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件:《論語八則》

字號:

課件中包含了課文中的所有內(nèi)容以及該課文的寓意??扇嫣嵘⒆觽儗τ谡Z文的興趣。課件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經(jīng)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下面是整理分享的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件:《論語八則》,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1、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常說四書五經(jīng),同學們知道“四書”指的是那四書嗎?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jīng)指的是《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書中的《論語》。
    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1、解釋題目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什么是“論語”,請同學們看到課文的注解1,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畫出來?!罢摗笔钦撟氲囊馑?,“語”是話語?!罢撜Z”就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2、作者簡介好,我們現(xiàn)在來看一下作者:孔子,請同學們看到注解一,從這里我們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筆畫出來??鬃邮侨寮覍W派創(chuàng)始人,與孟子并稱“孔孟”,其中,孔子被稱為“圣人”。
    三、整體感知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檢查作業(yè)(掃除語言障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①讀音論()語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誨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內(nèi)自?。ǎ┮材R之()何有于我哉()
    ②字詞的解釋(投影字詞與重要句子的翻譯)
    a.要學生概括這篇文章的通假字(“說”通“悅”(愉快)“女”通“汝”(你)“識”通“志”(記住))“知”通“智”(智慧)
    b.總結“而”的用法“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明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③重要句子的翻譯
    ④全文的翻譯
    ⑤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精讀品味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明確:談學習態(tài)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明確:學習態(tài)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3.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例1: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例2: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4.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五、討論交流
    1、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六、總結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業(yè)
    1.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語八則》
    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jīng)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2.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并背誦前三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輝?,F(xiàn)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二則》。
    二、作家、作品簡介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guī)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tǒng)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xiàn)“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xiàn)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yǎng)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fā)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為后人所稱道??鬃右簧闹饕孕校?jīng)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
    三、初讀前三則,掃除語言障礙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說(yua邑)乎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四、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前三則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時:按時;說:愉快、高興;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慍:發(fā)怒、生氣;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2.小組合作翻譯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按時練習,不是很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生氣,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
    4.朗讀、背誦。
    第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三:多次;?。悍词?;為:替、幫;謀考慮事情;忠:盡心竭力;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習:溫習。
    2.小組合作翻譯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過呢?”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
    4.朗讀、背誦。
    第三則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2.小組合作翻譯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BR>    詳解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舍。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guī)范。”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的境界??鬃拥牡赖滦摒B(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常用來指代年齡。
    4.朗讀、背誦。
    作業(yè)布置:
    復習、背誦前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