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畫家總愛把漁家生活想象成悠閑恬淡的。在他們筆下,漁夫生活顯得輕松舒暢,其樂無窮。但是孫承宗的《漁家》別具一番情調(diào),道出了漁家的艱難與哀怨。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這首詩詞,歡迎閱讀!
《漁家》
明•孫承宗
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賞析】
詩的前兩句通過兩幅畫面,刻畫了漁夫生活的艱辛。一個“呵”字,一個“提”字,生動逼真,人物神態(tài)畢現(xiàn)。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兩句發(fā)表議論,直陳對詩人畫家好為“漁家樂”流弊的不滿。許多詩人畫家并沒有深入到民間體會到農(nóng)家生活的艱辛,他們根本“不識”大自然的險風惡浪,總想當然地認為漁夫的生活都是悠閑自在的,充滿閑情逸致的,因此他們多“好作寒江釣雪圖”,描摹出一幅幅風花雪月圖,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惆悵和苦悶。孫承宗認為,一個詩人、畫家要想如實描繪出漁家的苦樂,必須要深入民間,真切地體味漁夫們的生活,這樣寫出來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
現(xiàn)可用以諷刺某些文藝家不體察民生疾苦,只顧追求所謂的閑情逸致,而歪曲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
擴展閱讀:孫承宗的簡介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
在明朝與后金作戰(zhàn)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筑關寧錦防線,統(tǒng)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余里,選拔培養(yǎng)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zhàn)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勛卓著,后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xiāng)。
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進入長城以內(nèi),京師告急,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起家陛見,議守京師,出鎮(zhèn)通州,調(diào)度援軍、追還潰將,重鎮(zhèn)山海,襲擾敵后,迫敵出塞,收復四鎮(zhèn),再整關寧,卻遭權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陽縣住七年。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縊而死。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獲追贈太師,謚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謚“忠定”。著有詩集《高陽集》、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等。
擴展閱讀:人物評價
朱由檢:漢則孔明,唐則裴度。舊輔孫承宗前勞難泯,死義更烈。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著也。
錢謙益: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于正朝廷,清宮府,杜私門,破朋黨。譬諸青天白晝,橫目四足,皆仰其清明,而秋霜夏日,善人君子,亦憚其凜烈。小夫壬人,不寒而栗,視以為骨仇血怨,生擠而死排之,固其宜也。
張廷玉: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钅質(zhì),而恤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
汪榮寶: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蔡東藩: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zhèn)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
《漁家》
明•孫承宗
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賞析】
詩的前兩句通過兩幅畫面,刻畫了漁夫生活的艱辛。一個“呵”字,一個“提”字,生動逼真,人物神態(tài)畢現(xiàn)。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兩句發(fā)表議論,直陳對詩人畫家好為“漁家樂”流弊的不滿。許多詩人畫家并沒有深入到民間體會到農(nóng)家生活的艱辛,他們根本“不識”大自然的險風惡浪,總想當然地認為漁夫的生活都是悠閑自在的,充滿閑情逸致的,因此他們多“好作寒江釣雪圖”,描摹出一幅幅風花雪月圖,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惆悵和苦悶。孫承宗認為,一個詩人、畫家要想如實描繪出漁家的苦樂,必須要深入民間,真切地體味漁夫們的生活,這樣寫出來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
現(xiàn)可用以諷刺某些文藝家不體察民生疾苦,只顧追求所謂的閑情逸致,而歪曲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
擴展閱讀:孫承宗的簡介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
在明朝與后金作戰(zhàn)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筑關寧錦防線,統(tǒng)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余里,選拔培養(yǎng)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zhàn)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勛卓著,后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xiāng)。
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進入長城以內(nèi),京師告急,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起家陛見,議守京師,出鎮(zhèn)通州,調(diào)度援軍、追還潰將,重鎮(zhèn)山海,襲擾敵后,迫敵出塞,收復四鎮(zhèn),再整關寧,卻遭權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陽縣住七年。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縊而死。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獲追贈太師,謚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謚“忠定”。著有詩集《高陽集》、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等。
擴展閱讀:人物評價
朱由檢:漢則孔明,唐則裴度。舊輔孫承宗前勞難泯,死義更烈。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著也。
錢謙益: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于正朝廷,清宮府,杜私門,破朋黨。譬諸青天白晝,橫目四足,皆仰其清明,而秋霜夏日,善人君子,亦憚其凜烈。小夫壬人,不寒而栗,視以為骨仇血怨,生擠而死排之,固其宜也。
張廷玉: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钅質(zhì),而恤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
汪榮寶: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蔡東藩: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zhèn)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