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詠月•其三》這首詩出自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是時運不濟、身世悲慘的香菱苦學詩所作的第三首。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曹雪芹的詩詞《香菱詠月•其三》,歡迎閱讀!
《香菱詠月•其三》
清•曹雪芹
精華欲掩料應(yīng)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yīng)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賞析】
“精華欲掩料應(yīng)難”起句頗顯氣勢,表面上寫烏云難遮皎潔的月光,實則暗示自己總有一天會脫穎而出的堅定信念。次句寫月的同時,融入自身形象,詠月而又詠人,兩者水乳交融?!耙黄枨们Ю锇祝胼嗠u唱五更殘”兩句,在寫景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情感。言廣袤的原野一片皎潔的月光之中傳來陣陣搗衣聲,雄雞報曉,夜色將闌,一輪殘月仍掛天邊。詩以“一片”與“千里”對舉,把“砧聲”與“皎月”渾融,既寫出了月光之邈遠,又道出了愁思之綿長。這兩句對仗工穩(wěn),“一片”從大的背景下,來寫月光,“半輪”則從小的視角來寫月亮;“砧敲”、“雞唱”均是從聽覺角度烘托月夜的寂靜,一寫人,一寫物;“千里”、“五更”,一寫空間之遠,一寫時間之深,襯托人物之孤獨處境。詩人把自己滿懷的愁緒,一腔的心事,盡托付這默默無言的半輪殘月中,使客觀的“月”與主觀的“情”得到有機的融合,達到了詩美學上所謂“不隔”的藝術(shù)境界。
頸聯(lián)在境界上作深一層的開掘,將自身的哀愁擴散開來,這是亙古至今游子思婦所共有的一種綿綿愁恨。尾聯(lián)歸結(jié),表達無可奈何之情。此處借嫦娥的一問,問得新奇且有意趣,筆法老練而又寓意遙深。
擴展閱讀:曹雪芹的文學特點
“生于繁華,終于淪落”。曹雪芹的家世從鮮花著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敗之境,使他深切地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也擺脫了原屬階級的庸俗和褊狹,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頹敗之勢,同時也帶來了幻滅感傷的情緒。他的悲劇體驗,他的詩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創(chuàng)新意識,全部熔鑄到《紅樓夢》里。
熱愛生活又有夢幻之感,入世又出世,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厭世主義者,他并不真正認為人間萬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紅塵,真要勸人從所謂的塵夢中醒來,否則,他就不會那樣痛苦地為塵世之悲灑辛酸之淚,就不會在感情上那樣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種深摯的感情,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寫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寫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脫的共同向往,寫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實的人生體驗。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有兩篇作者自序。在這兩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寫作緣起、寫作經(jīng)歷和心得體會,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文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原則。他首先批評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違反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傾向,認為這種創(chuàng)作遠不如“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創(chuàng)作的作品“新鮮別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zhèn)髡摺薄K炔唤柚谌魏螝v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間創(chuàng)作為基礎(chǔ),而是直接取材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是“字字看來皆是血”,滲透著作者個人的血淚感情。作品“如實描寫,并無諱飾”,保持了現(xiàn)實生活的多樣性、現(xiàn)象的豐富性。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guān)系中,顯示出那種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他所寫的人物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zhuǎn)變,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詩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著重表現(xiàn)自己的人生體驗,自覺地創(chuàng)造一種詩的意境,使作品婉約含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又是那樣的難以企及。他不像過去的小說居高臨下地裁決生活,開設(shè)道德法庭,對人事進行義正詞嚴的判決,而是極寫人物心靈的顫動、令人參悟不透的心理、人生無可回避的苦澀和炎涼冷暖,讓讀者品嘗人生的況味。
擴展閱讀:曹雪芹的評價
胡德平:英國人講,寧愿失去英倫三島,不愿失去莎士比亞。曹雪芹和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一樣,用文學的火把給人以真情,給人以溫暖,給人以訣別舊制度的勇氣。
蔡義江: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學的地位與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都毫不遜色。
張慶善: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國人民緬懷、紀念。因為他是《紅樓夢》的作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為有了曹雪芹和《紅樓夢》,中國人面對著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等等世界文學巨匠,而不會不好意思。因為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藝術(shù)和永恒的魅力,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學經(jīng)典相媲美而毫不遜色,它永遠矗立在世界文學的珠穆朗瑪峰上,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香菱詠月•其三》
