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21%左右。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百家姓》:郝姓。歡迎閱讀參考!
【基本簡介】
郝[郝,讀音作hǎo(ㄏㄠˇ)]或he?!稄V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從音壑(he)。(注:郝本讀作he,郝字讀hao是由于方言變化,且僅在河北、北京一帶,全國解放后普通話改革,因以北方方言為基礎(chǔ),統(tǒng)一讀作hao。然晉、陜、魯、豫、四川及南方未學(xué)普通話的人至今仍讀作he。)
郝字古體為“赤邑”(見《康熙字典》),即左邊為赤,右邊為邑。邑為城池鄉(xiāng)堡村落。(類似姓字還有鄭、鄧等等)
【姓氏起源】
郝姓,源出復(fù)雜,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源流一
郝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農(nóng)氏又稱郝骨氏(又稱郝省氏或赫胥氏),屬于復(fù)姓省文簡改為氏?!缎绿茣ぴ紫嗍老怠匪涊d:“郝氏出自郝?。ü牵┦希恢粢?。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之郝鄉(xiāng),因以為氏?!睋?jù)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在炎帝神農(nóng)氏又叫郝骨氏,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大臣,曾幫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譜關(guān)于郝鄉(xiāng)的記載,在南朝梁武帝時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寫的“丹陽郝氏源流總序”一文中稱:“郝氏出于赫胥,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風(fēng)姓,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初封大原于郝,為邦國,后因以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時郝為小國,迨隸盩厔之終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終南徙巴蜀漢中。”赫胥氏也稱華胥氏,屬伏羲母華胥氏族,屬于風(fēng)姓的一支(伏羲氏族為風(fēng)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個裔孫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為姓氏,亦稱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領(lǐng)古公亶父所占有,成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邊的北狄族人常來侵犯,周太王為了避免流血沖突,遂率部離開郝邑,向西南遷徙到歧山腳下(今陜西寶雞歧山一帶),在渭水平原地區(qū)開始逐漸壯大起來。
傳到周太王之孫姬昌,成為殷商四大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了殷商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晉國,郝邑歸晉侯所有。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鄉(xiāng),屬于以居邑名為氏。相傳契為商的始祖,帝嚳(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賜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烏鴉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后來不斷的壯大,終于在契的十四代孫湯的領(lǐng)導(dǎo)下,*了夏桀的統(tǒng)治,建立了子氏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囂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于郝鄉(xiāng)(今陜西周至),稱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商王朝被周武王滅亡之后。亡國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孫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郝氏,是為山西郝氏或陜西郝氏;另有的則以國名為氏稱商氏,世代相傳至今。
郝
該支郝氏被史稱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為得姓始祖。
關(guān)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稱好姓)是比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傳說,反而為謬,那時候連赤字都不存在,何來郝之說,而那些傳說的神話人物,經(jīng)過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記載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問“赤”這位先公會保佑商王嗎?赤字甲骨文上為人或大或天,下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為火正,也稱閼伯,商王氏族給后人取名有以齒序排列之規(guī)律,即給有貢獻(xiàn)的王族或子孫賜以某位功業(yè)顯著的先公之名的情況。