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讀后感八百字3篇

字號:

讀書使人成長,讀書可以豐富精神,充實生活。讀書的美妙無法用言語完美的詮釋。如果,有閑暇時間,請放下手機、游戲,多讀一些好書吧!以下“高三學生讀后感八百字3篇”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
    弘揚中華美德,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究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不僅反映一個人的教養(yǎng),還反映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反映在語言上。中國有一句諺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謙虛恭敬,文明高壓的語言不僅可以反映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還可以影響他人,凈化社會。但是還有很多人傲慢無禮,說話粗野低俗,這樣不僅說明個人缺少教養(yǎng),有很容易成為惹是生非的禍端。所以我們要學會禮貌用語,簡單的禮貌用語有“您好”“請”“謝謝”“對不起”“沒關(guān)系”等。禮貌用語,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還體現(xiàn)在行為中,而我們的行為應(yīng)該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的。一個人的文明行為反映了其品德修養(yǎng)。赫爾岑說過:“生活中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高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镜奈拿鞫Y貌行為有:遇見他人時,禮貌地點點頭或問候;與人分別時,禮貌告別;遇到老弱病殘孕者主動讓座并給予幫助;等等。我們的行為要文明,要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我國的周恩來總理,擁有者恰到好處、堪稱完美的交外禮儀,為外國友人稱道,“他甚至被馬歇爾稱為:世界一流的外交官?!币惶?,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送別外賓。機場上,賓主雙方親切握手、擁抱、告別......目送外賓進了飛機艙門后,部分隨行人員準備離開,三三兩兩往大門走去。周總理本來正滿面春風地站立著,靜等氣機升空,可回頭一看,臉色大變。但他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吩咐身邊的秘書把撤去的隨行人員叫回來。周總理始終筆直站立,目視飛機起飛,漸漸遠去......隨后,周總理轉(zhuǎn)過身來,對那先失禮的隨行人員所:“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jīng)沒人了,人家會在嗎想?你們是不是不懂得外交禮節(jié)?那好我來給你們上課?!敝芸偫砺曇舨桓卟坏?,說話不緊不慢,講起了基本的外交禮節(jié),“按外交禮儀”,主人不但要送外賓登機,還要靜候飛機起飛,飛機起飛后也不能馬上離開,因為飛機還要在飛機場上空繞圈......”
    周總理待人接物的真誠,謙遜與禮貌,贏得了國內(nèi)外人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周總理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yīng)該向周總理學習,學習他的文明,他的禮儀,這樣才無愧于“禮儀之邦”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更應(yīng)該意識到文明的美和重要。在我們的校園里,有著許多不文明,不和諧的現(xiàn)象,校道上,垃圾隨處可見,不文明的語言也不絕于耳,在花園里,有的同學為少走幾步路而直接從草坪上踏過??梢姡瑒?chuàng)建文明、和諧的校園需要我們每一位同學提高文明意識;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還會來;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是金錢來衡量的;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徹徹底底地失敗了,因為你已經(jīng)忘記了做人的準則。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文明,有禮貌的接班人,每天都與古人的智慧碰撞,學習古人的禮儀,以弘揚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
    【篇二】
    故事發(fā)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神醫(yī)”的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卻無一見效,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yī)還天天坐著驕子,生活好得很。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xiàn)了當時就社會庸醫(y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jīng)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提起魯迅先生,腦海里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早”字。年少時的他,因為父親的病而遲到后,便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從此不再遲到。讀了《父親的病》后我覺得,魯迅刻下的“早”不僅是惜時的早,更是提示國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術(shù)、科技、國力,都應(yīng)該爭先于他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也許醫(yī)治魯迅父親的病在當今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東奔西走四處求醫(yī),終魯父還難逃一死。
    由此我聯(lián)想到當時中國的落后,不僅僅是醫(yī)學技術(shù)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歐洲人經(jīng)過工業(yè)革命進入了機械的時代,中國卻盛行女人“裹足”、“巫醫(yī)不分”,延續(xù)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識,使中國人難以走出落后的泥沼。再追溯到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我們中國人都扮演著被侵略的角色,“東亞病夫”在中國人的心里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中國人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舊世界舊思想宣戰(zhàn);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一條巨龍終于在世界的東方開始了騰飛。
    這六十多年來,中國恢復了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進行了改革開放,第一艘載人飛船上天,成功舉辦奧運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正在從發(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邁進。中國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中國人,能行!現(xiàn)在回想起30年代的落后情形,我們只能夠引用毛主席的話:“落后就要挨打!”魯迅先生的一個“早”字提示我們:只有事事早,時時早,不斷進取發(fā)展,我們偉大民族才能繁榮富強。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yīng)當刻苦學習,提升素養(yǎng),讓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刮目相看。這才是我們給祖國母親好的賀禮!
    【篇三】
    好的時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時小院中愜意的品茶,是在一個個寧靜的夜晚中靜靜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我而言,美好的莫過于在一個暖意、花香交織的清風中讀一個無傷人事、只關(guān)風月的老故事,就這么猶報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來,悠悠地走進你的夢,緩緩地打動你的心,直叫人憶起那些繾綣千年,氤氳萬世的舊時光。
    初讀《詩經(jīng)》,是在一個雨夜。淅淅瀝瀝的雨聲伴著若有若無的蛙聲,伴著沙沙的翻頁聲,時間仿佛靜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擾這樣美好的時光,所以故意輕著腳步,屏著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詞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卻發(fā)現(xiàn)從不礙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見,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低語的話下來。時間次精簡又精簡它們,歲月一回回流傳著又流傳著它們,它們在蜿蜒曲折的歷史長河里丟失著,散著,激蕩出一層又一層漣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里。傳到我們手里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熱烈、共同的躁動、共同的思想。因為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jīng)在千年的歷史中打磨掉了,留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是經(jīng)過了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歲月和細細密密的時光的推敲,都是人們心靈深處能認可的、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這些詩歌從來沒有唐詩的慷慨激揚,沒有宋詞的婉約秀麗,也沒有元曲的清新動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歷久彌新的感情罷了。它從來沒有華麗遲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故事,可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嘗只是三言兩語講得請的?
    讀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闌珊,明月當窗,月光如水般悠悠灑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灑在女子美麗而憂傷的臉上。那雙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剛撫完琴卻無知音欣賞的遺憾,還有著深深刻進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心里都明白,這,是真摯的感情,是純粹而動人的,或許我想這就是詩經(jīng)的迷人之處吧。
    讀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時,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動了。這是多么高尚的愛國精神??!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心念念到極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時此刻,他一定正在騎著戰(zhàn)馬,馳騁在沙場上,那種氣勢令人震撼,那種精神令人感動!讀久了,會讓它享受豐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從容的面對世界,因為它,我變得更加優(yōu)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詩經(jīng),就想到曾經(jīng)看過的一條微博,曾經(jīng)有一句這么形容它—仿若山間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麗,悠雅清揚,經(jīng)卷翻覆之際如見清露被初陽照耀,邂逅這一抹盈盈閃映著的翠色鮮亮。仔細回想起為什么獨愛詩經(jīng)?因為它有經(jīng)歷時光風霜后的厚重,有經(jīng)歷歲月滌蕩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長,內(nèi)心澄靜,通情達理它會細膩到讓你感動到直掉眼淚。
    這就是詩經(jīng),它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穿越了千年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想緊緊的抱緊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糧,我真摯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轉(zhuǎn)尋之,只為以筑固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