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課件的應(yīng)用和其他學科教學課件的應(yīng)用一樣,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讓教學時間優(yōu)化。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課件還能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深化語文教學的內(nèi)涵。下面是整理分享的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4課課件:《古詩三首》,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篇一】
【教學目標】
1.會認“徑、斜”等11個字,會寫“寒、徑”等13個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挑”。
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jù)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
1.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2.在比較欣賞中體會古詩中飽含的“情”。
【教學難點】
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jù)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山行
【課時目標】
1.會認“徑、斜”2個字,會寫“寒、徑”等4個字。
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jù)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激發(fā)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交流古詩,體驗情趣:同學們一定非常喜歡古詩,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詩人作詩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詩人筆下變得更加奇妙。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積累的描寫四季景色的古詩。(學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進行評議和小結(jié)。
3.(課件出示2—5)描寫四季的古詩,鼓勵學生閱讀積累。
詠柳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學們,現(xiàn)在正是深秋季節(jié)。你能用自己積累的四字詞語說說這個季節(jié)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嗎?(課件出示6)秋景圖,學生自由交流。
5.導入課題:在我國唐代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深秋的一天,詩人杜牧乘著馬車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jié)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板書:山行(杜牧)
6.(課件出示7)古詩《山行》,學生自由朗讀。
7.簡介作者。
(課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二、誦讀古詩,探究初成。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鼓勵交流: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么,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2.(課件出示9)閱讀與交流的要求:
(1)自己讀,定位識字,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3.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4.檢查交流情況。
hánjìnɡxiéshuānɡ
寒徑斜霜
(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注意讀準翹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徑”。
(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評議,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的注釋。
(課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遠上:登上遠處的。
③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寒山:深秋季節(jié),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④石徑:石子的小路。
⑤斜:傾斜,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產(chǎn)生,生出,文中是說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車:轎子。
⑧坐:因為。
⑨愛:真愛,留戀。
⑩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12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師點撥“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qū)別:
深:濃厚,濃郁。
生:產(chǎn)生,生出(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課件出示13)有關(guān)圖片。
(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14:)寒徑斜霜
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經(jīng)—徑”“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1)“霜”:“雨”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鉤變成橫鉤。
(2)“寒”字的下面不是兩點水。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徑、斜”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徑”要寫得左窄右寬;“斜”要寫得左右等寬。
“霜”是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寫的時候是上寬而扁,下長而寬;“寒”上窄下寬。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三)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三、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一)初解詩意。
1.談話激趣:杜牧在這首詩中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異常美麗的秋景圖。詩人真了不起呀!其實,這每一個字都是經(jīng)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們靜下心來,來細細地品味,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時是什么季節(jié)嗎?(深秋)詩中哪些地方告訴了我們季節(jié)呢?(霜葉、寒、晚表示季節(jié))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
3.這么多的景物中,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葉)
4.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
5.正是美麗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難以抑制自己的驚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停車)
6.讓作者“停車”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里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紅葉有什么特點?
(和二月花相比,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
7.詩人為我們展現(xiàn)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這里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這些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但是讓詩人更動心的是深秋的紅葉!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現(xiàn)出來的呢?(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紅花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艷麗,還具有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經(jīng)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體會。
1.教師導言:深秋時節(jié),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冷。遠處山林中詩人杜牧乘坐的轎子正慢慢走來,首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什么?(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2.(課件出示15)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jié)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
3.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
一個“遠上”寫出了“山”的綿延起伏;
一個“寒”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
一個“斜”字讓我們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在虛無飄渺,白云升騰的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幾戶人家。
4.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5.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6.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前兩句詩句。
7.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描繪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簡筆畫。
8.教師導言:正當轎子緩緩前進時,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9.(課件出示16:后兩句詩圖片及譯文)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jié)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及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
10.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詩人坐在轎子里,忽然讓轎子停下來,原來詩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鮮花還要艷麗的霜葉,他想停下來仔細欣賞。
11.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12.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13.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后兩句詩句。
14.鼓勵學生認真體會、感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繼續(xù)完善自己的簡筆畫。
15.引導體會:“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至作為名句千古流傳。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課件出示17):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板書帶節(jié)奏標志的古詩《山行》)
2.教師引導:詩中的豎線是停頓符號。單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短些,雙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長些。
3.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
4.教師小結(jié):讀古詩應(yīng)該抑揚頓挫,還應(yīng)有感情。
5.教師范讀,指名讀,指名領(lǐng)讀,學生齊讀。
6.自由讀,練習背誦。
(四)檢查背誦,體會感情。
1.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2.教師引導,體會感情:詩人用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前兩句寫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后一句寫近景,寫出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教師導言:同學們,唐代大詩人杜牧,用一首簡短的小詩把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我們家鄉(xiāng)的大自然的秋天到處都是美麗的圖畫。資料不錯吧,請微信搜公眾號關(guān)注:好老師好童學教學團隊。希望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2.學生自選作業(yè)。(課件出示18)
(1)畫:畫一幅畫,畫出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寫:寫一首小詩或一篇日記,用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收集杜牧的詩,借助有關(guān)資料進行自學。
【板書設(shè)計】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chuàng)設(shè)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shè)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著設(shè)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jié)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了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復(fù)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jié),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chǔ)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jù)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fā)展。
第二課時
贈劉景文
【課時目標】
1.會認“贈、劉”等8個生字,會寫“贈、劉”等7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
3.學習古詩新唱,培養(yǎng)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
2.學習古詩新唱,培養(yǎng)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喜歡秋天嗎?你能用一些詞句來說說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嗎?
