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從《詩經(jīng)》的時代開始流淌,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長河中漸成湍流,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精神道統(tǒng),也滋潤著每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至今仍是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描寫家國情懷的詩詞,歡迎閱讀!
【篇一】
州橋
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
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是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城內(nèi)橫跨在汴河之上的天漢橋。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朝,一路上寫了七十二首絕句,這一首是他到了汴京之后寫的。這時汴京已經(jīng)被金人占領(lǐng)四十四年了。
詩歌的首句看似平平地敘說州橋的位置和視野,但是“州橋”和“天街”這兩個特定名稱在作者和當時讀者心中都有著不言而喻的沉甸甸的分量。這是故國的象征,是最容易觸發(fā)中原人民淪落之感的兩個名字。第二句寫州橋附近的百姓們?nèi)找古瓮笏尉鞅M快歸來?!澳昴辍倍窒鹿P沉痛,一方面對愛國百姓歷久不衰的殷切盼望深表同情和敬意,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對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年復(fù)一年地辜負了人民愿望的深深遺憾。三四兩句所描寫的場面尤其動人。故都人民見到朝廷派來的使者,多年來壓抑的情感都化為了滿眶的眼淚,心中的千辛萬苦多想一吐為快??!但此時此地,哪里容得了他們盡情宣泄、痛快訴說呢?于是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話:什么時候才真有王師的到來啊?“真有”二字也是筆力千鈞。它暗含著中原父老盼望了無數(shù)回也失望了無數(shù)回,但他們?nèi)匀粓孕磐鯉煏怼?BR> 這首詩最動人之處是深沉強烈的愛國之情。中原父老是愛國的,他們年年盼望王師北伐;作者是愛國的,他對這些父老們充滿同情和敬意。詩歌前兩句還極力想把情感控制在平靜的敘說中,但到了三四句,這種控制顯然失效,噴涌而出的情緒沖上了一個表達高峰。就在這個情緒高峰,詩歌卻戛然而止,將不盡的余韻和沉思留給了讀者,使任何人讀后都難以平靜。
【篇二】
初入淮河(其四)
楊萬里
中原父老莫空談,
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
一年一度到江南。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冬天,楊萬里奉命去迎接金國派往南宋的“賀正使”(當時宋金之間每逢新年要互派使者祝賀),船入淮河時寫下了四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四首。
自宋金兩國紹興和議(1141)以來,宋朝的地位就一再下降,由兄弟關(guān)系一降為君臣關(guān)系,再降為侄叔關(guān)系,奉命出使金朝的南宋使者在精神上照例都有一種深深的屈辱感。淮河是當時宋金之間的國界線,作為使臣的愛國詩人楊萬里到了這里心中不禁感慨萬端。在前面三首詩中,楊萬里抒發(fā)了初到淮河時心情的抑郁憤懣、對朝廷主和政策的質(zhì)疑譴責和對山河破碎、國土淪陷的沉痛之情。這一首則從北方百姓的角度著眼,抒寫他們渴望回歸大宋王朝的迫切心聲。
詩歌的起首兩句描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場面。中原父老見到了南宋朝廷派來的使臣,跟見到失散已久的親人一樣,顧不上說那些寒暄問候的客套話,就紛紛急切地訴說起淪陷之后他們所承受的種種不堪忍受的痛苦來。三四兩句借對大雁的羨慕和遺憾表達了中原父老對故國朝廷的向往。他們羨慕的是大雁比人要自由得多,每年都能夠回到江南;他們遺憾的是大雁不會言語,不能夠?qū)⑺麄兩钌畹墓蕠紓鬟_給遠在江南的南宋朝廷。這些善良的父老百姓天真地以為,如果朝廷知道他們?nèi)绱送纯?,就會早些派兵來收服失地,解救他們?BR> 楊萬里最擅長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尋找詩料,發(fā)掘詩意。出使金國、抒寫愛國之情固然不是平常題材,但這首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還是體現(xiàn)了他在平易語氣中蘊含深沉感情的特點。
【篇三】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南宋詞人辛棄疾是一個文才出眾,武略非凡,又抱負遠大,壯懷激烈的英雄人物,他不滿南宋統(tǒng)治者的妥協(xié)退讓,茍且偷安,力主出兵北伐,收復(fù)中原,卻備受讒害排擠,郁郁不得志。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罷職,閑居江西上饒,深感孤獨落寞苦悶,很需要理解和安慰。但真正能給他以理解和安慰的只可能是與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英雄人物,他的摯友陳亮就是這樣的人物。淳熙十五年(1188),陳亮不遠千里從浙江東陽專程來訪。兩人一起縱論天下大事,無限感慨,于是以小詞相唱和。這首破陣子就是辛棄疾贈給陳亮的作品。
詞的上闋寫軍營生活:言詞人酒醉中在燈下端詳心愛的寶劍,不覺恍惚入夢,夢醒后,聽到軍號響徹連營。接著兩句寫宋軍將士們在分食烤熟的牛肉(八百里,牛的代稱),錦瑟(五十弦)奏起鼓舞士氣的塞外曲,軍隊集合進行檢閱。如此壯觀熱烈的場面令人無比振奮。
下闋開頭描寫戰(zhàn)斗場景:詞人騎著的盧良馬率領(lǐng)全軍將士飛快地奔馳,弓箭離弦聲如霹靂,場面緊張激烈、驚心動魄。接著兩句抒寫詞人統(tǒng)一祖國,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的強烈愿望,愛國熱情噴薄而出,詞情達到高潮。到這里,按照通常的寫法,本該以一句順接收束,詞人卻出人意外地筆鋒一轉(zhuǎn),感嘆自己功業(yè)未成,白發(fā)已生,短促的五字句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蘊含著萬千感慨,勁峭有力又余韻無窮。
