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但可以滋潤讀者的心靈,充實讀者的精神世界,還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者面對生活的狀態(tài),多讀一些好的書籍吧,它會讓你受益終身。相信不久的以后你也會愛上讀書!以下“《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后感400字三篇”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第1篇】
不看調查結果,不會知道好人這么難做。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所謂“做好人的成本高”,其實是自我肯定和社會認同之間的巨大落差,同時還有施恩不圖報與希望別人認可的道德矛盾。在好與壞的對比中,“好”往往是個人行為,而“壞”往往可以聯(lián)系到有關系,有勢力的群體。所以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當個體的好對抗群體的壞時,去做一件成功概率不大的事情,就是傻。而一旦好事做成了,基于道德的約束,施恩圖報則被視為目的不純。所以,人們會不自覺地認為做好人的成本過高,于是選擇趨利避害。對做好人的成本分析,就是分析在一個對好人沒有制度保護的環(huán)境下,個人的趨利避害行為。
小時候我們被老師教育要學習雷鋒,還經常因為扶老奶奶過馬路被老師表揚,獎賞一朵小紅花。其實,從那時候起,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上便已留下了做好事要換得贊揚的心理暗示。
但這并不等于我們會做好事。汶川地震時有沒有去主動捐款?電視上看見山區(qū)那些跋山涉水的上學兒童,有沒有想過捐助?細想起來,其實我們是那么冷漠。
我們承認自己功利,在我們并不需要太多成本付出的,或者覺得這樣的成本值得付出的時候,選擇做好事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跟雷鋒比起來,我們不得不自慚形*。雷鋒——這個偉大的名字家喻戶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這就是雷鋒的實質。這也是雷鋒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對于雷鋒而言,就算做好人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多,他依然會選擇做好事,因為這里更有良心的收益,有自我認同的滿足感。如果不去做這些事情,就很難原諒自己。
捍衛(wèi)雷鋒精神,大力弘揚文明新風,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者。不要讓現(xiàn)實的功利成為我們放縱自己,不做好事的借口。
【第2篇】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边@足以說明它的重要。
說到道德,就由不得想起了雷鋒同志。他是個平凡的士兵,卻做著許多不平凡的事。
雷鋒處處不忘節(jié)約,自己穿的襪子補了又補,還是不肯扔掉。而他所用的臉盆和漱口缸用了多年,瓷掉光了,也舍不得掏錢買一個新的。節(jié)約,也是一種道德,雷鋒是一點一滴地為國家,為集體,為社會積累著財富。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是的,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雷鋒的一生雖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為別人的利益著想。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一件時間怎么也帶不走的事情。
又是黃昏。
我擠上了最后一班公交車,卻發(fā)現(xiàn),車上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挨著一個,像連體嬰兒一般。我到了一個小角落里,嘆了口氣,等著下車。一個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拄著拐杖蹣跚地走過來,用她那渾濁的眼睛看了看周圍,停下了腳步,伸手扶住椅子的靠背。
車忽然開了。我差點摔了個狗啃泥,變得搖搖晃晃的。要是我倒了,肯定會產生多米諾效應,那老奶奶也會摔的。對了,怎么沒人讓座?我望望四周坐著的人,居然沒有一個覺得不好意思的,有的裝睡,有的看書,有的還看窗外的風景,一副與世隔絕的樣子。
人們是怎么啦?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他們難道還不如四歲的孩子嗎?不懂得禮讓嗎?答案毋庸置疑,是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寧愿做一個沒道德的人。
忽然,一個中年人起身了,好像要給她讓座。終于有個好人了。可是,這前一秒的微笑一瞬間就不見了——他把座位給了叫他爸爸的一個女孩。我想多了咩?
我又低下了頭,他徹底沒救了。
可是沒想到,這位十歲的女孩又起來了,擠到老奶奶跟前,微笑著把她帶到了空座位旁,用甜甜的聲音說道:“奶奶,您請坐!”這一句簡單的話語讓全車的人的臉都燒了起來。我想如果放個雞蛋上去,馬上就可以吃。
車又停了。一個孕婦走上來,車上的人不約而同的主動讓出一條路來……
我想,他們應該懂得了詩人但丁說的話了吧。
聰明的,你懂得了嗎?
