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讓人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讀書,讓人視野開闊,頭腦冷靜,正像深水表面,總是波瀾不驚,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處理問題從容不迫,舉重若輕。下面是整理發(fā)布的“初三學生讀后感八百字【三篇】”,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
合上書頁,手上的動作有些沉重,抬眼望向窗外,卻松了一口氣,還好,仍舊是熟悉的那片天藍,仍舊可見幾抹快速掠過天邊的身影,在這個春天里分外可愛。
春,自帶著顏色和聲音的字符,是野花初綻,嫩蕊上還沾有露水時的一抹驚艷,是柳枝招搖,新芽微綠時的那份愜意,是在耳畔的熱鬧,各種各樣的不休,聽著,卻很踏實。
大自然慷慨恩賜的美好,我們早就習以為常。很難想象失去了色彩的寂靜的春天。在書本一開頭,作者便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美麗村莊突變的故事,但這僅僅只是噩夢的開始,當春天都變得不一樣了,人類末日的警鐘也就敲響了。
有些愚昧無知的人類總想著要征服自然,從過去到現(xiàn)在,自以為是地為地球修剪他們所謂的不和諧的枝丫,殊不知,人類從不會是地球的主人。我們沒有權(quán)利去決定任何物種的存亡,更何況以種種殘忍的方式。在沒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消滅被稱作“害蟲”的它們的同時,我們也在一步步毀滅自己。蕾切爾·卡森女士在書中多次提到了農(nóng)藥和除蟲劑等化學藥品的危害,這一切像是人類給自己埋下了一個時刻威脅生命的炸彈。而且這種危害會隨著時間不斷加深,影響我們的子孫后代。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自然萬物經(jīng)過自身調(diào)整達到了微妙的平衡,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鏈,一切物種的繁衍生息都遵循自然法則。后來人類出現(xiàn)了,一開始他們能和自然和諧共處,晝出晚歸,農(nóng)耕布織的生活方式并沒有影響這一平衡,再后來,人口迅速增長,工業(yè)蓬勃發(fā)展,人類漸漸發(fā)現(xiàn)慢悠悠的生產(chǎn)效率并不能化滿足自身需要,加上天災和蟲患的嚴重打擊,他們開始想辦法改變現(xiàn)狀,以獲取利益。而貪婪一旦顯露,便會瘋狂滋長,最后一發(fā)不可收拾。
慢慢地,田里的蟲子少了,無論是“益”還是“害”,天空上也沒有了鳥兒成群結(jié)隊的身影,甚至,許多地方的水源出了問題,孩子們病的病,身體也變得孱弱。但愚蠢的大人們此刻正為莊稼的增產(chǎn)歡呼雀躍,不計后果地打破了自然規(guī)律,受到的會是自然無情的懲罰。
當他們在寂靜的春天醒悟過來時,一切都遲了,想讓萬物恢復原狀,他們要付出成百上千倍的代價。
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與這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同呼吸共存亡,我們一起享受每個春天,作為這個大家庭的重要一員,我們更是有責任去守護這春天,用和諧的辦法,而不是耍著“小聰明”殘害其他生命。
全力守著這綠色的希望吧,因為這不僅僅是我們的春天。
【篇二】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海底兩萬里》講述了一名法國教授和他的仆人,以及一名捕鯨手在一艘潛艇中在海底航行的經(jīng)歷。這三個人本來是在"林肯"號戰(zhàn)艦上去捕捉當時傳得沸沸揚揚的"海怪"的。在遇上"海怪"時,戰(zhàn)艦攻擊了"海怪","海怪"毫無損傷,反而向戰(zhàn)艦撞去。教授和捕鯨手失去平衡掉下了船,教授的仆人為了保護教授,也跳下了船。之后,他們游到"海怪"背上,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艘潛艇。他們進入了潛艇,知道這艘潛艇的名字叫"鸚鵡螺"號。于是,他們開始在海下漫長的旅行。在航行途中,他們見到了許多海底奇特的景象,還和巨型章魚、鯊魚搏斗過。但是一直在海底畢竟是乏味的,捕鯨手特別想逃出這艘潛艇。于是,在一天晚上,他們奪取了船上的小艇,一起逃向了陸地。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鸚鵡螺"號的船員和巨型章魚搏斗的情景。他們剛剛脫離了冰層的束縛后不久,又遇上了巨型章魚的襲擊。船上所有人都下海和章魚展開肉搏。他們拿著斧頭,向章魚砍去。當時海水都被章魚的血水染紅了。其中還有一名艇員被章魚卷走,犧牲了。船長想去救他,卻被章魚噴出的的墨汁迷糊了眼睛,等到能看清楚東西時,章魚已經(jīng)逃之夭夭了。雖然他們獲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卻犧牲了一名船員。本來一向冷酷的船長也流下了眼淚。從中可以看出船員們的團結(jié),以及船長對船員的關(guān)心。
