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首詞中,作者明傷“中秋無月”,實則有英雄末路之嘆。全詞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語言明白曉暢,婉曲蘊藉,韻味無窮。下面是分享的中秋古詩:《一剪梅·中秋無月》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一剪梅·中秋無月》
宋代: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譯文】
回憶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ㄓ坝痴赵诰票?,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臺舉杯賞月,可是烏云密布,雨水浸濕了紗窗,哪里還有月光。
我簡直想乘風上天去質(zhì)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畫堂里沒有月亮,只有紅燭高照,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慢慢把曲唱到終。
【賞析】
該詞上片描寫了詞人回憶曾經(jīng)在一個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叢中,月波花影蕩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濕了紗窗,只有蠟燭閃光的情景,下片描寫了詞人想要乘風上天去質(zhì)問天宮,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只得在燭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
上片,用對比的手法寫今宵中秋無月之遺憾。
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筆入題,回憶先年中秋之夜,碧霄無云,皓月當空,桂影婆娑,桂花飄香,伴桂倚花,把酒賞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盎ㄔ凇眱删?,筆意極工,透顯空靈靜境,欣喜之情。
“今宵”三句,折轉(zhuǎn)寫今宵中秋樓臺賞月,人酒依舊,卻不見明月。原因是“云濕紗窗,雨濕紗窗”,今晚是個雨夜。曲筆寫出賞月而不得月的沉悶而遺憾之情。
下片寫無月之夜的孤寂愁懷。換頭緊承上片。
“渾欲”三句,寫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皽営孙L問化工”寫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見其遺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詞人被朝廷閑置不用,報國無門之恨,他要“渾欲乘風”去質(zhì)問皇上,為何如此對待他。“路也難通。信也難通?!睂懗鲈竿y以實現(xiàn)的無可奈何之情狀,其怨恨之情顯而易見。
結(jié)末三句以景作結(jié),寫中秋無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詞人在無奈之下,只得以紅燭為伴,借酒澆愁,慢歌獨飲,聊以自慰,以此來打發(fā)這個無月的漫漫長夜。其孤苦之狀,歷歷在目。
在這首詞中,作者明傷“中秋無月”,實則有英雄末路之嘆。全詞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語言明白曉暢,婉曲蘊藉,韻味無窮。
擴展閱讀:辛棄疾軼事典故之義斬義端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后,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nèi)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lǐng)頭的耿京是一位農(nóng)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yīng)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并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此年中發(fā)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guī)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jīng)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lǐng),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jīng)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jié)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里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