清•曹雪芹
精華欲掩料應(yīng)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yīng)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賞析】
“精華欲掩料應(yīng)難”起句頗顯氣勢,表面上寫烏云難遮皎潔的月光,實則暗示自己總有一天會脫穎而出的堅定信念。次句寫月的同時,融入自身形象,詠月而又詠人,兩者水乳交融?!耙黄枨们Ю锇祝胼嗠u唱五更殘”兩句,在寫景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情感。言廣袤的原野一片皎潔的月光之中傳來陣陣搗衣聲,雄雞報曉,夜色將闌,一輪殘月仍掛天邊。詩以“一片”與“千里”對舉,把“砧聲”與“皎月”渾融,既寫出了月光之邈遠,又道出了愁思之綿長。這兩句對仗工穩(wěn),“一片”從大的背景下,來寫月光,“半輪”則從小的視角來寫月亮;“砧敲”、“雞唱”均是從聽覺角度烘托月夜的寂靜,一寫人,一寫物;“千里”、“五更”,一寫空間之遠,一寫時間之深,襯托人物之孤獨處境。詩人把自己滿懷的愁緒,一腔的心事,盡托付這默默無言的半輪殘月中,使客觀的“月”與主觀的“情”得到有機的融合,達到了詩美學上所謂“不隔”的藝術(shù)境界。
頸聯(lián)在境界上作深一層的開掘,將自身的哀愁擴散開來,這是亙古至今游子思婦所共有的一種綿綿愁恨。尾聯(lián)歸結(jié),表達無可奈何之情。此處借嫦娥的一問,問得新奇且有意趣,筆法老練而又寓意遙深。
擴展閱讀:曹雪芹的文學特點
“生于繁華,終于淪落”。曹雪芹的家世從鮮花著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敗之境,使他深切地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也擺脫了原屬階級的庸俗和褊狹,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頹敗之勢,同時也帶來了幻滅感傷的情緒。他的悲劇體驗,他的詩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創(chuàng)新意識,全部熔鑄到《紅樓夢》里。
熱愛生活又有夢幻之感,入世又出世,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厭世主義者,他并不真正認為人間萬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紅塵,真要勸人從所謂的塵夢中醒來,否則,他就不會那樣痛苦地為塵世之悲灑辛酸之淚,就不會在感情上那樣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種深摯的感情,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寫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寫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脫的共同向往,寫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實的人生體驗。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有兩篇作者自序。在這兩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寫作緣起、寫作經(jīng)歷和心得體會,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文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原則。他首先批評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違反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傾向,認為這種創(chuàng)作遠不如“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創(chuàng)作的作品“新鮮別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zhèn)髡摺薄K炔唤柚谌魏螝v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間創(chuàng)作為基礎(chǔ),而是直接取材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是“字字看來皆是血”,滲透著作者個人的血淚感情。作品“如實描寫,并無諱飾”,保持了現(xiàn)實生活的多樣性、現(xiàn)象的豐富性。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guān)系中,顯示出那種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他所寫的人物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zhuǎn)變,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詩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著重表現(xiàn)自己的人生體驗,自覺地創(chuàng)造一種詩的意境,使作品婉約含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又是那樣的難以企及。他不像過去的小說居高臨下地裁決生活,開設(shè)道德法庭,對人事進行義正詞嚴的判決,而是極寫人物心靈的顫動、令人參悟不透的心理、人生無可回避的苦澀和炎涼冷暖,讓讀者品嘗人生的況味。
擴展閱讀:曹雪芹的評價
胡德平:英國人講,寧愿失去英倫三島,不愿失去莎士比亞。曹雪芹和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一樣,用文學的火把給人以真情,給人以溫暖,給人以訣別舊制度的勇氣。
蔡義江: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學的地位與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都毫不遜色。
張慶善: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國人民緬懷、紀念。因為他是《紅樓夢》的作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為有了曹雪芹和《紅樓夢》,中國人面對著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等等世界文學巨匠,而不會不好意思。因為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藝術(shù)和永恒的魅力,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學經(jīng)典相媲美而毫不遜色,它永遠矗立在世界文學的珠穆朗瑪峰上,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