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試帖詩”是指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詩體,常用于科舉考試?!霸囂姟币步小百x得體”,以題前常冠以“賦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試帖詩”的起源和相關(guān)詩詞,歡迎閱讀!
試貼詩的起源
以詩作為科考項目,并不始于清代,而是始于唐代。唐宋時期的試詩稱為唐律,一般用四韻、六韻,很少用八韻(每兩句為一聯(lián),稱為上、下聯(lián),下聯(lián)押韻,稱為一韻),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進士的項目之一。宋神宗時期,由于王安石變法,試帖詩一項被取消,元明兩代迄未恢復(fù)。
清代自乾隆朝開始,恢復(fù)試帖詩這一考試項目。但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它八股化了。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以詩作為考試項目始于唐宋,而真正形成八股形式的試帖詩則始于清代。
宋仁宗時始規(guī)定題目必于經(jīng)史有據(jù)。明及清初不試詩賦。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鄉(xiāng)會試加試五言八韻詩。格式限制比前代更嚴,出題用經(jīng)、史、子、集語,或用前人詩句或成語;韻腳在平聲各韻中出一字,故應(yīng)試者須能背誦平聲各韻之字;詩內(nèi)不許重字;語氣必須莊重;題目之字,須在首次兩聯(lián)點出,又多用歌頌皇帝功德之語。試貼詩: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于唐代,由“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內(nèi)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鄉(xiāng)、會試用五言八韻,童試用五言六韻。限用官韻,用的全是仄起格。
所謂仄起格,就是第一句的前兩個字用仄聲,第二句前兩個字用平聲,叫做“仄起平收”,簡稱“仄起格”,反之即為“平起格”,這實際只決定于第一句第二個字,因為第一句第一個字是可變的。詩的前兩聯(lián)全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以下第三四聯(lián)、五六聯(lián)和七八聯(lián)依次循環(huán)往復(fù)。因第一句不用韻,所以只用八韻,就叫做“五言八韻”。
除首聯(lián)和末聯(lián)不用對偶外,其余各聯(lián)均要求“銖兩系稱”的對偶。在用韻方面,要嚴格遵守“八戒”,即出韻、倒韻、重韻、湊韻、僻韻、啞韻、同義韻和異義韻均不能用。
試貼詩詩詞一
1、唐開元二十六年戊寅科
奉試明堂火珠
崔曙〔狀元〕
正位開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來雙月滿,曙后一星孤。
天凈光難滅,云生望欲無。
遙知太平代,國寶在名都。
2、唐天寶四年乙酉科
玄元皇帝應(yīng)見賀圣祚無疆
殷寅〔狀元〕
應(yīng)歷生周日,修祠表漢年。
復(fù)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
昔贊神功啟,今符圣祚延。
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
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齡傳。
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
無由同拜慶,竊抃賀陶甄。
3、唐上元二年辛丑科
迎春東郊
張濯〔狀元〕
顓頊時初謝,句芒令復(fù)陳。
飛灰將應(yīng)節(jié),賓日已知春。
考歷明三統(tǒng),迎祥受萬人。
衣冠宵執(zhí)玉,壇墠曉清塵。
肅穆來東道,回環(huán)拱北辰。
仗前花待發(fā),旂處柳疑新。
云斂黃山際,冰開素浐濱。
圣朝多慶賞,希為薦沈淪。
4、唐大歷十年乙卯科
龜負圖
丁澤〔狀元〕
天意將垂象,神龜出負圖。
五方行有配,八卦義寧孤。
作瑞旌君德,披文協(xié)帝謨。
乘流喜得路,逢圣幸存軀。
蓮葉池通泛,桃花水自浮。
還尋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試貼詩詩詞二
1、唐大歷十四年己未科
王儲
花發(fā)上林〔狀元〕
東陸和風(fēng)至,先開上苑花。
秾枝藏宿鳥,香蕊拂行車。
散白憐晴日,舒紅愛晚霞。
桃間留御馬,梅處入胡笳。
城郭連增媚,樓臺映轉(zhuǎn)華。
豈同幽谷草,春至發(fā)猶賒。
2、唐貞元十年甲戌科
冬日可愛詩
陳諷〔狀元〕
寒日臨清晝,寮天一望時。
未銷埋徑雪,先暖讀書帷。
屬思光難駐,舒情影若遺。
晉臣曾比德,謝客昔言詩。
散采寧偏照,流音信不追。
余輝如可就,回燭幸無私。
3、唐貞元十二年丙子科
春臺晴望
李程〔狀元〕
曲臺送春目,景物麗新晴。
靄靄煙收翠,忻忻木向榮。
靜看遲日上,閑愛野云平。
風(fēng)慢游絲轉(zhuǎn),天開遠水明。
登高塵慮息,觀徼道心清。
更有遷喬意,翩翩出谷鶯。
4、唐貞元十五年己卯科
行不由徑
