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

字號:

成語故事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以下是整理的有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愛屋及烏】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zhàn)》。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為軍師,開始擴軍備戰(zhàn),并遷都豐邑(今陜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fā)繼位,稱周武王。他聯(lián)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并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墻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后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為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xiàn)象。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眼睛。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可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嚇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游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暗中摸索】
    這個典故源于于唐。劉束的《隋唐佳話》。唐朝時,大臣許敬宗為人非常自傲輕慢,凡屬他見過的客人,盡管經(jīng)人介紹,也常常忘記很快,如果再見面如同生人一樣。有的人就譏諷他記性太差了。許敬宗則回答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當然很難記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遜、劉季綽、沈約、謝兆等學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認出來。"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沒有師傅或門徑,獨自探索知識或技術的掌握與創(chuàng)造。
    【按圖索驥】
    這個典故載于《漢書。梅福傳》。在春秋時代秦國,有個相馬專家叫伯樂,原名孫陽。他善于識千里馬并寫了一本《相馬經(jīng)》。伯樂的兒子死讀《相馬經(jīng)》,按照書中所說的馬的樣子去尋找騏驥良馬。有一天,在看見一只大蟾蜍,他便高興地對伯樂說:"爸爸,這是一匹良馬,眼睛和額頭跟你書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樣。"伯樂知其子之愚,轉怒為笑地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無法駕馭)。"
    這個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條,不能理論結合實際。
    【自相矛盾】
    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舉起自己的矛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個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