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課件:《登山》

字號:

教學課件輔助教學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程序化的特點,下面是整理分享的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課件:《登山》,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lián)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體會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一、導入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第四課<登山>,來進一步了解列寧。
    生:(齊)登山
    二、新授、感悟
    1、檢測讀文情況,讀完后其他學生給予評價。
    師:列寧和巴國茨基在登山時,不就是過一條小路嗎?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你是從哪看出來的?小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組織好語言準備匯報。
    生:這是一條危險的小路,我們小組是從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來的。請于興陽來讀課文。
    生:這是一條驚險的小路,我們小組是從第14、15、17自然段看出來的。請朱立超來讀課文,我們是從這幾段描寫的動詞看出來這條小路是一條驚險的小路。
    師:聽了你們的匯報,把老師和其他同學都帶上了那條小路上了,真令人膽戰(zhàn)心驚呀!那面對小路,列寧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小組合作交流)
    師:當列寧第走這條小路時,他是怎樣表現(xiàn)的?
    生:匯報當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頂時,展現(xiàn)在他們我們眼前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請同學們讀課文中相關的段落,欣賞美景,在談一談感受。
    生:課文第18段,談感受。
    師:你們都感覺這景色這么美,那同學們說說此時的列寧心中會有什么想法?
    生:說想法。
    師:一個小時過去了,列寧和巴果茨基也該回去了,他們有選擇了來時的小路。他們第二次走這條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組匯報)
    生:小組匯報
    師:我們知道了列寧和巴果茨基兩次走小路的表現(xiàn),誰來說一說列寧第和第二次走險路有哪些不同?
    生:匯報
    師:我們來看后一段,誰來讀一讀?
    生:指名讀文師:那么這一段我們怎么理解列寧說的話?
    生:回答
    師:同學們都理解的很好,那誰來說一說列寧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
    生:列寧具有臨危不懼、遇險不驚、從容鎮(zhèn)定的精神品質。
    三、擴展
    師:我們知道列寧第二次走小路是為了鍛煉意志。課前你們也搜集了很多有關鍛煉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誰來說一說。
    生:積極說
    四、總結
    同學們搜集的真不少,學習了列寧的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也學會了很多,老師希望各位同學都要學習列寧的這種臨危不懼、遇事不驚、隨時隨地都鍛煉意志的品質。
    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下課。
    
篇二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聯(lián)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體會后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構想
    教學中,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重點指導學生讀懂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jīng)過,體會兩次走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有關列寧的故事,誰來說一說?從中你覺得列寧是個怎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14課,出示課題:《登山》講的也是列寧的故事,又表現(xiàn)了列寧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三、講讀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寧為什么要走危險的小路?
    3、齊讀第一段。
    (二)學習二、三段。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3、師生共同歸納。
    (1)指名讀直接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導學生觀察、體會。
    (2)有關這條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樣說的?你體會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樣通過這條小路的?
    A、指名讀相關句子,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B、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輕輕舒了一口氣,說明什么?
    (4)列寧是怎樣走過這條小路的?
    4、下山的時候,列寧仍然堅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有什么不同?
    (1)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2)師生歸納。
    A、第必須走,因為要看日出,時間不夠。第二次是列寧自己堅持要走;
    B、第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動。第二次走:先走、毅然決然
    (三)學習第四段
    1、從山上回來,列寧為什么還要走小路?
    2、課文后,列寧講了什么話?這段話每句講什么意思?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3、齊讀第四段,反復朗讀列寧的話。
    4、在兩次走小路中間,作者還描寫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寫的非常美,誰愿意讀一讀?(指名讀)為什么寫這一段?(蘊含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寓意。)
    四、總結全文。
    作業(yè)設計
    1、從查找關于列寧的資料。
    2、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板書設計
    看日出第: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碎小的步子移動自覺磨練
    走小路自己意志
    (危險)第二次:先走、毅然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