【篇一】
州橋
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
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是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城內(nèi)橫跨在汴河之上的天漢橋。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朝,一路上寫了七十二首絕句,這一首是他到了汴京之后寫的。這時汴京已經(jīng)被金人占領(lǐng)四十四年了。
詩歌的首句看似平平地敘說州橋的位置和視野,但是“州橋”和“天街”這兩個特定名稱在作者和當時讀者心中都有著不言而喻的沉甸甸的分量。這是故國的象征,是最容易觸發(fā)中原人民淪落之感的兩個名字。第二句寫州橋附近的百姓們?nèi)找古瓮笏尉鞅M快歸來?!澳昴辍倍窒鹿P沉痛,一方面對愛國百姓歷久不衰的殷切盼望深表同情和敬意,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對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年復(fù)一年地辜負了人民愿望的深深遺憾。三四兩句所描寫的場面尤其動人。故都人民見到朝廷派來的使者,多年來壓抑的情感都化為了滿眶的眼淚,心中的千辛萬苦多想一吐為快??!但此時此地,哪里容得了他們盡情宣泄、痛快訴說呢?于是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話:什么時候才真有王師的到來啊?“真有”二字也是筆力千鈞。它暗含著中原父老盼望了無數(shù)回也失望了無數(shù)回,但他們?nèi)匀粓孕磐鯉煏怼?BR> 這首詩最動人之處是深沉強烈的愛國之情。中原父老是愛國的,他們年年盼望王師北伐;作者是愛國的,他對這些父老們充滿同情和敬意。詩歌前兩句還極力想把情感控制在平靜的敘說中,但到了三四句,這種控制顯然失效,噴涌而出的情緒沖上了一個表達高峰。就在這個情緒高峰,詩歌卻戛然而止,將不盡的余韻和沉思留給了讀者,使任何人讀后都難以平靜。
【篇二】
初入淮河(其四)
楊萬里
中原父老莫空談,
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
一年一度到江南。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冬天,楊萬里奉命去迎接金國派往南宋的“賀正使”(當時宋金之間每逢新年要互派使者祝賀),船入淮河時寫下了四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四首。
自宋金兩國紹興和議(1141)以來,宋朝的地位就一再下降,由兄弟關(guān)系一降為君臣關(guān)系,再降為侄叔關(guān)系,奉命出使金朝的南宋使者在精神上照例都有一種深深的屈辱感。淮河是當時宋金之間的國界線,作為使臣的愛國詩人楊萬里到了這里心中不禁感慨萬端。在前面三首詩中,楊萬里抒發(fā)了初到淮河時心情的抑郁憤懣、對朝廷主和政策的質(zhì)疑譴責和對山河破碎、國土淪陷的沉痛之情。這一首則從北方百姓的角度著眼,抒寫他們渴望回歸大宋王朝的迫切心聲。
詩歌的起首兩句描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場面。中原父老見到了南宋朝廷派來的使臣,跟見到失散已久的親人一樣,顧不上說那些寒暄問候的客套話,就紛紛急切地訴說起淪陷之后他們所承受的種種不堪忍受的痛苦來。三四兩句借對大雁的羨慕和遺憾表達了中原父老對故國朝廷的向往。他們羨慕的是大雁比人要自由得多,每年都能夠回到江南;他們遺憾的是大雁不會言語,不能夠?qū)⑺麄兩钌畹墓蕠紓鬟_給遠在江南的南宋朝廷。這些善良的父老百姓天真地以為,如果朝廷知道他們?nèi)绱送纯?,就會早些派兵來收服失地,解救他們?BR> 楊萬里最擅長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尋找詩料,發(fā)掘詩意。出使金國、抒寫愛國之情固然不是平常題材,但這首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還是體現(xiàn)了他在平易語氣中蘊含深沉感情的特點。
【篇三】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南宋詞人辛棄疾是一個文才出眾,武略非凡,又抱負遠大,壯懷激烈的英雄人物,他不滿南宋統(tǒng)治者的妥協(xié)退讓,茍且偷安,力主出兵北伐,收復(fù)中原,卻備受讒害排擠,郁郁不得志。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罷職,閑居江西上饒,深感孤獨落寞苦悶,很需要理解和安慰。但真正能給他以理解和安慰的只可能是與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英雄人物,他的摯友陳亮就是這樣的人物。淳熙十五年(1188),陳亮不遠千里從浙江東陽專程來訪。兩人一起縱論天下大事,無限感慨,于是以小詞相唱和。這首破陣子就是辛棄疾贈給陳亮的作品。
詞的上闋寫軍營生活:言詞人酒醉中在燈下端詳心愛的寶劍,不覺恍惚入夢,夢醒后,聽到軍號響徹連營。接著兩句寫宋軍將士們在分食烤熟的牛肉(八百里,牛的代稱),錦瑟(五十弦)奏起鼓舞士氣的塞外曲,軍隊集合進行檢閱。如此壯觀熱烈的場面令人無比振奮。
下闋開頭描寫戰(zhàn)斗場景:詞人騎著的盧良馬率領(lǐng)全軍將士飛快地奔馳,弓箭離弦聲如霹靂,場面緊張激烈、驚心動魄。接著兩句抒寫詞人統(tǒng)一祖國,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的強烈愿望,愛國熱情噴薄而出,詞情達到高潮。到這里,按照通常的寫法,本該以一句順接收束,詞人卻出人意外地筆鋒一轉(zhuǎn),感嘆自己功業(yè)未成,白發(fā)已生,短促的五字句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蘊含著萬千感慨,勁峭有力又余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