2.從你們的話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歡秋天,古人也很喜歡秋天,他們常常吟詩作詞來贊美秋天。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贈劉景文》(課件出示20)(出示詩人、題目)知道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嗎?認讀生字:贈、劉,讀準平舌音“贈”,邊音“劉”。
3.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課件出示21)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劉景文,他是一個有學問、不怕困難的人。當時他已經(jīng)50多歲了,可是卻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悶悶不樂,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蘇軾就邀劉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蘇軾很想幫劉景文樹立信心。
于是,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希望劉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這首詩的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板書:贈劉景文)
二、圖文結(jié)合,畫中會意。
(一)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22)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贈、劉、蓋、菊、殘、君、橙、猶、傲、橘
自由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正音:“贈、殘”是平舌音,“橙”是翹舌音。
開火車讀,齊讀。
(二)學習前兩句詩。
1.指名朗讀古詩《贈劉景文》,教師評議: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那你們知道這首古詩前兩句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課件出示23)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是橙黃橘綠時。
2.指名說,板書:荷菊
3.師:同學們的回答真棒,來,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
4.“荷”字的教學。
(1)(課件出示24)荷花荷葉圖(板書:荷花荷葉圖)
師:同學們,圖上畫了什么?
師:看到這么美的荷花,讓我想起了一首小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課件出示25)
(2)老師一邊描述一邊出示(課件出示26)荷葉干枯圖(重疊在荷花荷葉圖上)
師: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秋天來了,你們看荷花變得怎樣了?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荷盡已無擎雨蓋)
引導理解——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3)反復(fù)讀:荷盡已無擎雨蓋。
5.“菊”字的教學。
(1)(課件出示27)菊花圖。(板書:菊花圖)
師:秋天來了,菊花開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早上還看得見霜呢。(課件出示28)菊殘圖(重疊在菊花圖上),你們看這菊花怎樣了?
引導理解——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
師:當我們感覺到天氣冷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怎樣?
師:那你們看看:菊花的花枝,光著身子卻依然挺立著,這是一株什么樣的菊花呀?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菊殘猶有傲霜枝)
(2)反復(fù)讀“菊殘猶有傲霜枝”。
(3)對比朗讀。
(三)教學后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BR> 師:我們跟著詩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會發(fā)現(xiàn)秋天還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課件出示28)橙黃橘綠圖。(板書:橙黃橘綠圖)
師:除了橙子、橘子,還有哪些果實也是在秋天成熟的?這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書:橙橘秋之美)
所以詩人蘇軾怎么說?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
2.齊讀詩句。
三、讀中悟情,多元吟誦。
(一)談話過渡:同學們雖然理解了詩意,可還沒有讀出詩的節(jié)奏,讀出詩的韻味。下面老師教你們讀古詩的一個方法,好嗎?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體會讀。
3.個人比賽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齊讀。
6.指導背誦。
(二)同學們,劉景文受到了蘇軾的鼓勵,終于嶄露頭角,后來他還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做了官,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耙荒旰镁熬氂?,是橙黃橘綠時?!边@勵志的詩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指名背誦)
(三)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同學們,老師在課余的時間把這首古詩配上了音樂,讓這首詩變成了一首歌曲,你們想聽嗎?欣賞“古詩新唱”——“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辟澝狼锾斓倪€有很多很多,你們課余時間也可以找找讀讀喲!
