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哲理小故事三篇閱讀

字號:

痛苦是一個深淵,如果不能控制,只能是越陷越深。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快樂,快樂是戰(zhàn)勝自己的前提。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哲理小故事三篇閱讀。歡迎閱讀參考!
    【心靈的蠟燭照亮心房】
    亨利是個商人,人過中年,事業(yè)上卻不盡如人意,屢屢受挫,因此情緒十分低落,常常無端地發(fā)脾氣,抱怨別人欺騙了他。終于有一天,他對妻子說:“這個城市令我失望,我想離開這里,換個地方。”無論朋友們?nèi)绾蜗鄤?,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定。
    亨利和妻子來到了另外一個城市,搬進了新居。這是一幢普通的公寓樓。亨利忙于生意,早出晚歸,對周圍的鄰居未曾在意。
    一個周末的晚上,亨利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間,突然,停電了,屋子里一片漆黑。亨利很后悔來的時候沒有把蠟燭帶上,只好無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來。
    門口突然傳來輕輕的、略為遲疑的敲門聲,打破了黑夜的寂靜。
    “誰呀?”亨利在這個城市并沒有熟人,也不愿意在周末被人打擾。他很不情愿地起身,費力地摸到門口,極不耐煩地開了門。
    門口站著一個小女孩,是普通得幾乎難以給人留下什么印象的那種。她怯生生地對亨利說:“先生,我是您的鄰居。請問你有蠟燭嗎?”
    “沒有!”亨利氣不打一處來,“嘭!”的一聲把門關(guān)上了。
    “真是麻煩!”亨利對妻子抱怨道,“討厭的鄰居,我們剛剛搬來就來借東西,這么下去怎么得了!”
    就在他滿腹牢騷的時候,門口又傳來了敲門聲。
    打開門,門口站著的依然是那個小女孩,只是手里多了兩根蠟燭,紅通通的,就像小女孩漲紅的臉,格外顯眼。“奶奶說,樓下新來了鄰居,可能沒有帶蠟燭來,要我拿兩根給你們?!?BR>    亨利頓時楞住了,他被眼前發(fā)生的一幕驚呆了,好不容易才緩過神來?!爸x謝你和你奶奶,上帝保佑你們!”
    在那一瞬間,亨利猛然意識到了很多,他明白了自己失敗的根源就在于對別人的冷漠與刻薄。生活中欺騙你的往往也許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的雙眼被冰冷的心靈所蒙蔽了。
    屋子亮了,心也亮了。
    【空盒子的智慧】
    明朝宣德年間,御史李浚奉皇命來到浙江錢塘縣督理糧儲事宜,然而,當(dāng)時的錢塘縣官對李浚卻并不買賬,表面上恭恭敬敬,內(nèi)心里卻一直想要設(shè)計害他。
    一次,縣令尋找到了一個機會,將自己的一個心腹送到李浚的身邊做侍仆。因為李浚毫無“防人之心”,所以這個心腹很快獲得他的信任,并找到機會偷走了李浚的御史官印。當(dāng)李浚辦公要用印的時候,這才發(fā)現(xiàn)印盒里已經(jīng)空了。李浚想了又想之后,從一些細碎的蛛絲馬跡中判斷出來這是縣令干的。
    李浚的部下知道后,便想帶兵去縣官家搜察,李浚當(dāng)即阻止了,因為光是心里知道沒用,根本沒有證據(jù)。若是興師動眾地去搜察,很可能會使對方在慌亂中扔掉“臟物”,那樣李浚不僅無法取回官印,反而還會將自己逼向死胡同,因為丟大印可是一件罪很重的失職事件。為了不讓別人看出來自己丟失了官印,李浚只能裝作生病停止處理公事。
    就這樣過了幾天后,李浚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能讓縣官主動把官印送回來,但前提是必須給他搭了一個臺階!主意拿定后的當(dāng)天晚上,李浚當(dāng)作大病初愈,精神煥發(fā)地邀請把縣令請到家里來喝酒慶賀。兩人正喝著酒,不知道為什么李浚家的廚房突然著起了火,李浚連忙從臥室里取出一個印盒交到縣官的手上說:“代我保管一晚,明早將其送回,此刻我先撲火要緊!”說完不容縣官有什么推辭的機會,直接跑開救火去了。
    廚房的火其實是李浚自己提早就安排好家仆放的,火勢當(dāng)然也不會燒得很大,三下五除二就被撲滅了。然而,縣令可就不一樣了,他捧著空盒子回到家,如果原樣送回,那就意味著他把御史大印給弄丟了,那可是關(guān)連全家禍福的大罪!左思右想之下,縣令只能把自己命人從李浚身邊偷來的官印重新放回到盒子里。第二天早早地把印盒送回到李浚家。李浚接過盒子后當(dāng)場打開“檢驗”,里面的大印赫然在目!此時,兩人都心知肚明而又心照不宣地笑了,只不過一個是笑得坦然大度,另一個卻笑得羞愧難擋!
    在遭到他人傷害時,我們?nèi)绻晃兜刈允延欣?、舉拳相對,結(jié)果往往于事無補,不僅糟蹋我們自己的形象,而且還會繼續(xù)惡化與對方的關(guān)系,把雙方都推入兩難的境地;而不動聲色地給對方一個“空盒子”,在無形中為對方搭一架臺階,則實在是一種玄妙的生活智慧!
    【獨賞】
    有一個小沙彌非常愛炫耀,有一天,法師送了一盆夜來香給他。
    第二天一早,小沙彌高興地對法師說:“夜來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
    法師就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你了嗎?”
    “沒有,”小沙彌高興地說,“它的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來是這樣??!”法師說,“老衲還以為花開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的臉?biāo)⒌匾幌戮图t了。
    我想,觸動小沙彌的除了法師話中的“點睛之語”,定還有夜來香的特質(zhì):靜而不喧,香而不炫。這是一種自在的內(nèi)斂之美,這是一種清幽的獨賞的境界。
    獨賞是一種“人譽之一笑,人毀之一笑”的超然與自信。記者問劉震云:“你的《一句頂一萬句》獲得了茅盾文學(xué)獎,你有什么感受?”劉震云說:“得知這一消息時,我正在菜市場買菜。沒有特別的感受。我喜歡我這部小說,它獲獎了,我喜歡,它沒獲獎,在我心中它的價值不減?!?BR>    懂得獨賞的人像暗放的花兒,像春夜的雨,像流動的云,是自然,是天成,是本色,是無畏,不需偽裝,無需矯飾。
    獨賞是一種穩(wěn)坐幕后的寧靜與淡泊。喜歡錢鐘書婉拒記者的幽默:“假如你吃一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或許,讓我們難以企及的不僅是大師的天賦和成就,還有那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泠泠作響的寧靜之泉。
    孔子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知曉而不芳?!庇行庫o之音是與生俱來的,在鬧市不變其色,在僻壤不易其香,這樣一種人,即使在深山,亦能千嬌百媚地綻放;即使在幽谷,亦能如醉如癡地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