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鷸蚌相爭》原文翻譯及故事

字號:


    《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鉆空子。下面是分享的文言文:《鷸蚌相爭》原文翻譯及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鷸蚌相爭》
    兩漢:劉向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蹦酥埂?BR>    【譯文】
    趙國將要出戰(zhàn)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干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會餓死你?!瘍蓚€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F(xiàn)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壁w惠文王說:“好吧?!庇谑峭V钩霰ゴ蜓鄧?。
    【注釋】
    方:剛剛。
    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
    曝:曬。
    支:支持,即相持、對峙
    鷸: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箝:同“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喙:嘴,專指鳥獸的嘴。
    雨:這里用作動詞,下雨。
    即:就,那就。
    謂:對……說。
    舍:放棄。
    相舍:互相放棄。
    并:一起,一齊,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將要。
    弊:弊病;害處,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擔心。
    為:替,給。
    【故事】
    有一天,天氣很好,太陽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順著河水上了岸,躺在沙灘上,張開兩個蚌殼悠閑地曬著太陽。
    這時,一只名鷸的水鳥從河邊飛過。鷸鳥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輕輕地走到河蚌旁邊,猛地伸著又長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殼內的蚌肉。
    河蚌反應也很快,鷸鳥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殼,緊緊夾住了鷸鳥的長嘴。
    鷸鳥急了,趕緊甩動長嘴,想甩開河蚌。可是河蚌夾得很緊,根本甩不開。它們各自用力搏斗了一會兒,鷸鳥和河蚌誰也不肯相讓,就這樣僵持著。
    雙方爭吵起來。鷸鳥威脅河蚌說:"你若不張開甲殼,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會被曬死在這里的,我看你能撐到什么時候。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說: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來,你就會在這里餓死和憋死在這河灘上,
    就這樣,鷸鳥和河蚌誰也不肯讓誰。時間一長,它們倆都累得筋疲力盡。
    正在這時,一個老漁夫從河灘打魚回家路過,就從沙灘上走過??匆婜柊鱿酄幍那榫埃瑵O夫覺得很有趣。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沒有費多大力氣,把兩個一起抓住,高興地拿走了。
    擴展閱讀:劉向主要貢獻
    從《漢書·藝文志》的序言來看,諸子百家書籍的命運多舛,書籍的來源駁雜:
    《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shù)家之傳。戰(zhàn)國縱橫,真?zhèn)渭姞?,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藩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圣上喟然而嘆日:“朕甚憫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
    在“真?zhèn)渭姞帯?、“藩滅文章”、“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求遺書于天下”的背景下,書籍的流傳、創(chuàng)作和整理都會受到影響,產(chǎn)生一些不正常的現(xiàn)象,需要仔細辨別。王葆弦先生指出,漢成帝時篇籍大增,各種書的藏本頗多,“劉向自恃為《谷梁傳》學名家及朝野公認的宿學通儒,又屬劉氏宗室,借整理皇家藏書之機,以及與元成兩帝接近的便利條件,自然要在重要典籍的整理上自成系統(tǒng),與經(jīng)學的其他派系分庭抗禮。他所擬訂的篇次、篇數(shù)都是與舊本不同的,就連書名也要重新擬就”。
    熊鐵基在《劉向校書詳析》說:后世流傳乃至我們看到的西漢及其以前的古書,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書名都是劉向他們校定的。當時幾乎所有的圖書都經(jīng)過了他們的理解、認定乃至改造,當然免不了打上時代的烙印。但是長期以來這一點未得到充分認識,以為所讀的先秦古籍就是原來的樣子,這就難免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誤解,得出與歷史真實不符的結論。歷代學者中有不少人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于是產(chǎn)生疑、辨,因而有指偽之作。從現(xiàn)存的《書錄》及有關記載看,有的書完全是新編定的。如《列子書錄》……可見劉向完全新編了一部《列子》書。而諸子百家被稱為中華文化正統(tǒng)淵源,劉向當時整理了已瀕臨亡佚的散亂諸子殘篇,雖然現(xiàn)在這些諸子典籍十不存一,但是劉向整理先秦諸子古籍貢獻功不可沒。
    擴展閱讀:劉向(西漢文學家)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于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于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于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后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zhàn)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五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zhàn)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jīng)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冻o》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jīng)》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