【第3篇】
一顆彗星自蒼穹中掠過,顧不上炫耀周身的光熱;一顆靈苗在包蕊中枯萎,來不及綻放青春的風采。雷鋒犧牲了,他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似乎只有驚鴻一瞥的閃現(xiàn)。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你生活的崗位?雷鋒曾就這樣說過,他也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所說的。所以,有不少人稱贊過他:“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彼m然去了,但他所作所為卻留在了我們心中。
雷鋒生平所做的好事,數(shù)都數(shù)不清,每每想起,總會感動的語無倫次。他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令我敬佩。
車站里,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票送給了丟票的大嫂;大雨里,雷鋒將自己的雨衣給了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馬路上,他把自己的糧食遞給了一個乞丐……
其實,這個世界上和雷鋒一樣的好人也不少。我曾經就目睹過……
窗外,是無邊的細雨。公交車上的人都帶著哀怨的神情,為自己沒搶到座位而悶悶不樂。車忽然停了,一位年過花甲的老爺爺邁著沉重的步伐,艱難地走上車,并沒有因為別人的埋怨而顯得不高興。一個姑娘穿著時尚,不知為什么,他們因為一些事而發(fā)生爭執(zhí),姑娘一氣之下狠狠的推了老爺爺一把,老爺爺重重的摔倒在地,地上的水漬濺起,砸在老爺爺骨瘦如柴的身上……姑娘見狀并沒有扶起老爺爺,而是翻了一個白眼:“你個死老頭,活該!”罵完就轉身回到了座位,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旁邊的人顯得沒有多大反應,仍舊做著自己的事情。
一位小伙目瞪口呆的看著發(fā)生的一切,他不明白,為什么車上的人都無動于衷,他愣了幾秒,回過神來,急忙擠到前面,俯下身子,將老爺爺扶了起來,用右手擦拭著他身上的水漬。老爺爺眼里閃動著淚光,看著這個比他兒子還要好的一個陌生人,哭了出來……小伙子帶著暖暖的笑意,將老爺爺扶到原本他做的位子,老爺爺只是激動的不停地顫抖著手。我頓時反應過來,原來,還是有像雷鋒一樣的人存在的……
雷鋒不會被世人所淡忘,相反,他的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讓更多的人將他永遠記在心里!
【第1篇】
不看調查結果,不會知道好人這么難做。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所謂“做好人的成本高”,其實是自我肯定和社會認同之間的巨大落差,同時還有施恩不圖報與希望別人認可的道德矛盾。在好與壞的對比中,“好”往往是個人行為,而“壞”往往可以聯(lián)系到有關系,有勢力的群體。所以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當個體的好對抗群體的壞時,去做一件成功概率不大的事情,就是傻。而一旦好事做成了,基于道德的約束,施恩圖報則被視為目的不純。所以,人們會不自覺地認為做好人的成本過高,于是選擇趨利避害。對做好人的成本分析,就是分析在一個對好人沒有制度保護的環(huán)境下,個人的趨利避害行為。
小時候我們被老師教育要學習雷鋒,還經常因為扶老奶奶過馬路被老師表揚,獎賞一朵小紅花。其實,從那時候起,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上便已留下了做好事要換得贊揚的心理暗示。
但這并不等于我們會做好事。汶川地震時有沒有去主動捐款?電視上看見山區(qū)那些跋山涉水的上學兒童,有沒有想過捐助?細想起來,其實我們是那么冷漠。
我們承認自己功利,在我們并不需要太多成本付出的,或者覺得這樣的成本值得付出的時候,選擇做好事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跟雷鋒比起來,我們不得不自慚形*。雷鋒——這個偉大的名字家喻戶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這就是雷鋒的實質。這也是雷鋒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對于雷鋒而言,就算做好人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多,他依然會選擇做好事,因為這里更有良心的收益,有自我認同的滿足感。如果不去做這些事情,就很難原諒自己。
捍衛(wèi)雷鋒精神,大力弘揚文明新風,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者。不要讓現(xiàn)實的功利成為我們放縱自己,不做好事的借口。
【第2篇】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边@足以說明它的重要。
