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參禪悟理,學(xué)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王維的三首詩詞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dāng)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guān)心了,乍一看,生活態(tài)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xiàn)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xiàn)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quán)落到*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dāng)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nèi)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翱罩蹬f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lián)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xiàn)。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xiàn)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fēng)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fēng)”、“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xiàn)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jié)加以描繪,展現(xiàn)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fēng)、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shù)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yīng)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guān)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jié)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烊ィ粡?fù)與言?!巴跻荨冻o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dāng)世發(fā)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lián)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xiàn)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fā)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jié)。
《酬郭給事》
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賞析
這首酬和詩,是王維晚年酬贈與給事中郭某的?!敖o事”,即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詔令,駁正政令之違失,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保ā杜f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yīng)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是說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是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這樣,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詩的三、四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wù)繁忙,人來人往,現(xiàn)在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不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嗎?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笆≈刑澍B”,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五、六兩句,直接寫郭給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裝,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著皇帝的詔令向下宣達。他那恭謹?shù)臉幼?,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俺俊?、“夕”兩字,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怎樣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賞析
本詩原注說:“時為御史監(jiān)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zhàn)敗吐蕃,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zhàn)火將起的形勢?!疤祢湣痹瓰樾倥苑Q,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guān)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里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guān)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zhàn)火。“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云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qū)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lián)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fēng)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后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边@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白o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里借指唐軍將士?!罢稀笔钦媳?,邊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御,后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xiàn)了唐軍昂揚奮發(fā)的士氣,雷厲風(fēng)行的作風(fēng)。此聯(lián)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diào)動,英勇作戰(zhàn),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shù)效果?!坝癜薪枪槔振R,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jié)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dāng)前的戰(zhàn)斗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zhèn)靜,應(yīng)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后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后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zhuǎn),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jié)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