孟紳〔狀元〕
欲速意何成,康莊欲砥平。
天衢皆利往,吾道泰方行。
不復(fù)由萊徑,無由見蔣生。
三條遵廣達,九軌尚安貞。
紫陌悠悠去,芳塵步步清。
澹臺千載后,公正有遺名。
試貼詩的起源
以詩作為科考項目,并不始于清代,而是始于唐代。唐宋時期的試詩稱為唐律,一般用四韻、六韻,很少用八韻(每兩句為一聯(lián),稱為上、下聯(lián),下聯(lián)押韻,稱為一韻),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進士的項目之一。宋神宗時期,由于王安石變法,試帖詩一項被取消,元明兩代迄未恢復(fù)。
清代自乾隆朝開始,恢復(fù)試帖詩這一考試項目。但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它八股化了。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以詩作為考試項目始于唐宋,而真正形成八股形式的試帖詩則始于清代。
宋仁宗時始規(guī)定題目必于經(jīng)史有據(jù)。明及清初不試詩賦。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鄉(xiāng)會試加試五言八韻詩。格式限制比前代更嚴,出題用經(jīng)、史、子、集語,或用前人詩句或成語;韻腳在平聲各韻中出一字,故應(yīng)試者須能背誦平聲各韻之字;詩內(nèi)不許重字;語氣必須莊重;題目之字,須在首次兩聯(lián)點出,又多用歌頌皇帝功德之語。試貼詩: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于唐代,由“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內(nèi)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鄉(xiāng)、會試用五言八韻,童試用五言六韻。限用官韻,用的全是仄起格。
所謂仄起格,就是第一句的前兩個字用仄聲,第二句前兩個字用平聲,叫做“仄起平收”,簡稱“仄起格”,反之即為“平起格”,這實際只決定于第一句第二個字,因為第一句第一個字是可變的。詩的前兩聯(lián)全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以下第三四聯(lián)、五六聯(lián)和七八聯(lián)依次循環(huán)往復(fù)。因第一句不用韻,所以只用八韻,就叫做“五言八韻”。
除首聯(lián)和末聯(lián)不用對偶外,其余各聯(lián)均要求“銖兩系稱”的對偶。在用韻方面,要嚴格遵守“八戒”,即出韻、倒韻、重韻、湊韻、僻韻、啞韻、同義韻和異義韻均不能用。
試貼詩詩詞一
1、唐開元二十六年戊寅科
奉試明堂火珠
崔曙〔狀元〕
正位開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來雙月滿,曙后一星孤。
天凈光難滅,云生望欲無。
遙知太平代,國寶在名都。
2、唐天寶四年乙酉科
玄元皇帝應(yīng)見賀圣祚無疆
殷寅〔狀元〕
應(yīng)歷生周日,修祠表漢年。
復(fù)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
昔贊神功啟,今符圣祚延。
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
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齡傳。
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
無由同拜慶,竊抃賀陶甄。
3、唐上元二年辛丑科
迎春東郊
張濯〔狀元〕
顓頊時初謝,句芒令復(fù)陳。
飛灰將應(yīng)節(jié),賓日已知春。
考歷明三統(tǒng),迎祥受萬人。
衣冠宵執(zhí)玉,壇墠曉清塵。
肅穆來東道,回環(huán)拱北辰。
仗前花待發(fā),旂處柳疑新。
云斂黃山際,冰開素浐濱。
圣朝多慶賞,希為薦沈淪。
4、唐大歷十年乙卯科
龜負圖
丁澤〔狀元〕
天意將垂象,神龜出負圖。
五方行有配,八卦義寧孤。
作瑞旌君德,披文協(xié)帝謨。
乘流喜得路,逢圣幸存軀。
蓮葉池通泛,桃花水自浮。
還尋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試貼詩詩詞二
1、唐大歷十四年己未科
王儲
花發(fā)上林〔狀元〕
東陸和風(fēng)至,先開上苑花。
秾枝藏宿鳥,香蕊拂行車。
散白憐晴日,舒紅愛晚霞。
桃間留御馬,梅處入胡笳。
城郭連增媚,樓臺映轉(zhuǎn)華。
豈同幽谷草,春至發(fā)猶賒。
2、唐貞元十年甲戌科
冬日可愛詩
陳諷〔狀元〕
寒日臨清晝,寮天一望時。
未銷埋徑雪,先暖讀書帷。
屬思光難駐,舒情影若遺。
晉臣曾比德,謝客昔言詩。
散采寧偏照,流音信不追。
余輝如可就,回燭幸無私。
3、唐貞元十二年丙子科
春臺晴望
李程〔狀元〕
曲臺送春目,景物麗新晴。
靄靄煙收翠,忻忻木向榮。
靜看遲日上,閑愛野云平。
風(fēng)慢游絲轉(zhuǎn),天開遠水明。
登高塵慮息,觀徼道心清。
更有遷喬意,翩翩出谷鶯。
4、唐貞元十五年己卯科
行不由徑
孟紳〔狀元〕
欲速意何成,康莊欲砥平。
天衢皆利往,吾道泰方行。
不復(fù)由萊徑,無由見蔣生。
三條遵廣達,九軌尚安貞。
紫陌悠悠去,芳塵步步清。
澹臺千載后,公正有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