書中的船長是一個平時冷酷,而內(nèi)心世界又復雜的人。他崇尚民主,反對壓迫。有一次在海底,他把自己的一箱箱金條扔出船,讓當?shù)氐挠斡竞檬謥磉\上去,去救濟窮人。還有一次,他看到一個采珠人被鯊魚襲擊,馬上讓全體船員都下船去救那個采珠人。他對一些與自己祖國有仇的人類非常厭惡。他有次被一艘船攻擊,那艘船仿佛是侵略他的祖國的國家的船,他就駕駛"鸚鵡螺"號向那艘船沖去,用船的沖角把那艘船撞成了兩截。作者而且書中對人物的動作、語言以及神態(tài)描寫可以讓讀者很明確地了解到這些人物的性格。上面幾點都表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手法。
我認為,此書秀的一筆就是對于潛艇結(jié)構(gòu)的描寫。這部書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在這方面描寫上非??茖W,人們在合適的條件下,甚至可以根據(jù)其中的描寫造出一艘潛艇。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海底兩萬里》最偉大的一點就是給后人提供了很多造潛艇的參考資料?!逗5變扇f里》不僅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科學著作。這是科幻小說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篇三】
在一次或許是偶然的機會吧,我接觸到了一本書,是當代藝術(shù)家李玉剛沉淀十年來首次出版的文字作品,名曰《玉見之美》。書中以李玉剛歷時一年時間,遍及西雙版納、蘇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等地,尋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的旅程為主線記錄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悟,其間李玉剛和他的尋美團隊走遍名山大川,拜謁各界文化名人,探訪傳統(tǒng)手工藝民間作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用賦有禪意而又優(yōu)美的文字講述著他一路上的藝術(shù)過往與美學感悟;此行共分為六章。他行前曾言,一只盞、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緙絲……是美的展現(xiàn)、是藝術(shù)的呈現(xiàn),也是歷史回旋的句讀與感嘆,他將當以一顆朝圣之心用文字與圖片記錄這一路感受的與沉淀。
李玉剛作為一名知名的藝術(shù)家,各種演出,活動是常有的事,他屢屢為籌備、彩排演出而徹夜工作,時間安排十分緊密,卻在各種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抽出時間,推去許多活動邀請,踏上尋找大美中國之路。這讓作為讀者的我十分欽敬,可見中國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所擁有的的各項傳統(tǒng)文化在李玉剛的眼里,甚至比自己所表現(xiàn)的藝術(shù)還重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太多深厚如海,博大如川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橫行霸道的今天,我們每天的所思所想在與世界同步的時候,卻也同時迷失了自我。如何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玉見之美》給今天不斷在了解世界,但漸漸忘卻屬于自己的文明的我們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世間的事情就是那么奇妙,充滿各種因緣際會。李玉剛之所以會發(fā)心去進行這一次文化之行,竟是因為一只建盞的緣故。正如佛家所講:“了卻紅塵,皈依佛門?!焙胍环◣熕酌钍逋艢q時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每次聽到那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經(jīng)典旋律時,離別的愁緒和漂泊的過往便會涌上心頭,令人不能自已。弘一法師圓寂時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讓閱讀中的我時常感嘆生命的無常和人世的變幻。
作者李玉剛作為一位“傳統(tǒng)文化當代表達”的踐行者,故對于各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均十分有造詣,就如書中所講述的《尋茶云水間》章節(jié):
“’云浮山際掩禪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里夜可無。’茶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精神,它代表一種內(nèi)向的、安靜的精神。酒會讓人越喝越躁,茶卻會讓人越喝越靜。當一個人能夠靜下來的時候,才會有智慧生成。就像諸葛孔明所云,’非寧靜無以致遠。”法師放下一杯冒著清霧的茶,感嘆道:’人生就是這樣,什么都是拿起來容易,放下難;做加法容易,做減法難;尋找熱鬧容易,求個安靜,卻難........’”
