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詩詞《飲酒·七》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首詩主要寫賞菊與飲酒,詩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卻了塵世,擺脫了憂愁,逍遙閑適,自得其樂。下面是分享的陶淵明詩詞《飲酒·七》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飲酒·七》
    魏晉:陶淵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
    【譯文】
    秋菊花盛正鮮艷,含露潤澤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濃。
    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zhí)酒壺注杯中。
    日落眾生皆息止,歸鳥向林歡快鳴。
    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賞析】
    此詩寫對菊飲酒的悠然自得,實際蘊藏著深沉的感傷。
    秋天是菊花的季節(jié)。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霜,粲然獨放,表現(xiàn)出堅貞高潔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愛菊,詩中屢次寫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聯(lián)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薄稓w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贝嗽娛拙洹扒锞沼屑焉?,亦是對菊的傾心贊美?!坝屑焉比謽O樸素,“佳”字還暗點出眾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換成其他秾麗字眼,比如“麗”、“粲”、“絢”之類,反倒惡俗不堪。前人稱此句“洗盡古今塵俗氣”(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引艮齋語),并非虛譽“裛露掇其英”,帶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壽。作者《九日閑居》就有“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之旬。曹丕《與鐘繇九日送菊書》云:“輔體延年,莫斯(指菊)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shù)?!笨梢姺尘栈?,是六朝的風(fēng)氣。屈原《離騷》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惫史尘栈ú粌H在強身,還有志趣高潔的喻意,而通篇之高遠寓意,亦皆由菊引發(fā)。
    秋菊佳色,助人酒興,作者不覺一杯接著一杯,獨自飲起酒來?!对娊?jīng)·邶風(fēng)·柏舟》“微我無酒,以遨以游”,毛《傳》:“非我無酒可以遨游忘憂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保ㄏ鄠鞫趴凳情_始造酒的人,這里用作酒的代稱。)如果心中無憂,就不會想到“忘憂”,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憤之情。“遺世”,遺棄、超脫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遺世之情,我原自遠,對酒對菊,又加遠一倍矣?!狈治錾醮_。不過,結(jié)合“忘憂”看,這里的“遺世”,也含有憤激的成分。因為淵明本來很想做一番“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的事業(yè),只是后來在官場中親眼看到當時政治黑暗,這才決計歸隱的。
    后面六句具體敘寫飲酒的樂趣和感想,描繪出一個寧靜美好的境界,是對“遺世情”的形象寫照。這里寫的是獨醉。他既沒有孔融“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后漢書·鄭孔荀列傳》載孔融語)那樣的豪華氣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樣“縱酒昏酣”,而是一個人對菊自酌。獨飲本來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兩句各著一“雖”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顯得那壺兒似也頗解人意,為詩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傾”字不僅指向杯中斟酒,還有酒壺傾盡之意,見出他自酌的時間之長,興致之高,飲酒之多。所以從這兩句到“日入”兩句,不僅描寫的方面不同,還包含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飲酒增多,作者的感觸也多了起來。
    再下二句,“日入群動息”是總論,“歸鳥趨林鳴”是于群動中特取一物以證之;也可以說,因見歸鳥趨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時正是群動止息之際?!摆叀笔莿討B(tài),“鳴”是聲音,但惟有在特別空曠靜寂的環(huán)境中,才能更加顯出飛鳥趨林,更加清晰地聽到鳥兒的聲音,這是以動寫靜、以聲寫寂的表現(xiàn)手法。而環(huán)境的寧靜優(yōu)美,又襯托出作者的閑適心情。這二句是寫景,同時也是淵明此時志趣的寄托。淵明詩中寫到鳥的很多,尤其歸隱以后,常常借歸鳥寓意。除此詩外,他如“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天路,欣及歸棲”(《歸鳥》),“翼翼歸鳥,戢羽寒條。……矰繳奚施,已卷(倦)安勞”(《歸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還有“云無心而出蚰,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jīng)》),等等。這些詩中的歸鳥,都是作者的藝術(shù)化身。趨林之鳥本來是無意中所見,但它卻喚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動”皆有止息之時,飛鳥日落猶知還巢,人生何獨不然?鳥兒始飛終歸的過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歸隱的生活歷程。這里既是興,也是比,又是即目寫景,三者渾然一體,使人不覺,表現(xiàn)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寫所以歸隱之故,表達了隱居終身的決心?!皣[”是撮口發(fā)出長而清越的聲音,是古人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方式?!皣[傲”謂歌詠自得,無拘無束?!讹嬀啤返谖迨住讹嬀啤そY(jié)廬在人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知東軒即在此東籬內(nèi),東籬之下種有菊花。對菊飲酒,嘯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樂?!暗么松笔钦f不為外物所役使,按著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蘇東坡所說的“靖節(jié)以無事自適為得此生,則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東坡題跋·題淵明詩》)“得此生”和“失此生”實指歸隱和做官。嘯傲東軒,是隱居悠閑之樂的形象描繪,它是贊美,是慶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復(fù)”(姑且算是)一詞,又給這一切罩上了一層無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憂”、“遺世”,仍然表現(xiàn)出壯志難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擴展閱讀:人物軼事之陶淵明為什么辭官
    陶淵明的辭官原因,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yīng)束帶見之?!瘻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慈战饩R去職。”《宋書·隱逸·陶潛傳》與《晉書·隱逸·陶潛傳》所載略同。此事為大家所熟知,乃是文學(xué)的一件美談。應(yīng)該說,不肯折腰“拜迎長官”的清高以及對鄉(xiāng)里小兒的鄙視,很符合晉朝上層社會以門第自高的風(fēng)氣。為了理解陶淵明為何辭官,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督郵這個官職的職掌。據(jù)《通典》卷三十三《職官》十五:督郵為郡佐之一,“漢有之,掌監(jiān)屬縣……功曹之極位。漢尹翁歸為河?xùn)|督郵。時太守田延年分河?xùn)|二十八縣為兩部,閎孺部汾北,翁歸部汾南,舉法皆得其罪。屬縣長吏雖中傷,莫有怨者。又孫寶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為東部督郵。敕之曰:‘今日始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惡,以成嚴霜之誅?!庇纱宋覀冎溃娇俦O(jiān)察官,職掌監(jiān)察屬縣長官,依法控告,鷹隼擊殺,冷酷無情。陶淵明那位很的曾祖陶侃就曾經(jīng)擔(dān)任過這一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