹種,我想說點什么。
    (2)小女孩交的樹種不多,卻是經過精心挑選的。
    (3)“我”深受感動。
    各組討論后,在全班匯報。各組派代表發(fā)言,如果有意見分歧,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先找出重點段,即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小女孩交樹種的?讓同學再討論。
    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將課文分為三段。
    第一段是課文的第1自然段,寫每個同學交來的樹種都挺多,我想說點什么。
    第二段是課文的第2~8自然段,寫班上一個女孩交的樹種不多,卻是經過精心挑選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寫“我”和全班同學深受感動。
    六、練習朗讀課文
    1、輪讀
    2、自由練讀
    3、同桌互讀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把學會的新詞放入“詞語花籃”。
    2、繼續(xù)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從小女孩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從小女孩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復習導入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種子》這一課主要寫了什么事?
    2、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段,說說讀懂了什么?
    (2)見到同學們交上來很多樹種,我準備說點什么,老師會說什么呢?為什么?
    經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使學生明白:因為“講桌上堆放的洋槐樹籽有淺黃的,甚至還有豆綠的。籽粒里摻雜著莢皮和角柄?!薄皽\黃”、“豆綠”什么意思?說明從顏色上看出種子不成熟,不飽滿。
    “摻雜著莢皮和角柄”寫出了從成色上看不純,雜質多。一些同學只追求上交的樹種的數量,而不注意質量。
    2、學習第2—8自然段。
    (1)默讀,思考:小女孩交的樹種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從書中找出描寫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 的句子,談談你的感受,同學邊說教師邊板書:
    外貌:略帶羞澀、低下頭(感到愧疚)臉刷地紅了站著(深深自責)
    動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認真專注)
    樹種:一般大小、飽滿、烏黑光澤(精心挑選)
    (3)你們喜歡這位小女孩嗎?為什么?有感情地朗讀。
    (4)為什么小女孩的種子少,卻令我很感動?用“因為……所以……”說說。
    3、學習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讀。
    (2)說說從全班同學的神態(tài)和那位老師的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三、積累語言
    1、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多讀幾遍。
    四、鞏固生字、新詞,指導書寫
    1、讀生字卡片、詞語卡片。
    2.指導書寫。
    五、總結全文,深化體會
    如果你是這個班集里的一員,你會對小女孩說些什么?
    六、布置作業(yè)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主要讓學生掌握兩個知識點:種子的基本結構和種子發(fā)芽的內部條件。
    我以小學科學新理念“任務驅動”為依據,在課堂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拓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在小學科學教材里(以粵教版為例)有許多的科學實驗教學活動要是在課堂上來進行操作是很有難度的,不容易實施。像本節(jié)課中的兩種種子(蟲蛀過的和未被蟲蛀過的)的萌發(fā)觀察活動就不容易在課堂上操作而放在課后來進行則要容易操作得多,所以我認為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學會靈活地處置教材中的科學實驗活動。在科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我不止地感覺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對于我們科學教師來說實在是一條教學良策。對此,作為一名專職的科學教師,在這點上,我的感慨還是頗多的。
    就這節(jié)課而言,我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為主,引導學生把學習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種子的基本結構和種子發(fā)芽的內部條件上來,從而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恰恰又是一節(jié)四十分鐘的課局限了我在對“什么樣的種子能發(fā)芽”這個問題上的補充說明,導致了在對種子發(fā)芽的內部條件的解釋上還不夠全面,科學依據還不夠充分。植物常識告訴我們, “一顆胚完整的種子能發(fā)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可是,一顆胚不完整的種子難道就不能發(fā)芽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從胚的各部分的功能去了解就知道了。
    子葉是貯藏營養(yǎng)的“倉庫”,在種子初的萌發(fā)過程中是依靠子葉通過胚軸向胚芽和胚根輸送營養(yǎng)的,因此從這個科學角度出發(fā),胚芽、胚根、胚軸以及胚軸與子葉相連接的那個部分要是沒有受損的話,就算是子葉的其他部位略有受損,這樣的種子也具備發(fā)芽的條件。所以,“一顆胚完整的種子能發(fā)芽”的同時,一顆胚不完整的種子也是能發(fā)芽的。只不過前者屬于一般情況而后者則屬于特殊情況??墒?,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是也安排在本節(jié)課里進行講解學習的話,就會顯得本節(jié)課內容過多,過于緊湊,同時也不容易讓學生理解,這樣教學效果就會遠不如現在這樣的安排。因此,在我的教學設計里是把這個問題安排在下節(jié)課《幼苗》里再進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