五、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1.同學們,蘇軾把這首詩送給了劉景文,我們現(xiàn)在就來寫一寫詩中的幾個生字。
(寫字之前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zhí)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第2個比第1個寫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30:)贈劉蓋菊殘君橙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貝”是“贈”,“文+刂”是“劉”,“登+木”是“橙”,“+皿”是“蓋”。
減一減:“群—羊=君”。
換一換:“線”把“纟”換成“歹”,變成“殘”。
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1)“蓋”字的“羊”沒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筆橫要露頭。
(3)“贈、橙”都是左窄右寬,“殘”左右等寬,“劉”左寬右窄。
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殘”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右邊是兩橫一撇,不是一橫兩撇。
“橙”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橫撇,七、八筆是兩小撇。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設(shè)計意圖: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了語言的優(yōu)美,同時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chuàng)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BR> 【設(shè)計意圖:一節(jié)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guān)作者的詩歌和同類型的詩歌,積累優(yōu)秀詩文?!?BR> 【設(shè)計意圖: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新課標關(guān)于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避免啰嗦無重點的“說”,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質(zhì)量。】
第三課時
《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認識“挑”1個生字,會寫“送、挑”2個生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課件出示32)出示圖片,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編小故事。
2.談話導題: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二、認識生字,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引導解題。
(書:書寫下來。所見:所看到的。)
2.齊讀題目,板書題目。
3.根據(jù)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課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
(1)老師指正:注意讀準平舌音“送”。
“挑”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tiǎo”,還有一個讀音是“tiāo”,組詞為“挑擔、挑糧”。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聲字結(jié)構(gòu)規(guī)律識記“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關(guān)+辶=送”。
(3)(課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課件)送挑
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送”是半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先寫“關(guān)”,后寫“辶”,“辶”是三筆寫成,第二筆是橫折折撇。
“挑”第三筆是提,第七筆是豎彎鉤。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男女生分組讀。
(課件出示35)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一)找出詩人所見。
師:這首詩是夜晚詩人寫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詩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們快到詩中找一找,看誰有發(fā)現(xiàn)?(梧葉、兒童、挑促織、籬落、一燈明)(教師相機板書)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師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兒童挑促織時,相機出示第三行詩句。(課件出示36圖文)知有兒童挑促織。
(2)生回答看到兒童在捉蟋蟀,相機指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句。
師:從這學期、這首詩開始,古詩課文增加了一項內(nèi)容——注釋(板書:注釋)它是我們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它能幫我們掃清詩中的攔路虎,它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讀懂詩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師:剛才借助注釋我們知道“挑促織”的意思,那么這個“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詩人怎么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相機出示第四行詩句。(課件出示37圖文)夜深籬落一燈明。
2.引導交流:你捉過蟋蟀嗎?指名生說。
預(yù)設(shè)一:學生捉過蟋蟀。教師讓學生自由交流分享體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預(yù)設(shè)二:學生沒有體驗過。教師充滿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時侯和小伙伴到草叢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順著聲音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一只,趕緊用手去捂,覺得應(yīng)該捂到手里了,可是打開一看,卻什么也沒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會高興得不得了!
3.朗讀指導。
4.齊讀。
5.師范讀。
6.齊讀。
(三)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談話過渡:誰知道捉蟋蟀的季節(jié)是什么時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節(jié)。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聽。到書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課件出示38)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讀一讀。
2.理解詞語,初知大意。
3.(課件出示39)
(1)蕭蕭:風聲。
(2)梧:梧桐樹。
(3)客情:旅客思鄉(xiāng)之情。
4.齊讀。
5.師范讀。
6.齊讀。
7.理解“客”,相機介紹作者背景資料(課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個解釋,生選擇字義。)
引導交流: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就是葉紹翁。(板書:葉紹翁)說起葉紹翁還有一個故事:(課件出示40)葉紹翁是福建人,小時侯被送給浙江的一個葉氏的人家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他的家變得凄慘不堪。他的爸爸媽媽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
8.讀詩。
談話過渡:了解了這些,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么牽動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xiāng)之情。我們帶著這思鄉(xiāng)之情再讀一讀。
(四)指導全文朗讀。
1.齊讀。
師:就在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詩人又會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許他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伙伴,也許想起家鄉(xiāng)的孩子,想到這些,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團聚啊。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xiāng)曲》)。
5.唱詩(配上《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
6.指導背古詩:這首詩要把詩人“想家”的感情讀出來,聲調(diào)要緩慢些。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xiāng)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范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動,強化記憶。
1.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出對應(yīng)的詩句。
3.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4.小組比賽。
五、拓展閱讀,增加興趣。
1.你們還讀過哪些詩人所寫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試試!
2.老師這里也有一首古詩,請你們認真聽一聽,跟著一起體會詩歌的感。
(課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讀一讀,背一背。
【設(shè)計意圖: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yù)熱課堂。】
【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山行》。
2.學會本課生字認識10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讀音和用法。
3.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能根據(jù)圖片和關(guān)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lián)系詩句,說說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能根據(jù)圖片和關(guān)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lián)系詩句,說說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2.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一說理由。
四季風景如畫,四季都是詩情畫意的。在這美好的秋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三首關(guān)于秋天的詩歌。
板書,齊讀課題。
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詩歌《山行》。
二、整體感知
1.認識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著有《樊川文集》。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按罄疃拧敝咐畎缀投鸥?。
你還知道杜牧的其他詩歌嗎?
預(yù)設(shè):《清明》、《秋夕》等。
2.聽《山行》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山行》: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4.出示詩歌,指導學生讀好節(jié)奏。
預(yù)設(shè):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情況,要求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fù)。努力把文章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徑、斜。
領(lǐng)讀生字,注音拼讀。
結(jié)合圖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徑:小路。
斜:不正。
石徑斜:石板小路彎彎曲曲。
2.你認為哪些詞語的意思比較難懂,小組內(nèi)相互質(zhì)疑解答。
預(yù)設(shè):
生:產(chǎn)生,生出。
坐:因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讀古詩
(一)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預(yù)設(shè):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結(jié)合圖片,解釋重點詞語。
寒山:深秋的山。
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二)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風景。
學生結(jié)合景物提示,描述風景。
(三)小組說一說詩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曉詩意。
1.作者說“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白云深處”也是可以的,“生處”與“深處”有何區(qū)別?
預(yù)設(shè):
“深”是濃厚,濃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處”為云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涌、白云飄忽的動態(tài)感。應(yīng)當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紅于”改為“紅如”效果一樣嗎?