先商時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銅,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銅器賣到周邊許多方國,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謂,帝嚳的”嚳“其形與唐字極相似,嚳字是后來演變。商太祖成湯甲骨文就稱”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為”赫“君,古譜有”赫赫成湯,我祖唯揚,世澤郝氏,千古留長“。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國時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上黨、盧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毙倥搴率铣鲎孕倥F弗部。在史籍《魏書·鐵弗劉虎傳附屈孑傳》中記載:“劉虎之曾孫屈孑恥原姓鐵弗,改為赫連耳,自云徽赫與天連;又號其支庶為鐵伐氏,云其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998年5月,在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黑家堡鎮(zhèn)瓦村忘臺莊,出土了一通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這些長期留居陜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與各民族錯居雜處,不斷接受漢文化的熏陶,最終都融入漢民族中去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則在陜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陜北地區(qū)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布在延長、子長、延川、清澗一帶,與北朝至隋朝郝伏愿家族的活動區(qū)域相吻合。據(jù)文獻(xiàn)《延長縣志》中記載,至1986年,延長縣的郝氏人口達(dá)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為延長縣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湯的后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個重要來源。
郝伏愿墓志,是陜北郝氏族人源出匈奴郝氏的歷史佐證。
源流四
源于烏桓。為古代烏桓國姓氏。[1]古代烏桓國以太陽為圖騰,其都城后來也以赤色為記,即今內(nèi)蒙赤峰一帶。烏桓國后來與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漢文化,其人有以圖騰顏色起漢姓稱赤或赫,有以地為姓稱郝,其中赫、郝又多誤記誤傳,混淆起來。
源流五
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時期西南地區(qū),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南蠻有郝氏。據(jù)史籍《舊唐書·南蠻傳》中記載:“南蠻有郝、楊、劉三姓?!?BR> 源流六
源于黨項族,出自宋朝時期西夏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西夏人中有郝氏。”
源流七
源于滿族
其一,源于紇石烈部(赫舍里氏)。紇石烈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古肅慎時代。最遲在唐朝末期,紇石烈已經(jīng)成為靺鞨(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詳見《金史·本傳》)。到了金朝時期,紇石烈部人口眾多,開始向全國分布。金朝被蒙古與南宋聯(lián)軍所滅之后,紇石烈氏族返回東北地區(qū),逐漸分散于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jì)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等地。明代被稱作何舍里氏,明末清初則稱為赫舍里氏族,滿語為HeseriHala,是建州女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清代是滿族、錫伯族最顯赫的大姓之一,后改漢姓為赫、郝、何、英等姓。
其二,源于伊拉哩氏。據(jù)《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為滿族、錫伯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郝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靳氏、李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郝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郝氏,世代相傳至今。
【姓氏始祖】
郝姓始祖帝乙
帝乙。
【姓氏分布】
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21%左右。