在作者看來,在這浮躁的時代里,茶是一個精神的載體,飲茶更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時常飲茶可以讓人保持一種能量平衡的狀態(tài),從而去做更多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內(nèi)在能量便被大量消耗,你的能量一直處在向外釋放的狀態(tài),你需要屏蔽掉一些事情,就像關(guān)掉一扇門那樣。當你飲茶時,你的心便靜下來,你的能量便開始補給。
確如前文所述,若是人生能像佛家所講的那樣“放下一切”,或許,這一生,會活得相對自在。
我對李玉剛筆下的蘇州特別有感,有一種言語表達不出的喜愛,充滿吸引力;這或許是在他的筆下,傳統(tǒng)文化描繪得像是出神入化般罷。我讀完此章,便對其念念不忘,便在假期動身去蘇州的平江路,尋找絲錦,聆聽昆曲,探訪緙絲;感受傳統(tǒng)的中國之美。在蘇州之行看到這一項項精湛的工藝后,不禁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嘆,那些一直從事傳統(tǒng)行業(yè)的人,那些真正的匠人,從他們身上,我們方才能感受到何為真正的工匠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尋訪傳承,確實通過這本書作用到了如我這樣的一個個小小的個體;這也是文章題目“一見、一念、一尋”的含義。作者不僅想通過這部十年沉淀下來的文化作品,來告訴我們這樣的讀者,大美中國還有太多優(yōu)秀的東西值得我們?nèi)ヌ綄?,還想用他自己微薄的影響力告訴我們,應該借這部作品,去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探尋、傳承、保護這一項項文化,將它們薪火相傳。
【篇一】
合上書頁,手上的動作有些沉重,抬眼望向窗外,卻松了一口氣,還好,仍舊是熟悉的那片天藍,仍舊可見幾抹快速掠過天邊的身影,在這個春天里分外可愛。
春,自帶著顏色和聲音的字符,是野花初綻,嫩蕊上還沾有露水時的一抹驚艷,是柳枝招搖,新芽微綠時的那份愜意,是在耳畔的熱鬧,各種各樣的不休,聽著,卻很踏實。
大自然慷慨恩賜的美好,我們早就習以為常。很難想象失去了色彩的寂靜的春天。在書本一開頭,作者便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美麗村莊突變的故事,但這僅僅只是噩夢的開始,當春天都變得不一樣了,人類末日的警鐘也就敲響了。
有些愚昧無知的人類總想著要征服自然,從過去到現(xiàn)在,自以為是地為地球修剪他們所謂的不和諧的枝丫,殊不知,人類從不會是地球的主人。我們沒有權(quán)利去決定任何物種的存亡,更何況以種種殘忍的方式。在沒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消滅被稱作“害蟲”的它們的同時,我們也在一步步毀滅自己。蕾切爾·卡森女士在書中多次提到了農(nóng)藥和除蟲劑等化學藥品的危害,這一切像是人類給自己埋下了一個時刻威脅生命的炸彈。而且這種危害會隨著時間不斷加深,影響我們的子孫后代。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自然萬物經(jīng)過自身調(diào)整達到了微妙的平衡,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鏈,一切物種的繁衍生息都遵循自然法則。后來人類出現(xiàn)了,一開始他們能和自然和諧共處,晝出晚歸,農(nóng)耕布織的生活方式并沒有影響這一平衡,再后來,人口迅速增長,工業(yè)蓬勃發(fā)展,人類漸漸發(fā)現(xiàn)慢悠悠的生產(chǎn)效率并不能化滿足自身需要,加上天災和蟲患的嚴重打擊,他們開始想辦法改變現(xiàn)狀,以獲取利益。而貪婪一旦顯露,便會瘋狂滋長,最后一發(fā)不可收拾。
慢慢地,田里的蟲子少了,無論是“益”還是“害”,天空上也沒有了鳥兒成群結(jié)隊的身影,甚至,許多地方的水源出了問題,孩子們病的病,身體也變得孱弱。但愚蠢的大人們此刻正為莊稼的增產(chǎn)歡呼雀躍,不計后果地打破了自然規(guī)律,受到的會是自然無情的懲罰。
當他們在寂靜的春天醒悟過來時,一切都遲了,想讓萬物恢復原狀,他們要付出成百上千倍的代價。
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與這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同呼吸共存亡,我們一起享受每個春天,作為這個大家庭的重要一員,我們更是有責任去守護這春天,用和諧的辦法,而不是耍著“小聰明”殘害其他生命。
