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益智成語故事:杵臼之交

字號:


    杵臼之交是一個成語,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吳祐傳》。以下“幼兒益智成語故事:杵臼之交”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杵臼之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xù)深造。
    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fā)現(xiàn)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成語故事
    東漢時,山東膠東書生公沙穆隱居在東萊山求學,為籌集求學經(jīng)費,穿上粗布衣服到陳留郡長官吳祐吳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吳大人見其談吐非凡,就與他結(jié)交為好友,并資助他繼續(xù)求學。后來公沙穆學成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正義官員。
    成語示例
    追憶乾隆丙辰薦鴻博入都,在趙橫山閣學處見美少年張君名顧鑒者,彼此訂杵臼之交。--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六卷
    古代遺傳下來杵臼是何物呢?
    其實它是一套舂(念chong)米或者搗藥的工具。杵是舂米的木棒,而臼則是放置稻谷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間凹下,搗糧食或藥物等的工具。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四》:“東廂石山猶傳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宇處,尚髣髴前基?!庇蓄愃朴涊d,說明杵臼的出現(xiàn),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那古代是怎么利用杵臼舂米的呢?
    舂米的過程也并不復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一口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于70~80公分。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于清掃。
    在臼的上面,架著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桿杵,有的裝有木頭架子,有的就是單獨的一個。裝有木頭架子的便類似今“翹翹板”踩住這邊,又放腳杵桿就重眾落到臼里面,把放在里面的谷物砸碎。而沒有架子的杵桿操作更簡單,由兩人在臼的上方抬起,又讓其重重落到臼里,以此砸碎谷物。就這樣機械地重復,便是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