始于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地區(qū)。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區(qū),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qū)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于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xiàn)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dǎo)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傊?,歷郝姓著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始于商末太原郝鄉(xiāng)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中心。秦漢之際,郝姓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陜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nèi)繁衍播遷。晉末,由于官職調(diào)遷,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當(dāng)涂縣東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屬湖北)。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蕩,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戰(zhàn)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姓有遷安徽者。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姓在陜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并形成郝姓歷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后,郝姓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陽)的畫家郝章為避戰(zhàn)亂,兵火后遷居閬州(今四川閬中)并落籍當(dāng)?shù)?。唐宋以前,郝姓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qū)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于郝姓南遷,較他姓要晚,規(guī)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現(xiàn)了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時,災(zāi)疫不斷,農(nóng)民起義軍四起,后互相攻伐,導(dǎo)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年間,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姓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點。清代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隨走西口的風(fēng)潮,有遷內(nèi)蒙、甘肅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則有渡海赴臺,進(jìn)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因為戰(zhàn)爭,有部份族人遷徙至四川雅安名山,后有一部份人因生存而遷稈徙到漢源使得四川也有了郝姓的分支。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為多,這三省的郝姓約占全國漢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姓氏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姓氏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曬書堂:晉朝時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陽下曬,以防發(fā)霉或蟲蛀。郝隆當(dāng)時為桓溫南蠻參軍,有一天他脫了衣服,跑到太陽下摩著肚皮曬太陽。人家問他干什么,他說:“曬書啊!”人家奇怪地問:“書在哪里?”他拍拍肚子回答:“我的書都在肚子里呢?!?BR> 豐文堂:源出郝經(jīng),字伯常,元朝陵川人(今山西陵川)。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詢問經(jīng)國安民之道,他條陳數(shù)十事,元世祖大悅,待繼位后,即任其為翰林侍讀學(xué)士。郝經(jīng)曾充國使出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歸。在留宋期間,郝經(jīng)著述甚多,其文豐蔚豪宕。故其族人以“豐文”為堂名,此即郝氏“豐文堂”之由來。
【姓氏名人】
郝?。鹤肿糁?,山西省原平市東社鎮(zhèn)上社村人。為東晉名士,生性詼諧。年輕時無書不讀,有博學(xué)之名。后投奔桓溫,官至南蠻府參軍。七月七日見富裕人家暴曬綾羅綢緞,就仰臥太陽下,露出腹部。有人問,你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曬我腹中書。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曬書”的由來。在上社村,有一塊清代同治年間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記述有郝隆“坦腹曬書”的故事。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為人雄壯,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為雜號將軍,鎮(zhèn)守河西。曹真舉薦郝昭守陳倉,遷鎮(zhèn)西將軍。諸葛亮大軍逼近陳倉,先使魏延攻打,但連日無功致魏延說此城難打,諸葛亮大怒欲斬。郝昭的同鄉(xiāng)靳詳請纓游說郝昭投降,但為郝昭厲絕歸降。諸葛亮強(qiáng)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后,郝昭以三千拒守諸葛亮三十萬,相持二十余日,諸葛亮無計可破。當(dāng)諸葛亮斬魏的援軍王雙后,因糧盡而乘機(jī)退兵。曹睿下詔嘉許郝昭的善守,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后再引見慰勞,正想重用時郝昭病亡。