學生看圖思考,然后表達觀點。
預(yù)設(shè):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五)入詩境,悟詩情。
1.出示古詩,簡析詩歌中的風景。
前兩句和后兩句寫景有何不同?前兩句和后兩句詩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預(yù)設(shè):
前兩句抓住“寒”字,描繪了一種遼闊深遠的遠景。
后兩句抓住“紅”字,描寫了一種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歡哪兩句?為什么?
預(yù)設(shè):
后兩句是千古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兩句詩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對比,用紅葉比春花,在美的基礎(chǔ)上渲染了一層堅強。詩人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情感,古詩中寫秋的詩文大多是悲涼的,而這首詩卻表達了一種喜愛的情感。古詩的詩意富有哲理,這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楓葉經(jīng)霜象征為經(jīng)受挫折、磨難,然而“經(jīng)霜色愈濃”。因而,這句詩就有了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五、學寫生字
美好的詩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現(xiàn),這首詩中還有這幾個生字需要我們會寫,現(xiàn)在讓我們拿出小手來寫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1.課件出示“寒、徑、斜、霜”等4個生字。
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認字,說說自己是從什么渠道或通過什么方法認識的。
2.打開“優(yōu)教學生字”,逐個學習,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
3.指導書寫。
(1)每個字在書寫之前先想一想怎樣才能寫得美觀。
(2)觀察字的結(jié)構(gòu),說說書寫注意點以及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師范寫,引導學生再次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注意講解“寒”寶蓋兒寬,三橫緊湊,撇捺要舒展?!皬健钡挠疑喜糠植灰獙懗伞坝帧薄!靶薄弊笥医Y(jié)構(gòu),注意兩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學生在田字格里仿寫,教師提醒寫字姿勢。
六、指導學習《贈劉景文》
過渡:詩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紅葉,就送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晚秋,其實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歡秋天的詩人也有很多。課文第二首詩歌《贈劉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讓我們先來認識作者——蘇軾。
(一)認識作者。
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二)感知古詩。
出示詩歌,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
預(yù)設(shè):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三)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想一想:《山行》這首詩我們是從哪幾方面來欣賞的。
預(yù)設(shè):字、景、情、理。
1.小組長領(lǐng)學生字。
(1)出示會認的生字“猶、傲、橘”。
(2)出示會寫的生字“贈、劉……”等7個生字,小組成員每人一個生字講解,并示范書寫,直至完成任務(wù)。
(3)小組挑戰(zhàn),聽寫生字。
2.一起賞景。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
預(yù)設(shè):荷葉、殘菊、黃橙、綠橘等。
(2)聯(lián)系詩句說一說,詩中的景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導悟情。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給劉景文?
作者寫枯敗的荷葉、傲霜的殘菊有什么用意?又為什么寫到了橙黃橘綠?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隨機點撥。
預(yù)設(shè):劉景文當時已經(jīng)58歲了,有些遲暮之感。作者寫這首詩告訴他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勉勵劉景文奮發(fā)有為。
4.詩歌中有沒有一句話讓你覺得包含道理?
預(yù)設(shè):菊殘猶有傲霜枝。
“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氣節(jié)。
七、總結(jié)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劉禹錫的名句,其實秋天不只有火紅的楓葉,燦爛的菊花、還有很多像橙黃橘綠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讓我們?nèi)ふ以娨獾那锾彀?。說一說你眼里的秋天。
八、鞏固提高
打開“基礎(chǔ)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guān)吧!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片,觀察回答。
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都有什么?這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
板書,齊讀課題。
2.解讀課題。
夜:夜晚。書:書寫。見:看見。
夜書所見: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情景)。
二、感知內(nèi)容
1.認識作者。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
2.聽《夜書所見》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夜書所見》。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讀古詩
(一)出示古詩,引導學生讀好節(jié)奏。
(二)抓住關(guān)鍵字理解詩意。
預(yù)設(shè):
蕭蕭:風聲。
挑:用細長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義和用法。
促織:蟋蟀。
籬落:籬笆。
(三)讀一讀詩歌,說說你喜歡的詩句。
1.賞析前兩句。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這兩句詩中詩人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預(yù)設(shè):孤單憂愁寂寞
詩人的心被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填滿,朗讀時要讀出來。
2.賞析后兩句。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詩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預(yù)設(shè):
詩人看到了明燈,想到了“挑促織”——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內(nèi)心又充滿了開心快樂,被幸福感填滿。進而有為思想豐富了內(nèi)涵。
3.詩人的感情變化是非常明顯的,跟讀詩歌,讀出情感變化。
自由朗讀詩文,讀出詩人的感情變化。
(四)背誦詩文。
1.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背誦詩文。老師出示詩句中的一個字,學生背出相應(yīng)的詩句。
預(yù)設(shè):送、動、挑、夜。
隨文識字,學習生字“送、挑”的寫法。
2.這三首古詩都是關(guān)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誦課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記憶寶庫里。
小組檢查背誦,比一比看誰的背誦有節(jié)奏感,有感情。小組推薦代表展示背誦成果。
四、主題閱讀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遍地美景的季節(jié),在詩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說不盡的。
1.老師這里還有幾首古詩也是關(guān)于秋天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品一品。
出示詩文《秋思》、《夜雨寄北》。
學生自讀詩歌,說一說詩中的景,詩中的情。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歌,快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詩歌。
總結(jié):秋天的詩歌有古道西風的蒼涼,也有一鶴排云的豪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秋的美麗。
五、鞏固提高
打開“閱讀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guān)吧!
