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解釋: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字號:


    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后總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珍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下面是分享的三字經(jīng)解釋: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歡迎閱讀參考!
    zǐbùxué
    子不學
    fēisuǒyí
    非所宜
    yòubùxué
    幼不學
    lǎohéwéi
    老何為
    【注釋】
    子:是為人之子。
    不學:是不肯讀書。
    宜:應該,適當。
    幼:指黑發(fā)年少時。
    老:指長大成年以后。
    何為:指不能有作為。
    【解釋】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啟示】
    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后總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珍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故事】
    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難過,于是發(fā)奮苦讀,終于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賞析】
    學習在小時候就該開始,少年的光陰最寶貴,但少年之時往往又是任性霸道、難以自控的時候。常管不住自己,肆意浪費青春時光,等白頭之時才空自悲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古人發(fā)出的感嘆,就是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人生的大好時光,正在青春年少之時,“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珍惜少年光陰的勸詞年年重復,但太多的年輕人卻依然重蹈復轍。即使在今天,多少年輕人空自后悔華年流逝。人生一旦錯過了黃金階段,再學習就會事倍功半,并非彼時不能學習,而是下得工夫大,收獲反而小了。學習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昂穹e才能薄發(fā)”,千萬不要輕視年少時的點滴努力和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擇細流,方能成江海。時間的腳步太匆匆,稍不留神它就會逝去,少年時明日復明日,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后悔莫及。如果真如蘇洵一樣,青年悔悟,勤奮讀書,亦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有幾人能做到,古往今來也就只有一個蘇老泉而聞名天下,大多數(shù)老有所成、功成名就之人都是在少年時就已經(jī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毛澤東在湖南圖書館每日專門讀書,一讀就是半年時間。只要肯下苦功夫,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少年時,見一老嫗以鐵棒磨針,甚為驚訝才有所感悟,立誓發(fā)憤讀書,終于成為一代詩仙。馬克思十七歲就樹立了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而奮斗的偉大理想。立志當在少年時,孔子說十五而有志于學,這樣到七十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只有在少年時期立大志,勤于學習的人,才會有大成。至于•老大悔悟,大器晚成的人也不是沒有,但的確很少。之所以會這樣,還因為學習$中還有更主要的東西就是下苦功,下多大功夫就有多少回報,學習是一分耕耘,經(jīng)一分收獲。但幼不學習,大也不學習,那可真是成了一個對人、對社會都沒有用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