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益智成語故事:鋌而走險

字號:


    鋌而走險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ǐng ér zǒu xiǎn,是指無路可走時采取冒險行為。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以下“幼兒益智成語故事:鋌而走險”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鋌而走險
    春秋時期,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互相爭權(quán)奪利。到中期,晉國和楚國成了兩個陣營的首領(lǐng),勢均力敵,難分伯仲。其中,鄭國是個有道的小國。但不幸的是,鄭國地處兩大強國晉國與楚國之間,北面不敢得罪晉,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晉國會聚了一部分諸侯國,一起向楚國*,施加壓力。晉國國君懷疑鄭國與楚國暗中勾結(jié),懷有二心,不肯與前來的鄭國國君相見,弄得鄭國誠惶誠恐。
    鄭國大臣子家,為當(dāng)時的執(zhí)政大夫。他見此情景,便給晉國的執(zhí)政大臣趙盾寫了一封信。關(guān)于趙盾,可是個在晉國歷非常有名的人。趙盾的“外號”是盛服先生,這是因為趙盾每天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了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國君。據(jù)說,當(dāng)時他的仇人找了個刺客去殺他,刺客看到了正在獨自等侯上朝的趙盾,竟被其忠君愛國的情操深深感動,于是不忍心加害于他。
    言歸正傳,子家的信中說,鄭國和晉國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們滿意。我們現(xiàn)在左右為難,既怕得罪晉國,又怕得罪楚國。就像一頭被獵人窮追猛趕的小鹿,本來是不愿意離開肥嫩豐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獵人逼得走投無路時,再危險的懸崖絕壁也會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們把我們逼急了,鄭國也只好鋌而走險,去尋求楚國的保護了。那時,你們晉國可不要后悔呀!
    趙盾接到信后,認為很有道理。便說服晉國國君改變了對鄭國的態(tài)度,以免他們投入楚國的懷抱。然而,在此后的幾十年里,鄭國時而依附晉國,時而追隨楚國,弄得晉楚兩國都哭笑不得。
    ——《左傳·文公十七年》
    【求解驛站】形容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的行動。鋌,快走的樣子。
    【活學(xué)活用】馬克思曾指出,資本家一旦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
    【妙語點撥】鄭子家的成功在于,向強晉宣誓了鄭國不堪忍受晉楚兩強的苛求,及不再委曲求全的決心。表明鄭國不再“畏首畏尾”,并形象地把鄭國自比成面對猛獸的小鹿,聲稱晉國若有好生之德,鄭國就會堂堂正正地做“人”,即在以禮相待的條件下繼續(xù)侍奉晉國。否則就會像“走投無路”的小鹿一樣,與捕食它的猛獸拼命。結(jié)果,晉國覺得鄭國大概還有利用和壓榨的價值,不再咄咄逼人。鄭國能在晉楚的夾縫中繼續(xù)生存,首功于子家。
    【近義】孤注一擲
    【反義】聽天由命
    【正音】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鋌;不能寫作“挺”
    【用法】多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jié)構(gòu)】偏正式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歇后語】赤腳踩鋼絲;大肚子踩鋼絲——鋌而走險
    典源
    《左傳·文公十七年》
    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于楚也。鄭子家使執(zhí)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于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唯執(zhí)事命之?!?BR>    鋌而走險造句
    (1)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鋌而走險,直闖虎穴了!
    (2)年輕人不要受了一點委屈就憤世嫉俗,甚至鋌而走險。
    (3)那些絕望的政府更加鋌而走險。
    (4)他老是鋌而走險,弄得處境危如累卵,實在讓人很擔(dān)心。
    (5)而這需要在政治上鋌而走險。
    (6)要防備日本利令智昏,鋌而走險。
    (7)為防止綁匪鋌而走險撕票,警方?jīng)Q定立即攻堅救人。
    (8)為了償還債務(wù),他竟鋌而走險去搶劫銀樓。
    (9)帥子為了回城,決定鋌而走險,演一出賊喊捉賊的好戲。
    (10)我們需要最少200個敢鋌而走險的人。
    (11)不是我愿意,實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的。
    (12)為防止兇犯鋌而走險殺害人質(zhì),公安人員決定立即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