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具有濃厚的民歌風(fēng)味。它不僅吸取了民歌的特點,保留了民間詞的風(fēng)味,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下面是分享的宋詞:柳永《虞美人·寄公度》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定風(fēng)波·自春來》
宋代: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dāng)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zhèn)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譯文】
自入春以來,見到那綠葉紅花也像是帶著愁苦,我這一寸芳心越顯得百無聊賴。太陽已經(jīng)升到了樹梢,黃鶯開始在柳條間穿飛鳴叫,我還擁著錦被沒有起來。細(xì)嫩的肌膚已漸漸消瘦,滿頭的秀發(fā)低垂散亂,終日里心灰意懶,沒心情對鏡梳妝。真無奈,可恨那薄情郎自從去后,竟連一封書信也沒有寄回來。
早知如此,悔當(dāng)初沒有把他的寶馬鎖起來。真該把他留在家里,只讓他與筆墨為伍,讓他吟詩作詞,寸步不離開。我也不必躲躲閃閃,整日里與他相伴,手拿著針線與他相倚相挨。有他廝守,免得我青春虛度,苦苦等待。
【賞析】
這是一首寫愛情的詞篇,具有鮮明的民間風(fēng)味,是柳永“俚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首詞以一個少婦(或妓女)的口吻,抒寫她同戀人分別后的相思之情,刻畫出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婦形象。這首描寫閨怨的詞在宋元時期曾經(jīng)廣為流傳,受到普通民眾,尤其是歌妓的喜愛。到了元代時,關(guān)漢卿更是把它寫進了描寫柳永與歌妓戀情的雜劇《謝天香》里。
上片,通過艷麗春光和良辰美景來襯托少婦的孤寂之情。開頭三句,寫春回大地,萬紫千紅。少婦因此反而增愁添恨。這里暗示出,過去的春天她曾與“薄情”者有過一段火熱的戀情生活。次三句,寫紅日高照,鶯歌燕舞,是難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卻怕觸景傷情,擁衾高臥。接三句,寫肌膚消瘦,懶于梳妝打扮。這和《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現(xiàn)出愛情的堅貞不渝。未三句,揭示出這位少婦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無個?!弊髡咴谏掀玫氖且环N倒敘手法,不僅總結(jié)上片中的三個層次,而且還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內(nèi)心活動和感情的直接抒發(fā)。
下片,極寫內(nèi)心的悔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頭三句,點明“悔”字,反映出這位少婦的悔恨之情。繼之,又用“鎖”字與此相襯,烘托出感情的真摯、熱烈與性格的潑辣。在特別重視功名利祿的封建社會,一個閨中少婦為了愛情而敢于設(shè)想把丈夫“鎖”在家里,這無疑是一個大膽的反叛行動。這位少婦的舉措,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紅樓夢》中林黛玉對功名利祿,對仕途經(jīng)濟的批判,而且與柳永《鶴沖天》詞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脈相通的。中六句是對理想中的愛情生活的設(shè)想和追求。他們坐在窗明幾凈的書房里吟詩作賦,互相學(xué)習(xí),終日形影不離。結(jié)尾三句明確責(zé)示對青春的珍惜和對生活的熱愛。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民歌風(fēng)味。它不僅吸取了民歌的特點,保留了民間詞的風(fēng)味,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者沒有采取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也不運用客觀的具體形象來比喻和暗示自己愛情的熾烈與堅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寫和詠嘆。詞中,感情的奔放熱烈?guī)в幸环N赤*無遺的色彩,明顯地具有一種市民性。這是柳永生活時代都市高度繁榮的客觀反映。
從思想上看,這首詞明顯帶有市民意識。這首詞的另一特點是語言通俗,口吻自然,純用白描,這說明柳永在向民間詞學(xué)習(xí)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擴大了“俚詞”的創(chuàng)作陣地,豐富了詞的內(nèi)容和詞的表現(xiàn)力。以深切的同情,抒寫了淪落于社會下層的歌伎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以及內(nèi)心的煩惱與悔恨。
擴展閱讀:軼聞典故之奉旨填詞
史載,柳永作新樂府,為時人傳誦;仁宗洞曉音律,早年亦頗好其詞。但柳永好作艷詞,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對此頗為不滿。及進士放榜時,仁宗就引用柳永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黃金榜上》)說:“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遂刻意劃去柳永之名。
宋人嚴(yán)有翼亦載有此事,說有人向仁宗推薦柳永,仁宗回復(fù)“且去填詞”,并說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館酒樓,自號“奉圣旨填詞柳三變”。
擴展閱讀:人物評價
黃裳:予觀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氣象,如觀杜甫詩,典雅文華,無所不有。是時予方為兒,猶想見其俗,歡聲和氣,洋溢道路之間,動植咸若。令人歌柳詞,聞其聲,聽其詞,如丁斯時,使人慨然有感。嗚呼,太平氣象,柳能一寫于樂章,所謂詞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廢耶?
張端義:①自宣政間,周美成、柳耆卿輩出,自制樂章。②項平齋所訓(xùn)“學(xué)詩當(dāng)學(xué)杜詩,學(xué)詞當(dāng)學(xué)柳詞”,扣其所云,杜詩柳詞,皆無表德,只是實說。
晁無咎: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此真唐人語,不減唐人高處矣。
蘇軾: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胡寅: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柳耆卿后出,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fù)加。
陳振孫:其(柳永)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葉夢得: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陳師道:(柳永詞)骫骳從俗,天下詠之。
王灼:(柳永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
俞文豹: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學(xué)士(蘇軾)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嚴(yán)有翼:(柳永詞)所以傳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悅故也。
李清照:①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②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久成。
周濟:清真詞多從耆卿奪胎,思力沉摯處,往往出藍(lán)。然耆卿秀淡幽艷,是不可及。
陳廷焯:秦寫山川之景,柳寫羈旅之情,俱臻絕頂,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宋翔鳳: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唱。
鄭文焯:(柳永詞)高渾處不減清真,長調(diào)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勁之氣,寫奇麗之情,做揮綽之聲。
劉永濟:其通俗之作,本代歌妓抒情,自必為此輩所喜聞樂道者,故其所作,傳布極為廣泛。
夏敬觀:耆卿多平鋪直敘,清真特變其法,回環(huán)往復(fù),一唱三嘆,故慢詞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吳熊和:在北宋重聲樂的時代氣氛中,光靠歌詞是難以傳之遐邇、雅俗共賞的。(柳永詞)是得力于新聲,即大量新興曲調(dià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