郝懿行:今山東棲霞人,清代的經(jīng)學(xué)家、訓(xùn)詁學(xué)家、嘉慶年間進(jìn)士。他曾官至戶部主事,長于名物訓(xùn)詁考據(jù)之學(xué),于《爾雅》用力最久,撰《爾雅義疏》、《山海經(jīng)義疏》,援引各書,考釋名物,訂正訛謬。另有《易說》、《書說》、《鄭氏禮記箋》、《春秋說略》、《竹書紀(jì)年校正》等書。
郝?lián)u旗:明清之際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一員猛將,初在軍中當(dāng)旗手,故而得名。闖王犧牲后,與李錦等聯(lián)合抗清,在湖南、廣西大敗清軍。后因在軍中受歧視,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犧牲。
郝經(jīng):澤川陵川(今屬山西省)人,集學(xué)者、謀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遷于河北,住在元將張柔家,得以閱讀張的藏書。憲宗時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統(tǒng)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的身份使宋,被賈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蘇儀征)。郝經(jīng)一生著作較多,主要有《續(xù)后漢書》、《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屬江蘇)人,宋代畫家,他所作的道釋、人馬,筆墨清勁,善于設(shè)色,一生努力進(jìn)取,其愈后,名氣也愈大。
郝定:兗州泗水(今屬山東)人,金末山東紅襖軍首領(lǐng)。他曾率軍攻克滕、兗、單諸州,萊蕪、新泰等10十多個縣,設(shè)立政權(quán),國號漢,年號順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人,隋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他曾聚數(shù)萬人起義,轉(zhuǎn)戰(zhàn)于黃河下游以北地區(qū),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秦有上卿郝晏,相傳是期的后裔,其孫郝援,任太原守。
西漢有以廉潔聞名的郝子廉;郝賢,以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從大將軍擊匈奴,封眾利侯;郝黨,封亭鄉(xiāng)侯。
東漢有郝孟真,善方術(shù),曹操使其領(lǐng)諸方士。
西晉有匈奴人民起義領(lǐng)袖郝散,曾進(jìn)攻上黨(今山西襄垣東),誅殺官吏。
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處俊。
宋代有畫家郝士安、郝銳。
金國有郝守寧。
明末有學(xué)者郝錦。
【姓氏祠聯(lián)】
四言
豐文尚節(jié);引義傳經(jīng):上聯(lián)典指元朝翰林侍讀學(xué)士郝經(jīng),字伯常,陵川人。幼年時遭金末兵亂,金亡后遷居河北,住在元朝將領(lǐng)張柔家,得以讀他的藏書。為人尚氣節(jié),為學(xué)務(wù)有用。憲宗時,入忽必烈(元世祖)王府,因談?wù)撝螄裁裰?,深得信任,跟從忽必烈攻鄂州,得到憲宗死的消息后,力勸忽必烈北還爭帝位,與南宋宰相相賈似道約和退兵。中統(tǒng)初年,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出使南宋,被賈似道扣留在真州達(dá)十六年,至元年間才被釋還。文章豐蔚豪放,撰有《續(xù)后漢書》、《易春秋外傳》、《太極演》、《通鑒書法》等,又著有《陵川集》。詩多奇崛。下聯(lián)典指唐朝時期的大將郝處俊,安州安陸人,貞觀年間進(jìn)士。累遷吏部侍郎,跟隨大將李[責(zé)力]征討高麗有功,授同東西臺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參與朝政,上元初年官中書令。為人正直,操履無玷。在朝中,他每發(fā)言議論,必引經(jīng)據(jù)典,主張法令應(yīng)剛?cè)嵯酀?jì),凡所規(guī)風(fēng),深得大體,得高宗贊許。
儲書棲腹;飲水投錢:上聯(lián)典指東晉朝時期的郝隆,字仕治,任荊州刺史桓溫的南蠻參軍,善于應(yīng)對。一年的七月初七,人們都忙著曬衣物,他卻睡在庭院里。有人問他,他答道:“曬一下我肚子里的書。”下聯(lián)典指漢朝時期的郝廉,曾出遠(yuǎn)門,在路邊井中飲水后,往往把錢投入井中,以表示清謙。
猛將旗手;紅襖順天:上聯(lián)典指郝氏第一猛將郝?lián)u旗,初在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中當(dāng)旗手。闖王李自成犧牲后,與李錦等聯(lián)合抗清,在湖南、廣西大攻清軍。后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犧牲。下聯(lián)典指金朝末年紅襖起義軍首領(lǐng)郝定,山東袞州人。舉事于泰安,曾攻克十余縣,稱帝設(shè)立政權(quán),國號漢,年號順天。后被俘遇害。
太原一介;河?xùn)|三絕:上聯(lián)典指漢朝名人郝子廉,太原人。性廉潔,一介不取于人。嘗過姊飯,留十五錢默置席下去。每行飲水,常投一錢于井中。下聯(lián)典指宋朝時期的畫家郝章,汾州人,居閬州。長于畫人馬,年已八十,每畫一人一馬,稱絕一時。與路皋橐駱、張遠(yuǎn)山水并稱河?xùn)|三絕。
夫人家法;宰相襟期:上聯(lián)典出《世說新語》記載,王渾妻鐘氏,與弟妻郝氏皆有德行,鐘雖門高,與郝相親重,時稱“鐘夫人之禮,郝夫人之法?!毕侣?lián)典指唐朝時期的郝處俊,嘗言志曰:“大丈夫惟無仕,仕必至宰相乃可?!焙笫酥林袝?。
太原世澤;廉潔家聲:全聯(lián)典指漢朝時期的郝子廉,性廉潔,過姊飯,默置錢于席下,遠(yuǎn)行飲路帝井水,投錢于井中。
五言
人曝籠內(nèi)物;我曬腹中書:全聯(lián)典指晉朝時期的參軍郝隆,字仕治。每年七月七日,人皆曬衣物,惟隆臥于庭中,人問之,答曰:“曬吾腹中書耳!”