全力守著這綠色的希望吧,因為這不僅僅是我們的春天。
【篇二】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海底兩萬里》講述了一名法國教授和他的仆人,以及一名捕鯨手在一艘潛艇中在海底航行的經(jīng)歷。這三個人本來是在"林肯"號戰(zhàn)艦上去捕捉當時傳得沸沸揚揚的"海怪"的。在遇上"海怪"時,戰(zhàn)艦攻擊了"海怪","海怪"毫無損傷,反而向戰(zhàn)艦撞去。教授和捕鯨手失去平衡掉下了船,教授的仆人為了保護教授,也跳下了船。之后,他們游到"海怪"背上,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艘潛艇。他們進入了潛艇,知道這艘潛艇的名字叫"鸚鵡螺"號。于是,他們開始在海下漫長的旅行。在航行途中,他們見到了許多海底奇特的景象,還和巨型章魚、鯊魚搏斗過。但是一直在海底畢竟是乏味的,捕鯨手特別想逃出這艘潛艇。于是,在一天晚上,他們奪取了船上的小艇,一起逃向了陸地。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鸚鵡螺"號的船員和巨型章魚搏斗的情景。他們剛剛脫離了冰層的束縛后不久,又遇上了巨型章魚的襲擊。船上所有人都下海和章魚展開肉搏。他們拿著斧頭,向章魚砍去。當時海水都被章魚的血水染紅了。其中還有一名艇員被章魚卷走,犧牲了。船長想去救他,卻被章魚噴出的的墨汁迷糊了眼睛,等到能看清楚東西時,章魚已經(jīng)逃之夭夭了。雖然他們獲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卻犧牲了一名船員。本來一向冷酷的船長也流下了眼淚。從中可以看出船員們的團結(jié),以及船長對船員的關(guān)心。
書中的船長是一個平時冷酷,而內(nèi)心世界又復雜的人。他崇尚民主,反對壓迫。有一次在海底,他把自己的一箱箱金條扔出船,讓當?shù)氐挠斡竞檬謥磉\上去,去救濟窮人。還有一次,他看到一個采珠人被鯊魚襲擊,馬上讓全體船員都下船去救那個采珠人。他對一些與自己祖國有仇的人類非常厭惡。他有次被一艘船攻擊,那艘船仿佛是侵略他的祖國的國家的船,他就駕駛"鸚鵡螺"號向那艘船沖去,用船的沖角把那艘船撞成了兩截。作者而且書中對人物的動作、語言以及神態(tài)描寫可以讓讀者很明確地了解到這些人物的性格。上面幾點都表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手法。
我認為,此書秀的一筆就是對于潛艇結(jié)構(gòu)的描寫。這部書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在這方面描寫上非??茖W,人們在合適的條件下,甚至可以根據(jù)其中的描寫造出一艘潛艇。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海底兩萬里》最偉大的一點就是給后人提供了很多造潛艇的參考資料?!逗5變扇f里》不僅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科學著作。這是科幻小說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篇三】
在一次或許是偶然的機會吧,我接觸到了一本書,是當代藝術(shù)家李玉剛沉淀十年來首次出版的文字作品,名曰《玉見之美》。書中以李玉剛歷時一年時間,遍及西雙版納、蘇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等地,尋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的旅程為主線記錄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悟,其間李玉剛和他的尋美團隊走遍名山大川,拜謁各界文化名人,探訪傳統(tǒng)手工藝民間作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用賦有禪意而又優(yōu)美的文字講述著他一路上的藝術(shù)過往與美學感悟;此行共分為六章。他行前曾言,一只盞、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緙絲……是美的展現(xiàn)、是藝術(shù)的呈現(xiàn),也是歷史回旋的句讀與感嘆,他將當以一顆朝圣之心用文字與圖片記錄這一路感受的與沉淀。
