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guān)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下面是分享的詩經(jīng)《國風(fēng)·鄭風(fēng)·清人》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國風(fēng)·鄭風(fēng)·清人》
先秦:佚名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譯文】
清邑軍隊駐在彭,駟馬披甲真威風(fēng)。兩矛裝飾重纓絡(luò),黃河邊上似閑庭。
清邑軍隊駐在消,駟馬披甲威又驕。兩矛裝飾野雞毛,黃河邊上自逍遙。
清邑軍隊駐在軸,駟馬披甲任疾跑。左轉(zhuǎn)身子右拔刀,軍中好像準(zhǔn)備好。
【賞析】
這是一首辛辣的諷刺詩。在此詩作者眼中,高克帶領(lǐng)的部隊,戰(zhàn)馬披甲,不可謂不雄壯;戰(zhàn)車插矛,不可謂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卻不是在為抵御敵人隨時可能的入侵而認(rèn)真?zhèn)鋺?zhàn),卻在河上逍遙游逛,耍弄刀槍;身為將帥的高克也閑來無事,只是以練武來消磨時光而已。此詩諷刺的對象是高克,而最終深深斥責(zé)的是鄭文公的昏庸。
至于為什么說諷刺的矛頭最終是對準(zhǔn)鄭文公,古代有一位論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國之名寵,生殺予奪,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誅之可也。情狀未明,黜而退之可也。愛惜其才,以禮馭之亦可也。烏可假以兵權(quán),委諸竟上(邊境),坐視其離散而莫之恤乎!《春秋》書曰:‘鄭棄其師?!湄?zé)之深矣!”(朱熹《詩集傳》引胡氏語)??傊?,在抵御外敵之時,鄭文公因討厭高克反而派他帶領(lǐng)清邑士兵去河邊駐防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全詩共三章,寫清邑士兵在黃河邊上的彭地、消地、軸地駐防時的種種表現(xiàn)。表面上是在稱頌他們,說他們的披甲戰(zhàn)馬如何強壯,奔馳起來又如何威風(fēng);戰(zhàn)車上裝飾著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壯盛;軍中的武士也好,主帥也好,武藝又是如何高強。而實際上他們卻是在河上閑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畫龍點睛,用“翱翔”、“逍遙”、“作好”等詞來揭出本相,其諷刺的手法是較為含蓄的。從詩的章法上說,三個章節(jié)的結(jié)構(gòu)和用詞變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與前兩章不同處較多。作者采用反復(fù)詠嘆的手法,以增強詩歌的氣勢和表現(xiàn)力,從而達(dá)到其諷刺的效果。
擴展閱讀:詩經(jīng)名句
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婉兮孌兮??偨莵O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qū)。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擴展閱讀:詩經(jīng)價值之歷史與民俗價值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jīng)》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cè)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xué)、藝術(shù)等。后世史學(xué)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dāng)部分依據(jù)了《詩經(jīng)》的記載。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詩,本是歌頌祖先的頌歌,屬祭祖詩,記錄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會后期到周滅商建國的歷史,歌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輝煌功績。這些詩篇的歷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們記錄了周民族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滅商建周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記載了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大遷徙、大戰(zhàn)爭等重要歷史條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民俗、軍事等多方面情況,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雖然這些史料中摻雜著神話內(nèi)容,卻無可否認(rèn)地有著可以置信的史實。
《詩經(jīng)》的民俗價值也顯而易見,包括戀愛、婚姻、祭祀等多個方面。如《邶風(fēng)·靜女》寫了貴族男女青年的相悅相愛;《邶風(fēng)·終風(fēng)》是男女打情罵俏的民謠;《鄭風(fēng)·出其東門》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專一。這些從不同側(cè)面和角度反映表現(xiàn)各種婚姻情狀的詩篇,綜合地體現(xiàn)了西周春秋時期各地的民俗狀況,是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從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對待婚姻的不同態(tài)度和婚姻觀。
《詩經(jīng)》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guān)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風(fēng)·簡兮》中寫到“萬舞”,以及跳“萬舞”伶人的動作、舞態(tài),告訴人們這種類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廟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體狀況。更多更正規(guī)的記錄祭祀內(nèi)容的詩篇,主要集中于《頌》詩中。如《天作》記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為郊祀天地時所歌。這些詩章充分表現(xiàn)了周人對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誠,以祭祀歌頌形式,作謳歌祈禱,反映了其時人民對帝王與祖先的一種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從中折射出上古時代人們的心態(tài)和民俗狀況,是寶貴的民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