七言
爾雅疏義流芳遠(yuǎn);春秋說略世澤長:全聯(lián)典指清朝時期的戶部主事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清嘉慶進(jìn)士,謙退廉介,潛心著述,長名物訓(xùn)詁之學(xué),著有《爾雅疏義》、《春秋說略》、《山海經(jīng)箋疏》等。
八言
奇韻豪文,才推元朝;危言高論,名重漢時:上聯(lián)典指元朝時期的翰林侍讀學(xué)士郝經(jīng),字伯常,陵川人。下聯(lián)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名士郝潔,太原人。好危言高論,名重當(dāng)時。
【基本簡介】
郝[郝,讀音作hǎo(ㄏㄠˇ)]或he?!稄V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從音壑(he)。(注:郝本讀作he,郝字讀hao是由于方言變化,且僅在河北、北京一帶,全國解放后普通話改革,因以北方方言為基礎(chǔ),統(tǒng)一讀作hao。然晉、陜、魯、豫、四川及南方未學(xué)普通話的人至今仍讀作he。)
郝字古體為“赤邑”(見《康熙字典》),即左邊為赤,右邊為邑。邑為城池鄉(xiāng)堡村落。(類似姓字還有鄭、鄧等等)
【姓氏起源】
郝姓,源出復(fù)雜,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源流一
郝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農(nóng)氏又稱郝骨氏(又稱郝省氏或赫胥氏),屬于復(fù)姓省文簡改為氏?!缎绿茣ぴ紫嗍老怠匪涊d:“郝氏出自郝?。ü牵┦希恢粢?。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之郝鄉(xiāng),因以為氏?!睋?jù)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在炎帝神農(nóng)氏又叫郝骨氏,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大臣,曾幫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譜關(guān)于郝鄉(xiāng)的記載,在南朝梁武帝時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寫的“丹陽郝氏源流總序”一文中稱:“郝氏出于赫胥,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風(fēng)姓,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初封大原于郝,為邦國,后因以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時郝為小國,迨隸盩厔之終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終南徙巴蜀漢中。”赫胥氏也稱華胥氏,屬伏羲母華胥氏族,屬于風(fēng)姓的一支(伏羲氏族為風(fēng)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個裔孫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為姓氏,亦稱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領(lǐng)古公亶父所占有,成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邊的北狄族人常來侵犯,周太王為了避免流血沖突,遂率部離開郝邑,向西南遷徙到歧山腳下(今陜西寶雞歧山一帶),在渭水平原地區(qū)開始逐漸壯大起來。
傳到周太王之孫姬昌,成為殷商四大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了殷商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晉國,郝邑歸晉侯所有。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鄉(xiāng),屬于以居邑名為氏。相傳契為商的始祖,帝嚳(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賜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烏鴉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后來不斷的壯大,終于在契的十四代孫湯的領(lǐng)導(dǎo)下,*了夏桀的統(tǒng)治,建立了子氏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囂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于郝鄉(xiāng)(今陜西周至),稱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商王朝被周武王滅亡之后。亡國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孫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郝氏,是為山西郝氏或陜西郝氏;另有的則以國名為氏稱商氏,世代相傳至今。
郝
該支郝氏被史稱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為得姓始祖。