【教學目標】
1.會認“徑、斜”等11個字,會寫“寒、徑”等13個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挑”。
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jù)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
1.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2.在比較欣賞中體會古詩中飽含的“情”。
【教學難點】
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jù)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山行
【課時目標】
1.會認“徑、斜”2個字,會寫“寒、徑”等4個字。
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lián)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jù)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激發(fā)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交流古詩,體驗情趣:同學們一定非常喜歡古詩,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詩人作詩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詩人筆下變得更加奇妙。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積累的描寫四季景色的古詩。(學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進行評議和小結(jié)。
3.(課件出示2—5)描寫四季的古詩,鼓勵學生閱讀積累。
詠柳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學們,現(xiàn)在正是深秋季節(jié)。你能用自己積累的四字詞語說說這個季節(jié)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嗎?(課件出示6)秋景圖,學生自由交流。
5.導入課題:在我國唐代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深秋的一天,詩人杜牧乘著馬車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jié)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板書:山行(杜牧)
6.(課件出示7)古詩《山行》,學生自由朗讀。
7.簡介作者。
(課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二、誦讀古詩,探究初成。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鼓勵交流: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么,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2.(課件出示9)閱讀與交流的要求:
(1)自己讀,定位識字,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3.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4.檢查交流情況。
hánjìnɡxiéshuānɡ
寒徑斜霜
(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注意讀準翹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徑”。
(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評議,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的注釋。
(課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遠上:登上遠處的。
③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寒山:深秋季節(jié),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④石徑:石子的小路。
⑤斜:傾斜,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產(chǎn)生,生出,文中是說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車:轎子。
⑧坐:因為。
⑨愛:真愛,留戀。
⑩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12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師點撥“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qū)別:
深:濃厚,濃郁。
生:產(chǎn)生,生出(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課件出示13)有關(guān)圖片。
(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14:)寒徑斜霜
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經(jīng)—徑”“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1)“霜”:“雨”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鉤變成橫鉤。
(2)“寒”字的下面不是兩點水。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徑、斜”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徑”要寫得左窄右寬;“斜”要寫得左右等寬。
“霜”是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寫的時候是上寬而扁,下長而寬;“寒”上窄下寬。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三)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三、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一)初解詩意。
1.談話激趣:杜牧在這首詩中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異常美麗的秋景圖。詩人真了不起呀!其實,這每一個字都是經(jīng)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們靜下心來,來細細地品味,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時是什么季節(jié)嗎?(深秋)詩中哪些地方告訴了我們季節(jié)呢?(霜葉、寒、晚表示季節(jié))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
3.這么多的景物中,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葉)
4.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
5.正是美麗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難以抑制自己的驚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停車)
6.讓作者“停車”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里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紅葉有什么特點?
(和二月花相比,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
7.詩人為我們展現(xiàn)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這里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這些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但是讓詩人更動心的是深秋的紅葉!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現(xiàn)出來的呢?(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紅花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艷麗,還具有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經(jīng)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體會。
1.教師導言:深秋時節(jié),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冷。遠處山林中詩人杜牧乘坐的轎子正慢慢走來,首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什么?(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2.(課件出示15)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jié)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
3.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
一個“遠上”寫出了“山”的綿延起伏;
一個“寒”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
一個“斜”字讓我們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在虛無飄渺,白云升騰的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幾戶人家。
4.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5.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6.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前兩句詩句。
7.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描繪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簡筆畫。
8.教師導言:正當轎子緩緩前進時,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9.(課件出示16:后兩句詩圖片及譯文)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jié)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及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
10.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詩人坐在轎子里,忽然讓轎子停下來,原來詩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鮮花還要艷麗的霜葉,他想停下來仔細欣賞。
11.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12.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13.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后兩句詩句。
14.鼓勵學生認真體會、感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繼續(xù)完善自己的簡筆畫。
15.引導體會:“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至作為名句千古流傳。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課件出示17):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板書帶節(jié)奏標志的古詩《山行》)
2.教師引導:詩中的豎線是停頓符號。單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短些,雙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長些。
3.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
4.教師小結(jié):讀古詩應(yīng)該抑揚頓挫,還應(yīng)有感情。
5.教師范讀,指名讀,指名領(lǐng)讀,學生齊讀。
6.自由讀,練習背誦。
(四)檢查背誦,體會感情。
1.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2.教師引導,體會感情:詩人用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前兩句寫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后一句寫近景,寫出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教師導言:同學們,唐代大詩人杜牧,用一首簡短的小詩把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我們家鄉(xiāng)的大自然的秋天到處都是美麗的圖畫。資料不錯吧,請微信搜公眾號關(guān)注:好老師好童學教學團隊。希望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2.學生自選作業(yè)。(課件出示18)
(1)畫:畫一幅畫,畫出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寫:寫一首小詩或一篇日記,用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收集杜牧的詩,借助有關(guān)資料進行自學。
【板書設(shè)計】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chuàng)設(shè)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shè)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著設(shè)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jié)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了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復(fù)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jié),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chǔ)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jù)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fā)展。
第二課時
贈劉景文
【課時目標】
1.會認“贈、劉”等8個生字,會寫“贈、劉”等7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
3.學習古詩新唱,培養(yǎng)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
2.學習古詩新唱,培養(yǎng)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喜歡秋天嗎?你能用一些詞句來說說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嗎?
