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李白《送友人入蜀》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下面是分享的千家詩:李白《送友人入蜀》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送友人入蜀》
    唐代: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譯文】
    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注釋】
    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
    崎嶇:道路不平狀。
    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cè)突兀而起。
    云傍馬頭生:云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
    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陜西?。┤胧竦臈5馈?BR>    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蛑噶鹘?jīng)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
    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lián)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BR>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迸R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diào)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里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lián)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lián)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cè)重迭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云駕霧一般?!捌稹薄ⅰ吧眱蓚€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xiàn)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yōu)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fēng)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lián)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xiàn)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巖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盎\”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yīng),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gòu)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寫山下春江環(huán)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fēng)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lián)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zhuǎn)地啟發(fā)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lián)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fēng)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lián)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lián)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lián)忽描寫纖麗,又道風(fēng)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后,以議論作結(jié),實現(xiàn)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fēng)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qū)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夸說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fēng)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妒竦离y》充滿想象與夸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妒竦离y》著意于“難”,寓情于“憂”,詩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jié)”,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復(fù)呼再嘆,呼前應(yīng)后,將蜀道開辟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為一,全詩起結(jié)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端陀讶巳胧瘛分塾凇八蛣e”,歸結(jié)于“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夸說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lián)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lián)則化虛說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吧綇娜嗣嫫穑瓢R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lián)“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眲t靈筆一轉(zhuǎn),由險峻奇詭而優(yōu)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lián)則以曠達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yīng)機。全詩起承轉(zhuǎn)合皆緊貼詩題,敘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擴展閱讀:李白軼事之李白擱筆
    在黃鶴樓公園東邊,有一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BR>    后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fā),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李白詩《贈友人》三首之二說:“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BR>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后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