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識點匯總

字號:

在備戰(zhàn)高考的路上,每一個知識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就是“學(xué)的越多感覺不會的越多,背的越多忘的越快”,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同學(xué)。很多時候死記硬背并不是的方法,需要找到正確的思路,靈活記憶。今天為大家準備了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識點匯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一】
    關(guān)于水環(huán)境的12個知識點
    
    1、水回圈:①按其發(fā)生領(lǐng)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huán)、內(nèi)陸回圈和海上內(nèi)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guān)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風(fēng)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guān)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diào)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fā)(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fēng)(地球上的風(fēng)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fēng)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qū)形成西風(fēng)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fēng)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③影響航海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yè)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zāi)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zāi)害:海嘯和風(fēng)暴潮。
    12.海洋環(huán)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tài)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二】
    關(guān)于大氣的30個知識點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fù)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wěn),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guān)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yīng):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qū):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zhì);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②變化規(guī)律:內(nèi)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huán)流的性質(zhì)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fēng))——干
    (8)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fēng)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fēng)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fēng),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fēng)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fēng)速愈大。
    14、風(fēng)向:(1)風(fēng)向-—風(fēng)的來向;
    (2)根據(jù)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fēng)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fēng)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并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zhuǎn)偏向力方向:與風(fēng)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fēng)向相反)的影響,風(fēng)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fēng)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zhuǎn)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風(fēng)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fēng),受氣壓梯度力、地轉(zhuǎn)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fēng)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并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qū)在鋒后,出現(xiàn)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zhuǎn)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qū)在鋒前,多為連續(xù)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zhuǎn)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jié)出現(xiàn)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tǒng)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huán)流及氣壓帶風(fēng)帶:
    ①三圈環(huán)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huán)流回圈圖
    ②氣壓帶、風(fēng)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fēng)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fēng)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fēng)環(huán)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fēng)環(huán)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fēng),冬季西北風(fēng);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fēng),冬季東北風(fēng),由風(fēng)帶和氣壓帶季節(jié)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zāi)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guān)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jié)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jié)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jié)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zāi)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fēng)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fēng)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zāi)害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fēng)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三】
    關(guān)于陸地環(huán)境的知識點
    
    1、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gòu)造、有化石)、變質(zhì)巖。
    4、地殼物質(zhì)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zhì)→變質(zhì)巖-熔化→巖漿
    5、地質(zhì)作用:①內(nèi)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zhì)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fēng)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jié)成巖)
    6、地質(zhì)構(gòu)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zhì)構(gòu)造對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yīng)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fēng)力侵蝕——風(fēng)蝕溝谷、風(fēng)蝕洼地、蘑菇石、風(fēng)蝕柱、風(fēng)蝕城堡等
    ④風(fēng)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gòu)成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huán)境要素都體現(xiàn)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nèi)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jīng)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fēng)、背風(fēng)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fēng)、背風(fēng)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zhì)災(zāi)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huán)太平洋帶、地中?!柴R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zhì)災(zāi)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四】
    關(guān)于氣候的知識點
    
    一、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fēng)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溫帶季風(fēng)氣候);
    2、西部內(nèi)陸:溫帶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
    二、東南亞:
    1、熱帶季風(fēng)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南亞:
    1、熱帶季風(fēng)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中亞:
    1、溫帶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
    五、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fēng);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于西風(fēng)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huán)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
    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東南信風(fēng)來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fēng)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南極:
    1、酷寒:
    ①緯度高,熱量小;
    ②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干燥: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fā)小;
    ②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陸地面積大;
    3、烈風(fēng):平均18m/s,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fēng)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fēng)速沒有南極大;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五】
    關(guān)于地形的知識點
    
    一、東亞:
    1、總括:(1)東部沿海: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2)西部內(nèi)陸:高原山地為主;
    2、山脈:阿爾泰山(蒙古),昆侖山(中國),喜馬拉雅山(中國);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國);
    二、東南亞:
    1、總括:(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高南低;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三、南亞:
    1、總括:(1)北:喜馬拉雅山南部;
    (2)中:兩大沖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亞洲的高原);
    2、山脈:西高止山(印度西部),東高止山(印度東部)
    四、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斯坦);
    3、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斯坦);
    五、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總括:(1)以高原為主,東南向西北傾斜;
    (2)第二大熱帶雨林分布區(qū);
    2、山脈: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肯尼亞);
    3、盆地:剛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歐:
    1、總括:(1)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nèi)海;
    (2)以平原山地為主,南北分布,東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峽灣海峽;
    2、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阿爾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總括:地勢平坦,以平原高山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脈:烏拉爾山(亞洲、歐洲分界線);
    3、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九、北美:
    1、總括:縱列分布,山脈與海平行;
    (1)東部:高原山區(qū);
    (2)中部:平原區(qū)(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區(qū);
    2、山脈: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總括:(1)北部:以高原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
    (3)東部以平原、高原為主(相間分布);
    2、山脈:安第斯山脈,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十一、大洋洲:
    1、總括:(1)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亞面積一半);
    十二、南極:
    1、總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2350m);
    (2)90%大陸冰川;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總括:大面積凍土覆蓋;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六】
    關(guān)于河湖分布的知識點
    
