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即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成公五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五年,春,王正月,祀叔姬來歸。
仲孫蔑如宋。
夏,叔孫僑如會晉荀秀于毅。
梁山崩。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大也。何大爾?梁山崩,奎河三日不汗。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
秋,大水。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十有二月,己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鄭伯、曹伯、鄰婁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譯文】
魯成公五年,春季,周歷正月,祀叔姬被休棄回到魯國。魯國大夫仲孫蔑到宋國去回訪。
夏季,叔孫僑如在毅這個地方會見晉國大夫荀秀。梁山崩塌。梁山是什么山?是黃河邊上的一座大山。梁山崩塌為什么記載呢?記載怪異現(xiàn)象。有什么怪異的呢?它造成的災(zāi)害一友大了,它造成怎樣大的災(zāi)害呢?梁山的崩塌,堵塞了黃河,使河水三天不流。魯國以外的怪異現(xiàn)象是不記載的,這里為什么記載呢?這是為天下記載怪異現(xiàn)象。
秋季,魯國漲大水。
冬季,十一月,己酉這天,周定王去世。
十二月,己丑這天,魯成公與晉景公、齊頃公、宋共公、衛(wèi)定公、鄭悼公、曹宣公、鄰婁子、祀桓公會面,一起在蟲牢這個地方結(jié)盟。
擴展閱讀:《公羊傳》10句千古名言
1.君子見人之厄則矜制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語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君子看到了人處于危難之中,便會生起憐憫之心。而小人見到了有人處于困厄之地,則會幸災(zāi)樂禍。
2.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語出《春秋公羊傳》
饑餓的人們會為了食物而唱歌,勞苦的百姓會為了他們所從事的勞動而唱歌。這句話指明了詩歌最初是為了反映真實的生活。
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公羊傳·僖公十年》
想要去為難一個人,即便他沒有犯下什么過錯,也不必去擔(dān)心找不到借口。
4.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在高大茂密的松柏下,小草是不能夠繁殖生長的。這句話指明了在強者的面前,弱智是無法得到生存的。
5.臣義而行,不待命。--《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如果臣子可以按照道義去做事情,那便不必去等待命令。
6.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能打到馬肚上。比喻力所不能及。
7.風(fēng)馬牛不相及。--《公羊傳·僖公四年》
風(fēng)、馬、牛是毫無相關(guān)的,指沒有聯(lián)系,一點也扯不上關(guān)系。
8.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公羊傳·襄公二卜六年》
與其去殺死一個人,寧愿去冒著失職的罪名也要去放了他。
9.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公羊傳·宣公三年》
鼎的輕重大小,除了國君之外的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古人們是很講究地位等級和身份差異的,每個人都不能逾越身份和等級的限制。鼎是國家的象征,別人詢問就是在超越本分,是不應(yīng)該的。
10.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奎老而妥焉,請唯君王之命。--《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大王如果憐憫我這個不祥的人,請賜一塊貧瘠、五谷不升的薄地,讓我?guī)е鴰讉€年老體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殘生。請讓我遵從您的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