李玉剛作為一名知名的藝術(shù)家,各種演出,活動是常有的事,他屢屢為籌備、彩排演出而徹夜工作,時間安排十分緊密,卻在各種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抽出時間,推去許多活動邀請,踏上尋找大美中國之路。這讓作為讀者的我十分欽敬,可見中國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所擁有的的各項傳統(tǒng)文化在李玉剛的眼里,甚至比自己所表現(xiàn)的藝術(shù)還重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太多深厚如海,博大如川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橫行霸道的今天,我們每天的所思所想在與世界同步的時候,卻也同時迷失了自我。如何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玉見之美》給今天不斷在了解世界,但漸漸忘卻屬于自己的文明的我們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世間的事情就是那么奇妙,充滿各種因緣際會。李玉剛之所以會發(fā)心去進行這一次文化之行,竟是因為一只建盞的緣故。正如佛家所講:“了卻紅塵,皈依佛門?!焙胍环◣熕酌钍逋艢q時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每次聽到那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經(jīng)典旋律時,離別的愁緒和漂泊的過往便會涌上心頭,令人不能自已。弘一法師圓寂時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讓閱讀中的我時常感嘆生命的無常和人世的變幻。
作者李玉剛作為一位“傳統(tǒng)文化當代表達”的踐行者,故對于各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均十分有造詣,就如書中所講述的《尋茶云水間》章節(jié):
“’云浮山際掩禪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里夜可無。’茶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精神,它代表一種內(nèi)向的、安靜的精神。酒會讓人越喝越躁,茶卻會讓人越喝越靜。當一個人能夠靜下來的時候,才會有智慧生成。就像諸葛孔明所云,’非寧靜無以致遠。”法師放下一杯冒著清霧的茶,感嘆道:’人生就是這樣,什么都是拿起來容易,放下難;做加法容易,做減法難;尋找熱鬧容易,求個安靜,卻難........’”
在作者看來,在這浮躁的時代里,茶是一個精神的載體,飲茶更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時常飲茶可以讓人保持一種能量平衡的狀態(tài),從而去做更多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內(nèi)在能量便被大量消耗,你的能量一直處在向外釋放的狀態(tài),你需要屏蔽掉一些事情,就像關(guān)掉一扇門那樣。當你飲茶時,你的心便靜下來,你的能量便開始補給。
確如前文所述,若是人生能像佛家所講的那樣“放下一切”,或許,這一生,會活得相對自在。
我對李玉剛筆下的蘇州特別有感,有一種言語表達不出的喜愛,充滿吸引力;這或許是在他的筆下,傳統(tǒng)文化描繪得像是出神入化般罷。我讀完此章,便對其念念不忘,便在假期動身去蘇州的平江路,尋找絲錦,聆聽昆曲,探訪緙絲;感受傳統(tǒng)的中國之美。在蘇州之行看到這一項項精湛的工藝后,不禁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嘆,那些一直從事傳統(tǒng)行業(yè)的人,那些真正的匠人,從他們身上,我們方才能感受到何為真正的工匠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尋訪傳承,確實通過這本書作用到了如我這樣的一個個小小的個體;這也是文章題目“一見、一念、一尋”的含義。作者不僅想通過這部十年沉淀下來的文化作品,來告訴我們這樣的讀者,大美中國還有太多優(yōu)秀的東西值得我們?nèi)ヌ綄?,還想用他自己微薄的影響力告訴我們,應該借這部作品,去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探尋、傳承、保護這一項項文化,將它們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