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詩經(jīng):《鼓鐘》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是一首描寫聆聽音樂、懷念善人君子的詩。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詩經(jīng):《鼓鐘》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鼓鐘》
    鼓鐘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鼓鐘喈喈,淮水湝々,憂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鐘伐鼛,淮有三洲,憂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注釋】
    ⑴鼓:敲擊。將將:同“鏘鏘”,象聲詞。
    ⑵湯(shāng)湯:大水涌流貌,猶蕩蕩。
    ⑶淑:善。
    ⑷懷:思念。允:信,確實。一說為語助詞。
    ⑸喈(jiē)喈:聲音和諧。
    ⑹湝(jiē)湝:水流貌。
    ⑺回:邪。
    ⑻伐:敲擊。鼛(gāo):一種大鼓。
    ⑼三洲:淮河上的三個小島。
    ⑽妯(chōu):因悲傷而動容、心緒不寧。
    ⑾猶:已。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其德不猶’,言久而彌篤,無有已時也。”一說假借為“訧”,缺點、毛病。
    ⑿欽欽:象聲詞。
    ⒀以:為,作,指演奏、表演。雅:原為樂器名,狀如漆筒,兩頭蒙以羊皮。引申為樂調(diào)名,指天子之樂,或周王畿之樂調(diào),即正樂。南:原為樂器名,形似鐘。引申為樂調(diào)名,或說指南方江漢地區(qū)的樂調(diào)。
    ⒁籥(yuè):樂器名,似排簫。占代羽舞時邊吹籥,邊持翟羽舞蹈。僭(jiàn):超越本分,此訓(xùn)亂。不僭,猶言按部就班,和諧合拍。
    【譯文】
    敲起鐘聲音鏗鏘,淮河水浩浩蕩蕩,我的心憂愁而又悲傷。那善人君子啊,想起他叫人怎么能忘。
    敲起鐘聲音和諧,淮河水滔滔不歇,我的心憂愁而又悲切。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品行正直無邪。
    敲起鐘擂起鼓點,樂聲回蕩在淮上三洲,我的心悲哀而又難受。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德行將永垂千秋。
    敲起鐘聲音清脆,又鼓瑟來又彈琴,再加笙磬一起和諧奏鳴。演奏起雅樂和南樂,吹籥歌舞合拍分明。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聆聽音樂、懷念善人君子的詩。前三章寫耳聞鐘鼓鏗鏘,面對滔滔流瀉的淮水,不禁悲從中來,憂思縈懷,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對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寫鐘鼓齊鳴、琴瑟和諧的美妙樂境。如果透過字面上的這些意思來探究其深層的涵義,則會令人感到無從索解,因而朱熹在《詩集傳》中也只能說:“此詩之義未詳”,“此詩之義有不可知者。”
    《毛詩序》稱此詩“刺幽王也”。毛傳云:“幽王用樂,不與德比,會諸侯于淮上,鼓其*樂以示諸侯,賢者為之憂傷?!逼鋵嵲娭兴鶎懙囊魳方允茄乓粽暎c“*樂”(如鄭衛(wèi)桑間濮上之音)沾不上邊,因而鄭箋釋為:“為之憂傷者,‘嘉樂不野合,犧象不出門’(按語出《左傳·定公十年》)。今乃于淮水之上作先王之樂,失禮尤甚?!编嵤鲜且宰鄻返攸c之不合于禮來解釋賢者聞樂憂傷的原因的。其實好的音樂未必不能在外演奏,譬如《莊子·天運》中寫到“(黃)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就是一例。王安石則稱:“幽王鼓鐘淮水之上,為流連之樂,久而忘反(返),故人憂傷?!缛司樱瑧言什煌?,傷今而思古也?!保▍巫嬷t《呂氏家塾讀詩記》引)蘇轍《詩集傳》則發(fā)揮毛傳“幽王用樂,不與德比”之說,云:“言幽王之不德,豈其樂非古歟?樂則是,而人則非也?!币庵^樂乃正聲嘉樂,而幽王之德無以配之。
    接下來的問題是,此詩是不是“刺幽王”??资枰嵭f曰:“鄭于《中候·握河紀》注云:‘昭王時,《鼓鐘》之詩所為作者’”孔氏稱:“鄭時未見毛詩,依三家為說也?!编嵤现f或以為出自韓詩,或以為出自齊詩,其立說的根據(jù)就是因為《左傳》有昭王南征的記載。此說后人多從之,但也難以成為定論。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云:“此詩循文案義,自是作樂淮上,然不知其為何時、何代,何王、何事。小序漫謂刺幽王,已屬臆斷。歐陽氏云:旁考《詩》、《書》、《史記》,皆無幽王東巡之事?!稌吩弧煲牟⑴d’,蓋自成王時徐戎及淮夷已皆不為周臣;宣王時嘗遣將征之,亦不自往。初無幽王東至淮徐之事。然則不得作樂于淮上矣。當(dāng)闕其所未詳?!边@是較為客觀持平的議論。而汪梧鳳《詩學(xué)女為》引《竹書紀年》所載幽王十年春王及諸侯盟于太室,秋王師伐申事及《左傳》所載楚靈會于申,說明幽王有東巡之事,且淮水出南陽胎簪山,其地與申、太室均豫川地,以此認定《鼓鐘》為寫幽王事之詩。由此眾說紛紜,可見這實在是一筆糾纏不清的歷史舊帳。
    如果撇開這些陳說,將此詩的主題泛泛地理解為“在奏樂的場合中,思念君子而悲傷”(高亨《詩經(jīng)今注》),則又過于空洞。事實上詩人是有感而發(fā)的,這種感慨折射出他對國運、時代的憂思。從詩的卒章來看,他所聽到的不是一般的音樂,而是“雅”、“南”之類的周朝之樂,這些音樂與周朝的輝煌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身處國運衰微的末世,聽到這種盛世之音,自然會感慨今昔,悲從中來,從而會有追慕昔賢之嘆。方玉潤云:“玩其詞意,極為嘆美周樂之盛,不禁有懷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憂心且傷也。此非淮徐詩人重觀周樂、以志欣慕之作,而誰作哉?”(《詩經(jīng)原始》)方氏之論是言之成理的。
    擴展閱讀:
    詩經(jīng)內(nèi)容簡介
    《詩經(jīng)》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xí)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jīng)》現(xiàn)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fēng)》、《雅》、《頌》三部分。
    《風(fēng)》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fù)沓的手法來反復(fù)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xiàn)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缎⊙拧分幸灿胁糠置窀琛?BR>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nèi)),《風(fēng)》的數(shù)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shù),常說“詩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