2.從你們的話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歡秋天,古人也很喜歡秋天,他們常常吟詩作詞來贊美秋天。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贈劉景文》(課件出示20)(出示詩人、題目)知道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嗎?認讀生字:贈、劉,讀準平舌音“贈”,邊音“劉”。
3.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課件出示21)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劉景文,他是一個有學問、不怕困難的人。當時他已經(jīng)50多歲了,可是卻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悶悶不樂,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蘇軾就邀劉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蘇軾很想幫劉景文樹立信心。
于是,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希望劉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這首詩的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板書:贈劉景文)
二、圖文結(jié)合,畫中會意。
(一)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22)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贈、劉、蓋、菊、殘、君、橙、猶、傲、橘
自由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正音:“贈、殘”是平舌音,“橙”是翹舌音。
開火車讀,齊讀。
(二)學習前兩句詩。
1.指名朗讀古詩《贈劉景文》,教師評議: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那你們知道這首古詩前兩句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課件出示23)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是橙黃橘綠時。
2.指名說,板書:荷菊
3.師:同學們的回答真棒,來,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
4.“荷”字的教學。
(1)(課件出示24)荷花荷葉圖(板書:荷花荷葉圖)
師:同學們,圖上畫了什么?
師:看到這么美的荷花,讓我想起了一首小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課件出示25)
(2)老師一邊描述一邊出示(課件出示26)荷葉干枯圖(重疊在荷花荷葉圖上)
師: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秋天來了,你們看荷花變得怎樣了?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荷盡已無擎雨蓋)
引導理解——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3)反復(fù)讀:荷盡已無擎雨蓋。
5.“菊”字的教學。
(1)(課件出示27)菊花圖。(板書:菊花圖)
師:秋天來了,菊花開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早上還看得見霜呢。(課件出示28)菊殘圖(重疊在菊花圖上),你們看這菊花怎樣了?
引導理解——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
師:當我們感覺到天氣冷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怎樣?
師:那你們看看:菊花的花枝,光著身子卻依然挺立著,這是一株什么樣的菊花呀?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菊殘猶有傲霜枝)
(2)反復(fù)讀“菊殘猶有傲霜枝”。
(3)對比朗讀。
(三)教學后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BR> 師:我們跟著詩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會發(fā)現(xiàn)秋天還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課件出示28)橙黃橘綠圖。(板書:橙黃橘綠圖)
師:除了橙子、橘子,還有哪些果實也是在秋天成熟的?這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書:橙橘秋之美)
所以詩人蘇軾怎么說?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
2.齊讀詩句。
三、讀中悟情,多元吟誦。
(一)談話過渡:同學們雖然理解了詩意,可還沒有讀出詩的節(jié)奏,讀出詩的韻味。下面老師教你們讀古詩的一個方法,好嗎?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體會讀。
3.個人比賽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齊讀。
6.指導背誦。
(二)同學們,劉景文受到了蘇軾的鼓勵,終于嶄露頭角,后來他還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做了官,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耙荒旰镁熬氂?,是橙黃橘綠時?!边@勵志的詩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指名背誦)
(三)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同學們,老師在課余的時間把這首古詩配上了音樂,讓這首詩變成了一首歌曲,你們想聽嗎?欣賞“古詩新唱”——“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辟澝狼锾斓倪€有很多很多,你們課余時間也可以找找讀讀喲!
五、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1.同學們,蘇軾把這首詩送給了劉景文,我們現(xiàn)在就來寫一寫詩中的幾個生字。
(寫字之前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zhí)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第2個比第1個寫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30:)贈劉蓋菊殘君橙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貝”是“贈”,“文+刂”是“劉”,“登+木”是“橙”,“+皿”是“蓋”。
減一減:“群—羊=君”。
換一換:“線”把“纟”換成“歹”,變成“殘”。
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1)“蓋”字的“羊”沒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筆橫要露頭。
(3)“贈、橙”都是左窄右寬,“殘”左右等寬,“劉”左寬右窄。
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殘”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右邊是兩橫一撇,不是一橫兩撇。
“橙”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橫撇,七、八筆是兩小撇。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設(shè)計意圖: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了語言的優(yōu)美,同時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chuàng)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BR> 【設(shè)計意圖:一節(jié)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guān)作者的詩歌和同類型的詩歌,積累優(yōu)秀詩文?!?BR> 【設(shè)計意圖: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新課標關(guān)于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避免啰嗦無重點的“說”,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質(zhì)量。】
第三課時
《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認識“挑”1個生字,會寫“送、挑”2個生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課件出示32)出示圖片,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編小故事。
2.談話導題: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二、認識生字,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引導解題。
(書:書寫下來。所見:所看到的。)
2.齊讀題目,板書題目。
3.根據(jù)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課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
(1)老師指正:注意讀準平舌音“送”。
“挑”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tiǎo”,還有一個讀音是“tiāo”,組詞為“挑擔、挑糧”。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聲字結(jié)構(gòu)規(guī)律識記“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關(guān)+辶=送”。
(3)(課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課件)送挑
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送”是半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先寫“關(guān)”,后寫“辶”,“辶”是三筆寫成,第二筆是橫折折撇。
“挑”第三筆是提,第七筆是豎彎鉤。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男女生分組讀。
(課件出示35)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一)找出詩人所見。
師:這首詩是夜晚詩人寫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詩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們快到詩中找一找,看誰有發(fā)現(xiàn)?(梧葉、兒童、挑促織、籬落、一燈明)(教師相機板書)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師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兒童挑促織時,相機出示第三行詩句。(課件出示36圖文)知有兒童挑促織。
(2)生回答看到兒童在捉蟋蟀,相機指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句。
師:從這學期、這首詩開始,古詩課文增加了一項內(nèi)容——注釋(板書:注釋)它是我們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它能幫我們掃清詩中的攔路虎,它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讀懂詩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師:剛才借助注釋我們知道“挑促織”的意思,那么這個“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詩人怎么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相機出示第四行詩句。(課件出示37圖文)夜深籬落一燈明。
2.引導交流:你捉過蟋蟀嗎?指名生說。
預(yù)設(shè)一:學生捉過蟋蟀。教師讓學生自由交流分享體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預(yù)設(shè)二:學生沒有體驗過。教師充滿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時侯和小伙伴到草叢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順著聲音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一只,趕緊用手去捂,覺得應(yīng)該捂到手里了,可是打開一看,卻什么也沒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會高興得不得了!