關(guān)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稱好姓)是比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傳說,反而為謬,那時候連赤字都不存在,何來郝之說,而那些傳說的神話人物,經(jīng)過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記載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問“赤”這位先公會保佑商王嗎?赤字甲骨文上為人或大或天,下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為火正,也稱閼伯,商王氏族給后人取名有以齒序排列之規(guī)律,即給有貢獻(xiàn)的王族或子孫賜以某位功業(yè)顯著的先公之名的情況。先商時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銅,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銅器賣到周邊許多方國,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謂,帝嚳的”嚳“其形與唐字極相似,嚳字是后來演變。商太祖成湯甲骨文就稱”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為”赫“君,古譜有”赫赫成湯,我祖唯揚,世澤郝氏,千古留長“。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國時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上黨、盧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毙倥搴率铣鲎孕倥F弗部。在史籍《魏書·鐵弗劉虎傳附屈孑傳》中記載:“劉虎之曾孫屈孑恥原姓鐵弗,改為赫連耳,自云徽赫與天連;又號其支庶為鐵伐氏,云其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998年5月,在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黑家堡鎮(zhèn)瓦村忘臺莊,出土了一通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這些長期留居陜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與各民族錯居雜處,不斷接受漢文化的熏陶,最終都融入漢民族中去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則在陜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陜北地區(qū)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布在延長、子長、延川、清澗一帶,與北朝至隋朝郝伏愿家族的活動區(qū)域相吻合。據(jù)文獻(xiàn)《延長縣志》中記載,至1986年,延長縣的郝氏人口達(dá)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為延長縣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湯的后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個重要來源。
郝伏愿墓志,是陜北郝氏族人源出匈奴郝氏的歷史佐證。
源流四
源于烏桓。為古代烏桓國姓氏。[1]古代烏桓國以太陽為圖騰,其都城后來也以赤色為記,即今內(nèi)蒙赤峰一帶。烏桓國后來與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漢文化,其人有以圖騰顏色起漢姓稱赤或赫,有以地為姓稱郝,其中赫、郝又多誤記誤傳,混淆起來。
源流五
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時期西南地區(qū),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南蠻有郝氏。據(jù)史籍《舊唐書·南蠻傳》中記載:“南蠻有郝、楊、劉三姓?!?BR> 源流六
源于黨項族,出自宋朝時期西夏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西夏人中有郝氏。”
源流七
源于滿族
其一,源于紇石烈部(赫舍里氏)。紇石烈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古肅慎時代。最遲在唐朝末期,紇石烈已經(jīng)成為靺鞨(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詳見《金史·本傳》)。到了金朝時期,紇石烈部人口眾多,開始向全國分布。金朝被蒙古與南宋聯(lián)軍所滅之后,紇石烈氏族返回東北地區(qū),逐漸分散于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jì)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等地。明代被稱作何舍里氏,明末清初則稱為赫舍里氏族,滿語為HeseriHala,是建州女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清代是滿族、錫伯族最顯赫的大姓之一,后改漢姓為赫、郝、何、英等姓。
其二,源于伊拉哩氏。據(jù)《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為滿族、錫伯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郝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靳氏、李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郝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郝氏,世代相傳至今。
【姓氏始祖】
郝姓始祖帝乙
帝乙。
【姓氏分布】
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21%左右。
始于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地區(qū)。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區(qū),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qū)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于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xiàn)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dǎo)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傊?,歷郝姓著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始于商末太原郝鄉(xiāng)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中心。