說到道德,就由不得想起了雷鋒同志。他是個平凡的士兵,卻做著許多不平凡的事。
雷鋒處處不忘節(jié)約,自己穿的襪子補了又補,還是不肯扔掉。而他所用的臉盆和漱口缸用了多年,瓷掉光了,也舍不得掏錢買一個新的。節(jié)約,也是一種道德,雷鋒是一點一滴地為國家,為集體,為社會積累著財富。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是的,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雷鋒的一生雖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為別人的利益著想。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一件時間怎么也帶不走的事情。
又是黃昏。
我擠上了最后一班公交車,卻發(fā)現(xiàn),車上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挨著一個,像連體嬰兒一般。我到了一個小角落里,嘆了口氣,等著下車。一個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拄著拐杖蹣跚地走過來,用她那渾濁的眼睛看了看周圍,停下了腳步,伸手扶住椅子的靠背。
車忽然開了。我差點摔了個狗啃泥,變得搖搖晃晃的。要是我倒了,肯定會產生多米諾效應,那老奶奶也會摔的。對了,怎么沒人讓座?我望望四周坐著的人,居然沒有一個覺得不好意思的,有的裝睡,有的看書,有的還看窗外的風景,一副與世隔絕的樣子。
人們是怎么啦?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他們難道還不如四歲的孩子嗎?不懂得禮讓嗎?答案毋庸置疑,是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寧愿做一個沒道德的人。
忽然,一個中年人起身了,好像要給她讓座。終于有個好人了。可是,這前一秒的微笑一瞬間就不見了——他把座位給了叫他爸爸的一個女孩。我想多了咩?
我又低下了頭,他徹底沒救了。
可是沒想到,這位十歲的女孩又起來了,擠到老奶奶跟前,微笑著把她帶到了空座位旁,用甜甜的聲音說道:“奶奶,您請坐!”這一句簡單的話語讓全車的人的臉都燒了起來。我想如果放個雞蛋上去,馬上就可以吃。
車又停了。一個孕婦走上來,車上的人不約而同的主動讓出一條路來……
我想,他們應該懂得了詩人但丁說的話了吧。
聰明的,你懂得了嗎?
【第3篇】
一顆彗星自蒼穹中掠過,顧不上炫耀周身的光熱;一顆靈苗在包蕊中枯萎,來不及綻放青春的風采。雷鋒犧牲了,他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似乎只有驚鴻一瞥的閃現(xiàn)。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你生活的崗位?雷鋒曾就這樣說過,他也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所說的。所以,有不少人稱贊過他:“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彼m然去了,但他所作所為卻留在了我們心中。
雷鋒生平所做的好事,數(shù)都數(shù)不清,每每想起,總會感動的語無倫次。他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令我敬佩。
車站里,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票送給了丟票的大嫂;大雨里,雷鋒將自己的雨衣給了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馬路上,他把自己的糧食遞給了一個乞丐……
其實,這個世界上和雷鋒一樣的好人也不少。我曾經就目睹過……
窗外,是無邊的細雨。公交車上的人都帶著哀怨的神情,為自己沒搶到座位而悶悶不樂。車忽然停了,一位年過花甲的老爺爺邁著沉重的步伐,艱難地走上車,并沒有因為別人的埋怨而顯得不高興。一個姑娘穿著時尚,不知為什么,他們因為一些事而發(fā)生爭執(zhí),姑娘一氣之下狠狠的推了老爺爺一把,老爺爺重重的摔倒在地,地上的水漬濺起,砸在老爺爺骨瘦如柴的身上……姑娘見狀并沒有扶起老爺爺,而是翻了一個白眼:“你個死老頭,活該!”罵完就轉身回到了座位,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旁邊的人顯得沒有多大反應,仍舊做著自己的事情。
一位小伙目瞪口呆的看著發(fā)生的一切,他不明白,為什么車上的人都無動于衷,他愣了幾秒,回過神來,急忙擠到前面,俯下身子,將老爺爺扶了起來,用右手擦拭著他身上的水漬。老爺爺眼里閃動著淚光,看著這個比他兒子還要好的一個陌生人,哭了出來……小伙子帶著暖暖的笑意,將老爺爺扶到原本他做的位子,老爺爺只是激動的不停地顫抖著手。我頓時反應過來,原來,還是有像雷鋒一樣的人存在的……
雷鋒不會被世人所淡忘,相反,他的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讓更多的人將他永遠記在心里!