3.朗讀指導。
4.齊讀。
5.師范讀。
6.齊讀。
(三)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談話過渡:誰知道捉蟋蟀的季節(jié)是什么時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節(jié)。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聽。到書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課件出示38)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讀一讀。
2.理解詞語,初知大意。
3.(課件出示39)
(1)蕭蕭:風聲。
(2)梧:梧桐樹。
(3)客情:旅客思鄉(xiāng)之情。
4.齊讀。
5.師范讀。
6.齊讀。
7.理解“客”,相機介紹作者背景資料(課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個解釋,生選擇字義。)
引導交流: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就是葉紹翁。(板書:葉紹翁)說起葉紹翁還有一個故事:(課件出示40)葉紹翁是福建人,小時侯被送給浙江的一個葉氏的人家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他的家變得凄慘不堪。他的爸爸媽媽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
8.讀詩。
談話過渡:了解了這些,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么牽動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xiāng)之情。我們帶著這思鄉(xiāng)之情再讀一讀。
(四)指導全文朗讀。
1.齊讀。
師:就在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詩人又會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許他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伙伴,也許想起家鄉(xiāng)的孩子,想到這些,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團聚啊。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xiāng)曲》)。
5.唱詩(配上《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
6.指導背古詩:這首詩要把詩人“想家”的感情讀出來,聲調(diào)要緩慢些。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xiāng)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范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動,強化記憶。
1.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出對應(yīng)的詩句。
3.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4.小組比賽。
五、拓展閱讀,增加興趣。
1.你們還讀過哪些詩人所寫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試試!
2.老師這里也有一首古詩,請你們認真聽一聽,跟著一起體會詩歌的感。
(課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讀一讀,背一背。
【設(shè)計意圖: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yù)熱課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山行》。
2.學會本課生字認識10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讀音和用法。
3.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能根據(jù)圖片和關(guān)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lián)系詩句,說說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能根據(jù)圖片和關(guān)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lián)系詩句,說說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2.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一說理由。
四季風景如畫,四季都是詩情畫意的。在這美好的秋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三首關(guān)于秋天的詩歌。
板書,齊讀課題。
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詩歌《山行》。
二、整體感知
1.認識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著有《樊川文集》。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按罄疃拧敝咐畎缀投鸥?。
你還知道杜牧的其他詩歌嗎?
預(yù)設(shè):《清明》、《秋夕》等。
2.聽《山行》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山行》: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4.出示詩歌,指導學生讀好節(jié)奏。
預(yù)設(shè):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情況,要求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fù)。努力把文章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徑、斜。
領(lǐng)讀生字,注音拼讀。
結(jié)合圖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徑:小路。
斜:不正。
石徑斜:石板小路彎彎曲曲。
2.你認為哪些詞語的意思比較難懂,小組內(nèi)相互質(zhì)疑解答。
預(yù)設(shè):
生:產(chǎn)生,生出。
坐:因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讀古詩
(一)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預(yù)設(shè):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結(jié)合圖片,解釋重點詞語。
寒山:深秋的山。
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二)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風景。
學生結(jié)合景物提示,描述風景。
(三)小組說一說詩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曉詩意。
1.作者說“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白云深處”也是可以的,“生處”與“深處”有何區(qū)別?
預(yù)設(shè):
“深”是濃厚,濃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處”為云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涌、白云飄忽的動態(tài)感。應(yīng)當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紅于”改為“紅如”效果一樣嗎?
學生看圖思考,然后表達觀點。
預(yù)設(shè):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五)入詩境,悟詩情。
1.出示古詩,簡析詩歌中的風景。
前兩句和后兩句寫景有何不同?前兩句和后兩句詩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預(yù)設(shè):
前兩句抓住“寒”字,描繪了一種遼闊深遠的遠景。
后兩句抓住“紅”字,描寫了一種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歡哪兩句?為什么?