秦漢之際,郝姓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陜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nèi)繁衍播遷。晉末,由于官職調(diào)遷,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當(dāng)涂縣東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屬湖北)。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蕩,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戰(zhàn)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姓有遷安徽者。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姓在陜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并形成郝姓歷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后,郝姓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陽)的畫家郝章為避戰(zhàn)亂,兵火后遷居閬州(今四川閬中)并落籍當(dāng)?shù)?。唐宋以前,郝姓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qū)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于郝姓南遷,較他姓要晚,規(guī)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現(xiàn)了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時,災(zāi)疫不斷,農(nóng)民起義軍四起,后互相攻伐,導(dǎo)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年間,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姓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點。清代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隨走西口的風(fēng)潮,有遷內(nèi)蒙、甘肅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則有渡海赴臺,進(jìn)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因為戰(zhàn)爭,有部份族人遷徙至四川雅安名山,后有一部份人因生存而遷稈徙到漢源使得四川也有了郝姓的分支。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為多,這三省的郝姓約占全國漢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姓氏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姓氏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曬書堂:晉朝時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陽下曬,以防發(fā)霉或蟲蛀。郝隆當(dāng)時為桓溫南蠻參軍,有一天他脫了衣服,跑到太陽下摩著肚皮曬太陽。人家問他干什么,他說:“曬書啊!”人家奇怪地問:“書在哪里?”他拍拍肚子回答:“我的書都在肚子里呢?!?BR> 豐文堂:源出郝經(jīng),字伯常,元朝陵川人(今山西陵川)。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詢問經(jīng)國安民之道,他條陳數(shù)十事,元世祖大悅,待繼位后,即任其為翰林侍讀學(xué)士。郝經(jīng)曾充國使出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歸。在留宋期間,郝經(jīng)著述甚多,其文豐蔚豪宕。故其族人以“豐文”為堂名,此即郝氏“豐文堂”之由來。
【姓氏名人】
郝?。鹤肿糁?,山西省原平市東社鎮(zhèn)上社村人。為東晉名士,生性詼諧。年輕時無書不讀,有博學(xué)之名。后投奔桓溫,官至南蠻府參軍。七月七日見富裕人家暴曬綾羅綢緞,就仰臥太陽下,露出腹部。有人問,你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曬我腹中書。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曬書”的由來。在上社村,有一塊清代同治年間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記述有郝隆“坦腹曬書”的故事。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為人雄壯,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為雜號將軍,鎮(zhèn)守河西。曹真舉薦郝昭守陳倉,遷鎮(zhèn)西將軍。諸葛亮大軍逼近陳倉,先使魏延攻打,但連日無功致魏延說此城難打,諸葛亮大怒欲斬。郝昭的同鄉(xiāng)靳詳請纓游說郝昭投降,但為郝昭厲絕歸降。諸葛亮強(qiáng)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后,郝昭以三千拒守諸葛亮三十萬,相持二十余日,諸葛亮無計可破。當(dāng)諸葛亮斬魏的援軍王雙后,因糧盡而乘機(jī)退兵。曹睿下詔嘉許郝昭的善守,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后再引見慰勞,正想重用時郝昭病亡。
郝懿行:今山東棲霞人,清代的經(jīng)學(xué)家、訓(xùn)詁學(xué)家、嘉慶年間進(jìn)士。他曾官至戶部主事,長于名物訓(xùn)詁考據(jù)之學(xué),于《爾雅》用力最久,撰《爾雅義疏》、《山海經(jīng)義疏》,援引各書,考釋名物,訂正訛謬。另有《易說》、《書說》、《鄭氏禮記箋》、《春秋說略》、《竹書紀(jì)年校正》等書。
