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拼音版《念奴嬌·西湖和人韻》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念奴嬌·西湖和人韻》是吟詠杭州西湖的詞。此詞把自然美與人物美融合在一起來寫。別有一番風味。下面是分享的相關內(nèi)容,歡迎閱讀參考!
    《念奴嬌·西湖和人韻》拼音版
    (辛棄疾)
    wǎn fēng chuī yǔ , zhàn xīn hé 、 shēng luàn míng zhū cāng bì 。
    晚風吹雨,戰(zhàn)新荷、聲亂明珠蒼璧。
    shuí bǎ xiāng lián shōu bǎo jìng , yún jǐn hóng hán hú bì 。
    誰把香奩收寶鏡,云錦紅涵湖碧。
    fēi niǎo fān kōng , yóu yú chuī làng , guàn chèn shēng gē xí 。
    飛鳥翻空,游魚吹浪,慣趁笙歌席。
    zuò zhōng háo qì , kàn gōng yī yǐn qiān shí 。
    坐中豪氣,看公一飲千石。
    yáo xiǎng chù shì fēng liú , hè suí rén qù , lǎo zuò fēi xiān bó 。
    遙想處士風流,鶴隨人去,老作飛仙伯。
    máo shè shū lí jīn zài fǒu , sōng zhú yǐ fēi chóu xī 。
    茅舍疏籬今在否,松竹已非疇昔。
    yù shuō dāng nián , wàng hú lóu xià , shuǐ yǔ yún kuān zhǎi 。
    欲說當年,望湖樓下,水與云寬窄。
    zuì zhōng xiū wèn , duàn cháng táo yè xiāo xī 。
    醉中休問,斷腸桃葉消息。
    【念奴嬌·西湖和人韻翻譯】
    雨打荷葉濺起一片水珠、可比明珠照蒼璧;湖中映月、恰似香奩收寶鏡;荷花相次開去、仿佛云錦初織構出一幅濃淡相宜的畫卷。鳥在空中上下飛舞,魚在水里游動吐泡,魚鳥己習慣于逐堡歌追游人,嬉戲覓食了。與友人豪飲,突然聚焦在“一飲千石”的友人身上。
    遙想林逋那段風流的生活,現(xiàn)在鶴隨人去。林逋死后,上升仙界成為飛仙之長。茅舍疏散的籬笆現(xiàn)在還是那里嗎,松竹已經(jīng)沒有昔日的景色了。不禁感慨當年,望湖樓看到水天一色的景色。醉中休問,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期待的情人。
    【念奴嬌·西湖和人韻賞析】
    《念奴嬌·西湖和人韻》是吟詠杭州西湖的詞。此詞把自然美與人物美融合在一起來寫。別有一番風味。
    詞的上片吟詠西湖美景。開頭三句寫雨打新荷的聲音。荷而曰新,風而曰晚,點明游湖時是初夏的一個傍晚;頂風冒雨,不嫌其煩,反覺雨打新荷“聲亂明珠蒼避”,悅耳動聽,其游興之高可想而知?!罢l把”二句寫雨過天晴,紅日西沉,滿天云霞倒映湖中。碧水彩霞,相映成趣?!凹t涵湖碧”四字,色彩對比鮮明,西湖湖光山色之美便隱寓其中了?!帮w鳥”三句寫魚鳥追逐游船的場景?!胺薄按怠倍钟玫锰貏e好。“翻”,言鳥在空中上下飛舞;“吹”謂魚在水里游動吐泡?!皯T趁空欲席”魚鳥己習慣于逐堡歌追游人,嬉戲覓食了。這看似閑筆,其實非常重要,它不僅表現(xiàn)出西湖的自然美,而且表現(xiàn)出入與自然的和諧美。“坐中”二句上承“空歇席”寫與友人豪飲。這既點出游興之豪,又由今人之豪聯(lián)想古人之逸,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對林逋的回憶。
    詞的下片緬懷西湖名士。林逋少孤力學,刻志不仕,結廬西湖孤山,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蓄鶴。有鶴妻梅子之稱,其詠梅詩尤負盛名?!斑b想”三句,描述的就是林逋的這段生活?!斑b想”二字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過片用“遙想”一樣,可以說是思接千載,有力地振起了全詞。彭孫遹《金粟詞話》說:“林處士鶴妻梅子,可稱千古高風矣。”這也許就是此詞所說“處士風流”的含義。“鶴隨人去,已作飛仙伯”,是說林逋死后,不僅上升仙界,而且成為飛仙之長,這和稱李白為滴仙人,說石曼卿死后成仙主芙蓉城一樣,說明其人不凡。林逋是這樣一個風流人物,總會讓人懷念林逋?!懊┥帷倍鋵懥皱凸示蛹翰豢梢?,松竹也非疇昔可比。給人一種人去樓空之感?!坝f”三句宕開一筆,寫云與水。和上片“云錦紅涵湖碧”相照應,謂人已不見,物也不存,只有閑話當年望湖樓下,云水忽上忽下,變幻不定的情景了?!白碇小倍涫蘸喜⒂硯А翱垂倍?,意謂盡情飲酒。您意游湖,不必去想桃根桃葉的故事,并以桃葉反襯林逋,繳足了“遙想處士風流”之意。
    擴展閱讀:辛棄疾軼事典故之名士相會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三至初八,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tǒng)一大計。但后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養(yǎng)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后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涌澎湃于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tǒng)一祖國奮斗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后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fā)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后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并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shù)剡€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jīng)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擴展閱讀:人物生平之早年經(jīng)歷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zhàn),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tǒng)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黨懷英一同受學于劉瞻(《宋史》作蔡伯堅),并稱“辛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