預(yù)設(shè):
后兩句是千古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兩句詩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對比,用紅葉比春花,在美的基礎(chǔ)上渲染了一層堅強。詩人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情感,古詩中寫秋的詩文大多是悲涼的,而這首詩卻表達了一種喜愛的情感。古詩的詩意富有哲理,這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楓葉經(jīng)霜象征為經(jīng)受挫折、磨難,然而“經(jīng)霜色愈濃”。因而,這句詩就有了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五、學寫生字
美好的詩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現(xiàn),這首詩中還有這幾個生字需要我們會寫,現(xiàn)在讓我們拿出小手來寫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1.課件出示“寒、徑、斜、霜”等4個生字。
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認字,說說自己是從什么渠道或通過什么方法認識的。
2.打開“優(yōu)教學生字”,逐個學習,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
3.指導書寫。
(1)每個字在書寫之前先想一想怎樣才能寫得美觀。
(2)觀察字的結(jié)構(gòu),說說書寫注意點以及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師范寫,引導學生再次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注意講解“寒”寶蓋兒寬,三橫緊湊,撇捺要舒展?!皬健钡挠疑喜糠植灰獙懗伞坝帧薄!靶薄弊笥医Y(jié)構(gòu),注意兩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學生在田字格里仿寫,教師提醒寫字姿勢。
六、指導學習《贈劉景文》
過渡:詩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紅葉,就送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晚秋,其實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歡秋天的詩人也有很多。課文第二首詩歌《贈劉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讓我們先來認識作者——蘇軾。
(一)認識作者。
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二)感知古詩。
出示詩歌,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
預(yù)設(shè):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三)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想一想:《山行》這首詩我們是從哪幾方面來欣賞的。
預(yù)設(shè):字、景、情、理。
1.小組長領(lǐng)學生字。
(1)出示會認的生字“猶、傲、橘”。
(2)出示會寫的生字“贈、劉……”等7個生字,小組成員每人一個生字講解,并示范書寫,直至完成任務(wù)。
(3)小組挑戰(zhàn),聽寫生字。
2.一起賞景。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
預(yù)設(shè):荷葉、殘菊、黃橙、綠橘等。
(2)聯(lián)系詩句說一說,詩中的景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導悟情。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給劉景文?
作者寫枯敗的荷葉、傲霜的殘菊有什么用意?又為什么寫到了橙黃橘綠?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隨機點撥。
預(yù)設(shè):劉景文當時已經(jīng)58歲了,有些遲暮之感。作者寫這首詩告訴他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勉勵劉景文奮發(fā)有為。
4.詩歌中有沒有一句話讓你覺得包含道理?
預(yù)設(shè):菊殘猶有傲霜枝。
“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氣節(jié)。
七、總結(jié)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劉禹錫的名句,其實秋天不只有火紅的楓葉,燦爛的菊花、還有很多像橙黃橘綠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讓我們?nèi)ふ以娨獾那锾彀?。說一說你眼里的秋天。
八、鞏固提高
打開“基礎(chǔ)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guān)吧!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片,觀察回答。
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都有什么?這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
板書,齊讀課題。
2.解讀課題。
夜:夜晚。書:書寫。見:看見。
夜書所見: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情景)。
二、感知內(nèi)容
1.認識作者。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
2.聽《夜書所見》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夜書所見》。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讀古詩
(一)出示古詩,引導學生讀好節(jié)奏。
(二)抓住關(guān)鍵字理解詩意。
預(yù)設(shè):
蕭蕭:風聲。
挑:用細長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義和用法。
促織:蟋蟀。
籬落:籬笆。
(三)讀一讀詩歌,說說你喜歡的詩句。
1.賞析前兩句。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這兩句詩中詩人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預(yù)設(shè):孤單憂愁寂寞
詩人的心被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填滿,朗讀時要讀出來。
2.賞析后兩句。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詩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預(yù)設(shè):
詩人看到了明燈,想到了“挑促織”——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內(nèi)心又充滿了開心快樂,被幸福感填滿。進而有為思想豐富了內(nèi)涵。
3.詩人的感情變化是非常明顯的,跟讀詩歌,讀出情感變化。
自由朗讀詩文,讀出詩人的感情變化。
(四)背誦詩文。
1.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背誦詩文。老師出示詩句中的一個字,學生背出相應(yīng)的詩句。
預(yù)設(shè):送、動、挑、夜。
隨文識字,學習生字“送、挑”的寫法。
2.這三首古詩都是關(guān)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誦課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記憶寶庫里。
小組檢查背誦,比一比看誰的背誦有節(jié)奏感,有感情。小組推薦代表展示背誦成果。
四、主題閱讀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遍地美景的季節(jié),在詩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說不盡的。
1.老師這里還有幾首古詩也是關(guān)于秋天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品一品。
出示詩文《秋思》、《夜雨寄北》。
學生自讀詩歌,說一說詩中的景,詩中的情。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歌,快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詩歌。
總結(jié):秋天的詩歌有古道西風的蒼涼,也有一鶴排云的豪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秋的美麗。
五、鞏固提高
打開“閱讀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guā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