    一、東亞: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長江,黃河等;
    2、東部河流短小;
    二、東南亞:
    1、湄公河(東方的多瑙河),流經(jīng)6個國家(老撾、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中國(瀾滄江)),形成東南亞沖積平原;
    2、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亞:
    1、恒河(圣河):喜馬拉雅山南斷,主要雨水補給,形成恒河平原(南亞沖積平原);
    2、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國(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山北坡,雨水補給;
    3、印度河:發(fā)源岡底斯山,冰川融水為主,沙漠地區(qū)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亞:
    1、內(nèi)陸河:錫爾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額爾齊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內(nèi)陸湖:里海(世界)、伏爾加河(內(nèi)陸河最長的)、烏拉爾河、咸海;
    五、西亞和北非:
    1、尼羅河:第一長河6600千米;
    2、兩河: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蘇伊士運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點);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剛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資源豐富;
    2、維多利亞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歐:
    1、總括:河網(wǎng)稠密,河湖眾多,水量達,利于航運;水位變化小;
    2、萊茵河:發(fā)源于瑞士境內(nèi)阿爾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經(jīng)魯爾區(qū);
    3、多瑙河:發(fā)源于德國西南部的山地,流經(jīng)8個國家(世界最多),在羅馬尼亞注入黑海;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俄羅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補給),封凍期長;
    2、伏爾加河:內(nèi)陸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黃金水道;
    3、鄂畢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頓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貝加爾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長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勞倫斯河;
    3、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蘇必利爾湖-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亞馬遜河:水量第一,長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亞河流;
    2、艾爾湖(-16m)
    3、達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一
    洋流分布知識點匯總
    1、按成因:
    風(fēng)海流:形成動力為大氣運動,規(guī)模很大。例如:西風(fēng)漂流、信風(fēng)帶內(nèi)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異引起,多出現(xiàn)在封閉海域與外洋之間。例如: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紅海與印度洋之間。
    補償流:分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兩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魯寒流。
    2、按性質(zhì):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qū)流向水溫低的海區(qū),多由低緯流向高緯或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灣暖流。
    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qū)流向水溫高的海區(qū),多由高緯流向低緯或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島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區(qū)。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這種洋流類型較多。
    極地流:分布于極地海域。例如:南極繞極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陸地影響大。例如:我國的沿岸流。
    影響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風(fēng)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海水在盛行風(fēng)的吹拂下,形成規(guī)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與地面風(fēng)帶模式及其分布有著密切關(guān)系。
    除了盛行風(fēng)以外,還有海陸分布、地轉(zhuǎn)偏向力等因素,它們共同作用,形成了實際的大洋洋流分布。
    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
    規(guī)律一:
    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qū)(中低緯度),形成了以副熱帶海區(qū)(30°)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規(guī)律二:
    在中高緯度海區(qū),形成了以60°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規(guī)律三:
    在南極大陸的周圍,陸地小,海面廣闊。南緯4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fēng)影響,形成西風(fēng)漂流(寒流)。
    規(guī)律四:
    北印度洋海區(qū),受季風(fēng)影響,冬季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島寒流(親潮)、加利福尼亞寒流、秘魯寒流、東澳大利亞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灣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亞寒流、北印度洋季風(fēng)洋流。
    ④環(huán)球:西風(fēng)漂流(寒流)。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七】
    關(guān)于經(jīng)濟狀況的知識點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jīng)濟發(fā)展快,人口稠密區(qū),四個新興工業(yè)區(qū)(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臺灣)
    2、西部內(nèi)陸:畜產(chǎn)品加工業(yè);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jīng)濟作物區(qū):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chǎn):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yè)發(fā)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chǎn)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chǎn)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yè):采礦業(yè),冶金業(yè),軍事工業(yè)(重工業(yè)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chǎn):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jīng)濟作物;
    2、采礦業(yè);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chǎn)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經(jīng)濟長期侵略,經(jīng)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jīng)濟、開展多種經(jīng)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shù)為發(fā)達國家;
    2、工業(yè)中心多,形成工業(yè)密集帶;
    3、旅游業(yè)發(fā)達;
    4、農(nóng)業(yè)發(fā)達:荷蘭,乳蓄業(yè)占65%,挪威:石油業(yè);瑞典:森林業(yè);
    七、北美:
    1、農(nóng)業(yè)-高度機械┠烈底ㄒ禱?/p>
    2、工業(yè)-現(xiàn)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fā)展中國家;
    2、單一產(chǎn)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jīng)濟作物產(chǎn)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shù)國家糧食自給;
    高考地理復(fù)習(xí)一
    關(guān)于區(qū)域資源分布的知識點
    一、東亞:
    1、朝鮮境內(nèi)有豐富的森林、礦產(chǎn)資源;
    2、日本國內(nèi)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yè)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chǎn)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yè)發(fā)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chǎn)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chǎn)品;
    2、礦產(chǎn)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nèi),儲量占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chǎn):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nèi),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qū);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chǎn):金剛石、錫、鋼鐵、鋁,銅(贊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尼日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chǎn):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chǎn):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chǎn):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占世界80%),漁業(yè)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chǎn):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nèi)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jīng)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chǎn)-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chǎn)-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chǎn):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