郝?lián)u旗:明清之際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一員猛將,初在軍中當(dāng)旗手,故而得名。闖王犧牲后,與李錦等聯(lián)合抗清,在湖南、廣西大敗清軍。后因在軍中受歧視,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犧牲。
郝經(jīng):澤川陵川(今屬山西省)人,集學(xué)者、謀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遷于河北,住在元將張柔家,得以閱讀張的藏書。憲宗時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統(tǒng)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的身份使宋,被賈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蘇儀征)。郝經(jīng)一生著作較多,主要有《續(xù)后漢書》、《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屬江蘇)人,宋代畫家,他所作的道釋、人馬,筆墨清勁,善于設(shè)色,一生努力進(jìn)取,其愈后,名氣也愈大。
郝定:兗州泗水(今屬山東)人,金末山東紅襖軍首領(lǐng)。他曾率軍攻克滕、兗、單諸州,萊蕪、新泰等10十多個縣,設(shè)立政權(quán),國號漢,年號順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人,隋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他曾聚數(shù)萬人起義,轉(zhuǎn)戰(zhàn)于黃河下游以北地區(qū),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秦有上卿郝晏,相傳是期的后裔,其孫郝援,任太原守。
西漢有以廉潔聞名的郝子廉;郝賢,以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從大將軍擊匈奴,封眾利侯;郝黨,封亭鄉(xiāng)侯。
東漢有郝孟真,善方術(shù),曹操使其領(lǐng)諸方士。
西晉有匈奴人民起義領(lǐng)袖郝散,曾進(jìn)攻上黨(今山西襄垣東),誅殺官吏。
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處俊。
宋代有畫家郝士安、郝銳。
金國有郝守寧。
明末有學(xué)者郝錦。
【姓氏祠聯(lián)】
四言
豐文尚節(jié);引義傳經(jīng):上聯(lián)典指元朝翰林侍讀學(xué)士郝經(jīng),字伯常,陵川人。幼年時遭金末兵亂,金亡后遷居河北,住在元朝將領(lǐng)張柔家,得以讀他的藏書。為人尚氣節(jié),為學(xué)務(wù)有用。憲宗時,入忽必烈(元世祖)王府,因談?wù)撝螄裁裰?,深得信任,跟從忽必烈攻鄂州,得到憲宗死的消息后,力勸忽必烈北還爭帝位,與南宋宰相相賈似道約和退兵。中統(tǒng)初年,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出使南宋,被賈似道扣留在真州達(dá)十六年,至元年間才被釋還。文章豐蔚豪放,撰有《續(xù)后漢書》、《易春秋外傳》、《太極演》、《通鑒書法》等,又著有《陵川集》。詩多奇崛。下聯(lián)典指唐朝時期的大將郝處俊,安州安陸人,貞觀年間進(jìn)士。累遷吏部侍郎,跟隨大將李[責(zé)力]征討高麗有功,授同東西臺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參與朝政,上元初年官中書令。為人正直,操履無玷。在朝中,他每發(fā)言議論,必引經(jīng)據(jù)典,主張法令應(yīng)剛?cè)嵯酀?jì),凡所規(guī)風(fēng),深得大體,得高宗贊許。
儲書棲腹;飲水投錢:上聯(lián)典指東晉朝時期的郝隆,字仕治,任荊州刺史桓溫的南蠻參軍,善于應(yīng)對。一年的七月初七,人們都忙著曬衣物,他卻睡在庭院里。有人問他,他答道:“曬一下我肚子里的書。”下聯(lián)典指漢朝時期的郝廉,曾出遠(yuǎn)門,在路邊井中飲水后,往往把錢投入井中,以表示清謙。
猛將旗手;紅襖順天:上聯(lián)典指郝氏第一猛將郝?lián)u旗,初在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中當(dāng)旗手。闖王李自成犧牲后,與李錦等聯(lián)合抗清,在湖南、廣西大攻清軍。后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犧牲。下聯(lián)典指金朝末年紅襖起義軍首領(lǐng)郝定,山東袞州人。舉事于泰安,曾攻克十余縣,稱帝設(shè)立政權(quán),國號漢,年號順天。后被俘遇害。
太原一介;河?xùn)|三絕:上聯(lián)典指漢朝名人郝子廉,太原人。性廉潔,一介不取于人。嘗過姊飯,留十五錢默置席下去。每行飲水,常投一錢于井中。下聯(lián)典指宋朝時期的畫家郝章,汾州人,居閬州。長于畫人馬,年已八十,每畫一人一馬,稱絕一時。與路皋橐駱、張遠(yuǎn)山水并稱河?xùn)|三絕。
夫人家法;宰相襟期:上聯(lián)典出《世說新語》記載,王渾妻鐘氏,與弟妻郝氏皆有德行,鐘雖門高,與郝相親重,時稱“鐘夫人之禮,郝夫人之法?!毕侣?lián)典指唐朝時期的郝處俊,嘗言志曰:“大丈夫惟無仕,仕必至宰相乃可?!焙笫酥林袝?。
太原世澤;廉潔家聲:全聯(lián)典指漢朝時期的郝子廉,性廉潔,過姊飯,默置錢于席下,遠(yuǎn)行飲路帝井水,投錢于井中。
五言
人曝籠內(nèi)物;我曬腹中書:全聯(lián)典指晉朝時期的參軍郝隆,字仕治。每年七月七日,人皆曬衣物,惟隆臥于庭中,人問之,答曰:“曬吾腹中書耳!”
七言
爾雅疏義流芳遠(yuǎn);春秋說略世澤長:全聯(lián)典指清朝時期的戶部主事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清嘉慶進(jìn)士,謙退廉介,潛心著述,長名物訓(xùn)詁之學(xué),著有《爾雅疏義》、《春秋說略》、《山海經(jīng)箋疏》等。
八言
奇韻豪文,才推元朝;危言高論,名重漢時:上聯(lián)典指元朝時期的翰林侍讀學(xué)士郝經(jīng),字伯常,陵川人。下聯(lián)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名士郝潔,太原人。好危言高論,名重當(dāng)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